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曹爽不遗余力地排挤旧臣、起用新人的时候,司马懿则把那些被曹爽踢飞的同僚一一笼络到自己身边。
在曹爽的众多幕僚中,孙礼地位颇特殊,他是曹氏三朝老臣,曾受曹叡之托辅佐曹爽,可他与曹爽的关系处得很不融洽。
孙礼经常在曹爽面前说司马懿的好话,更劝曹爽与司马懿和睦相处。
若不是考虑到当初曹叡亲口跟自己说过——“孙礼为人耿直坦诚,只是说话不太招人爱听,你得多担待”这样的话,曹爽简直怀疑孙礼是司马懿派过来的奸细。
孙礼不会说话的毛病让他的仕途颇多坎坷,无论在哪个位子都坐不稳。早在正始初年,他被曹爽外派任扬州刺史。当时正值芍陂之战,孙礼与扬州都督王淩共同抵御吴将全琮。而后,孙礼被召回朝廷担任少府,没多久,他离开朝廷出任荆州刺史,紧接着,又转任冀州刺史。
正当孙礼准备前往冀州赴任之际,司马懿好意叮嘱:“冀州境内的清河郡和平原郡因为地界问题已争执了八年,之前历经两届刺史都不能解决,这回就看你的本事了。”
孙礼早有准备,他回答:“清河郡拿祖坟的位置说事,平原郡又抬出当地宿老反驳,但我认为那些都不足以成为地界划分的依据。当年先帝(曹叡)年幼时被封为平原王,正好有一幅地图明确划出平原郡的地界,这才是最合理的官方证据。”
司马懿欣然称赞。
旋即,孙礼埋头钻进府库翻箱倒柜,找到了这幅有些年头的地图。他拂去厚厚的尘土,果然见平原郡的地界清晰地标注在地图上。孙礼得到了答案——“有争议的地方应归属平原郡。”争执八年的地界纠纷眼看就要彻底了断,他心里无比畅快。然而,曹爽先前倾向把有争议的地方划给清河郡,而孙礼的裁定结果却与曹爽相悖。这事把曹爽惹得很不高兴。
一根筋的孙礼根本不理会曹爽,他拿着地图前往冀州裁定二郡疆界。不难想象,他遭到了清河郡官员的集体抵制。
“大将军许诺过,这块地属清河郡!”
孙礼很呕心。他发现自己的政令根本推行不下去。于是便犯起了牛脾气,上奏朝廷道:“我用官方地图作为证据裁定郡界,地方官员都敢抗命,我还有什么脸再拿朝廷的俸禄!”随后,他也不等朝廷答复便直接辞官卸任。
曹爽见孙礼这么不给面子,索性将其罢免,更判处禁锢五年不得为官。孙礼的仕途戛然而止。
不过,孙礼没有苦等五年。刚过一年,他就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城门校尉。
孙礼很诧异,自己明明被判五年不能做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司马懿拼命求情才让孙礼的刑期提前结束。又过了没多久,司马懿又举荐孙礼当上了并州刺史。孙礼总算得以翻身。
孙礼即将远赴并州,临行前,他来向司马懿辞行。他本该为重返仕途高兴,但他见到司马懿后,却是满脸怨气。
“孙礼,你本来被判五年不得为官,现在这么快就当上了并州刺史,还不知足吗?”
“我再不济,也不是斤斤计较官位的人!我只是替太傅感到羞愧!”
“哦?”
“我原以为您能匡扶社稷,可没想到您眼睁睁看着朝廷乱作一团却不闻不问!”
“唉!你的意思我明白,现在咱们只能忍……”
“忍?还要忍到什么时候!”孙礼气鼓鼓地离开了洛阳。
司马懿望着孙礼远去的背影,他深切地意识到,士大夫们对曹爽的怨恨已经越积越多了。
日期:2016-05-05 12:02:30
谯郡的豪族很多,除曹氏、夏侯氏外,最负盛名的当属桓氏。大司农(九卿之一)桓范即出自这一家族。
早在魏明帝曹叡时代,桓范就历任中领军、青徐都督,是个名副其实的权贵重臣。不过,他在做徐州都督期间因为跟徐州刺史起了纠纷遭到罢免,而后,曹叡顾念桓范毕竟是老乡,便重新启用他任兖州刺史。桓范干得索然无味,又改任冀州刺史。但他得知冀州归属镇北将军吕昭统辖,想到吕昭是自己的后生晚辈,一赌气干脆辞了官。
正始年间,曹爽想起赋闲在家的桓范,便把他召进朝廷担任大司农,由于桓氏与曹氏同乡,桓范又是长辈,曹爽对他毕恭毕敬。这这让桓范感激涕零。不过,曹爽只是出于礼貌,他本心里也没怎么看重桓范。遗憾的是,只有曹爽自己这么想,其他人却都认为桓范是曹爽的嫡系亲信。
桓范任大司农期间写了一本书,名为《世要论》。在一次群臣集会的酒宴中,他兴冲冲地把《世要论》递给同僚传阅,观者无不称赞。眼看这本书就要传到太尉蒋济手里了,桓范的心砰砰直跳,他越来越激动。要知道,这位蒋济乃是四朝元老,资历甚至比司马懿还高,倘若得到蒋济赞许,那对桓范来说可是莫大的荣耀。
《世要论》递到蒋济面前。但蒋济不仅没伸手接,更把脸扭向一旁。“懒得看!”他毫不客气地说道。
场面无比尴尬,桓范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蒋济为何这么不给桓范面子?原来,他也是被曹爽一党得罪的人。曹芳登基时,蒋济官任中领军,可曹爽硬是拜蒋济为太尉,借机让弟弟曹羲顶替蒋济当上了中领军。很多年前,蒋济和曹真是至交好友,如今,他被故交的后人这么折腾,心里着实别扭。另外,他也看不惯曹爽搞的政治改革,曾多次抨击时政,渐渐地,他和司马懿越走越近。
蒋济不想搭理桓范,转身去跟王肃聊天。这位王肃和司马懿是儿女亲家,他的女儿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
蒋济跟王肃聊得甚是投缘。王肃越说越来气,突然,他忍不住破口大骂:“何晏那伙人全都是佞臣!”
此言一出,满座鸦雀无声。同僚纷纷告退。
几天后,王肃被罢免。
日期:2016-05-06 10:50:21
正始年——王学 VS 玄学
王肃的爸爸王朗是汉魏时代儒学巨匠,王肃继承其才华,十八岁跟荆州名儒宋忠求学,之后,他相继给《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传》等典籍作注解,文化底蕴深厚。十年前,司马懿正是看到王肃在学术领域的巨大影响力,便为次子司马昭迎娶王肃的女儿王元姬,两家结为亲家。
王肃对自己被罢免到显得无所谓,他正好有闲暇得以把王朗所著的《易传》整理成册。
司马懿看完这本书后赞不绝口道:“真是一部集众家所长的巨作,依我看完全可以供普天之下的学者钻研学习。”
王肃和王朗毕生的夙愿,正是将自家的学术理论教授给天下学子。他听了司马懿的话无比欣慰。“若果真如此,那一定可以告慰亡父在天之灵了!”
翌日,司马懿上奏,将已故司徒王朗所著《易传》作为太学院的官方教材。
这项提议得到通过。在往后的十余年中,王肃越来越多的著作陆续进入太学院,其自成一家的学术流派被后世称为“王学”,王肃由此成为魏国经学界的官方领袖。所谓经学,原本泛指春秋时期各家各派的学问,自从西汉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后,则变成了以儒家为主,兼包含道家、墨家、纵横家、法家、阴阳等学派的统称。在这里,很有必要将东汉至三国时代的经学传承大致作一番介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