曹叡一直把陈群当成头号敌手,但这个时候,他隐约有所察觉,司马家族的声势正赶超陈家,而屡立战功的司马懿,更成为魏国最不可或缺的实力派藩镇。这种不可或缺性对曹叡而言相当危险,这正是造就权臣的土壤。
司马懿这是要取代陈群啊……
按理说,遍布魏国全境的藩王正可以起到制约权臣的作用,可如今,藩王们都成了被软禁的囚犯,要平衡臣子的权力根本是痴心妄想。这完全是曹丕酿成的恶果,甚至曹丕临死前还特别下过遗诏,叮嘱后代既定藩王政策万年不变。
多年来,曹叡始终牢记曹丕临终前的警示。
“那些藩王个个嘴上挂着骨肉亲情,其实心里头都在觊觎你的皇位!”每当曹叡想起这话,总能感觉到曹丕把自己的手攥得生疼。魏国藩王的藩国多选在地少人稀的贫瘠之处,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屡次被强制迁徙,这是为了避免他们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形成稳固势力。譬如曹植,从曹丕登基至今总共被迁徙过六次封地,食邑也从一万户逐渐削减到三千五百户。
曹叡恪守着曹丕的遗训,但渐渐地,他也不免心生疑问:这么压制藩王究竟对不对?自己年纪轻轻,就要独自面对那些混迹官场数十年的老狐狸,倘若有藩王介入,自己面临的压力会不会有所缓解?眼下,藩王的实力越来越弱,而魏国的士族却得益于九品中正制的滋养越来越强大了。
此刻,曹叡幡然醒悟,压制藩王根本是个天大的错误。
是到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公元231年八月,曹叡出其不意地下了份诏书:“先帝曾说不准藩王进京,但我与藩王理应彼此仰仗。想来我也有十二年没见过诸位藩王了,毕竟血浓于水,我打算让所有藩王遣送嫡子入朝。”此举,一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藩王,二是希望从这些藩王的儿子中寻找忠诚可造之才。
这只是第一步。
半年后,曹叡又下诏:“册封藩王是为了拱卫京都,藩王对皇室意义重大。大魏自建国以后,藩王政策只是仓促间草草制订,绝非一成不变。从今日起,藩国的行政级别由县提升为郡。”
这封诏书犹如晴天霹雳,立刻激起群臣的反弹。
曹叡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帮朝臣拿先帝遗诏当幌子,实则是怕藩王实力增强与臣权抗衡。“这事我已经定了,希望诸位顾念皇室骨肉之情别再阻挠。”
诏书下达后,共有十六位藩王提升了藩国的规模。
藩王被压制了这么多年,曹叡想仰仗他们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为此,他必须要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日期:2016-03-24 23:45:13
北伐的执念
众所周知,三国中的蜀汉是由刘备创建的。刘备前半辈子完全在流亡中度过,当他流落到荆州,寄宿在他的同族——荆州牧刘表处时,充分发挥气超凡的个人魅力,吸引无数荆州士人竞相投奔。诸葛亮即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刘备麾下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南荆州,然后假借援助同族——益州牧刘璋为名西入巴蜀(益州),并以诡诈鲸吞了刘璋的领地,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
刘备将国都设在巴蜀腹地成都,那些从他流亡时便追随他的荆州人和中原人,也以胜利者的姿态把家搬到了成都。对益州人而言,这无疑是鸠巢雀占。再加上刘备抢夺益州的手段着实不算光彩,不难想象益州人心里是何等抵触刘备政权,这与吴国江东士族对孙氏政权的态度颇为相似。由此,决定了蜀汉的政治结构——从建国伊始,掌权者基本都是荆州派。补充一句,诸如关羽、张飞、赵云这些早期跟随刘备四处流亡的宿将,因为长期扎根于荆州,也早就跟荆州人抱成一团,大体可以算作荆州派。而益州派,则完全处于被压制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要说一件对蜀国影响至深的大事——史上著名的“大意失荆州”事件。
“大意失荆州”的主角是关羽,他在刘备政权的鼎盛时期担任南荆州最高统帅。公元220年关羽攻打魏国北荆州战败身亡,其后果是南荆州沦陷,蜀汉国力骤减。至于说关羽失败的真正原因,自然是因为他接二连三的昏招所致,而非简单的“大意”。譬如说,关羽对盟友孙权相当藐视、甚至屡次出言恐吓,这给孙刘联盟的瓦解埋下伏笔,而关羽在讨伐魏国时也盲目冒进,他从南荆州一路向北,直接越过魏国重镇襄阳都毫不理会,却去攻打更北部的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与曹仁僵峙不下。关羽这种横冲直撞的战术缘于其好大喜功的性格,虽说势头很猛,但实则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而后孙权撕毁盟约,与魏国联手夹击关羽。关羽战败被杀,南荆州也被吴国收了。
关羽的故事并非重点,要着重讲的,是蜀国失去荆州后,那些客居益州的荆州派臣子的复杂心态。
他们本就和益州人关系紧张,故乡沦陷更让他们觉得自己像断了线的风筝。由此,夺回荆州的呼声尘嚣直上。要知道,荆州派支撑着蜀国政权,刘备不可能漠视他们的意愿,他倾其所有向吴国发起复仇之战,但被吴国名将陆逊打得惨败,最后退守到益州和南荆州的边境——白帝城中凄惨地死去了。
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继承皇位。自此,蜀国军政大权便集中在丞相诸葛亮手中,蜀国也成了三国时代唯一一个名副其实的丞相制国家。当时蜀国最弱,却同时跟魏吴二国为敌,这么搞下去灭亡是迟早的事。诸葛亮必须要给国家找一条出路,于是,他不再纠缠南荆州问题,派邓芝重新与吴国缔结盟约。这就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客居益州的荆州人心知再没希望夺回故乡,便真的把益州当成了自己家,他们和益州本地人的矛盾愈演愈烈。
这么搞还是个死。诸葛亮决定给蜀汉灌输一个新的信仰——北伐魏国,复兴汉王朝。这是一个转移内部矛盾,一致对外的信仰,同时也是一个听上去伟大,却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且,像那些全世界最杰出的推销员和传教士一样,诸葛亮要想把这个信仰推销出去,首先他自己得对此坚信不疑,从这点上来说,他做得很到位。诸葛亮开始对北伐抱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执着和热情。
公元227年的春天,诸葛亮给刘禅上了一篇言辞恳切、流芳千古的《出师表》。现代人自可以怀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来看待《出师表》,但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刘禅的心里想来却不是这样。
这篇七百多字的上表,我特意数了一下,提到“先帝”竟然有十三处之多。在刘禅听来,其大意无非是这样的:你爸当初如何,我当初如何,你爸对我如何,我对你爸如何,你爸都跟我说过什么,我跟你爸又都说过什么,我现在不辞辛劳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你爸和你啊……《出师表》并不仅仅是为教育刘禅,它有很深的政治目的。诸葛亮即将长期于驻扎汉中筹备北伐事宜,在他远离成都的日子,必须要告诫刘禅该听谁的话,当然,是要听诸葛亮的嫡系亲信——蒋琬、费祎这些荆州派重臣的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