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天下》
第52节

作者: 人和咸鱼pym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7-24 14:39:04
  十思而后行
  公元252年,远在江东的吴都建邺,吴国皇帝孙权已病入膏肓。他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让堂侄孙孙峻担任武卫将军(皇宫禁军将领),希望借此强化皇室的力量。最近,孙权心里总觉得不安,按说他已经把“吴郡四姓”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么,他的不安又因何而起呢?
  “这些日子群臣全都跟我提议让诸葛恪辅政,但我越来越觉得诸葛恪性格桀骜不驯,恐怕将来难控制……”自陆逊死后,诸葛恪官拜大将军,与上大将军吕岱协力驻守吴国的第二都城——武昌。
  孙权这话是对孙峻说的。他很想听听孙峻的想法。
  然而,孙峻资历尚浅,他不想一上台就跟诸葛恪站在对立面,反而决定死抱诸葛恪的大腿,遂劝道:“诸葛恪器量恢宏,足可担当辅政重任!”
  没骨气……
  孙权有些失望,但通过孙峻的话,他也明白诸葛恪是众望所归,无论如何不能置之不理了。于是,他下诏宣诸葛恪入京,准备让诸葛恪辅佐太子登基。

  诸葛恪一接到诏书,马上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即将到来。
  “备马!准备进京!”
  恰在他要启程之时,远处一个老者在侍从的搀扶下向自己快步走来。
  “元逊(诸葛恪字元逊),等等!”来者正是上大将军吕岱,年已九十岁高龄,这一路小跑,让他颇有些吃不消。
  “哦?是吕大人?”诸葛恪迎上前。“有什么要吩咐晚辈的?”

  “你……等等……”吕岱喘着粗气,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临行前听老夫嘱咐两句。”
  “吕大人请讲,我听着呢。”
  “世事难料,灾祸无处不在,你性格轻浮,此番进京务必十思而后行!”
  诸葛恪不由得板起了脸。“以前季文子言三思而后行,孔子言再思即可,吕大人却教我十思,难道是骂我傻吗?”
  论辈分,吕岱是诸葛恪的长辈,论官位,吕岱也在诸葛恪之上,他没想到这番善意叮嘱却把对方惹得不高兴了。吕岱面色不悦,叹了口气。“唉!老夫一番好意,只希望你能多加小心。”

  “多谢吕大人提醒。”
  诸葛恪辞别了吕岱,两天后抵达吴都建邺。他一入朝,即受拜太子太傅。太子太傅是孙亮的老师,孙权希望诸葛恪能跟孙亮建立感情,为将来辅政打下基础。翌月,孙权册封五子孙奋、六子孙休为藩王,并让这两个儿子定居到武昌和虎林,两处皆位于长江沿岸,是战略要地。此举也是为强化藩王的军事实力,以平衡朝廷重臣。
  又过了几个月,孙权病情加重,陷入长久的昏迷中。这天,他在梦中想起一件事,猛然惊醒。这是他此生最后的未竟之事——托孤。“赶快召太子太傅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右部督吕据、武卫将军孙峻过来。”这五位中,孙峻属于孙氏皇族自不必赘言,诸葛恪祖籍徐州,吕据祖籍豫州,滕胤祖籍青州,只有孙弘祖籍江东,但也非吴郡人,而是会稽郡人。按说吴国建立后,从未发生吴郡士族背叛孙权的事,但孙权自始至终对吴郡士族抱着忌惮。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孙氏出身低微,面对吴郡士族,尤其是“吴郡四姓”有种与生俱来的被压迫感吧。

  须臾,诸葛恪等五人叩拜在孙权病榻下。
  孙权开始口齿含混地嘱托后事。“……恐怕今后再不能与诸位相见了,我死后,请诸位悉心辅佐太子……”
  “臣等以死奉诏,陛下安心。”
  孙权闭目沉思。诸葛氏该不会成为第二个陆氏吧?应该不会,毕竟他们家在江东只存续了两代。想到这里,孙权稍稍安心了些,又说道:“从今往后,朝政就委托给几位全权处理,切勿辜负我的信任。”
  “臣一定不负陛下托付……”诸葛恪只听到一阵鼾声,他偷偷往病榻上窥探,只见孙权已然昏睡过去了。

  日期:2016-07-29 00:41:45
  崛起的权臣
  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这五位托孤重臣静悄悄退出了寝宫,往皇宫外走去。眼看快走到宫门,孙弘停住了脚步。
  “我先回趟中书省,就不陪几位出宫了。”吴国中书省与魏国中书省职能一样,且都坐落于皇宫内。

  孙弘目送几位同僚出了皇宫,然后独自一人回到中书省。他愁眉不展,无比忧虑自己的前途命运。
  怎么办呢?虽说同是托孤重臣,但明显诸葛恪实力最强。他若要害我,我可是毫无还手之力。
  孙弘之所以害怕诸葛恪,是因为早在“南鲁党争”时,他接二连三陷害过一大批太子党重臣,其中,被他陷害的张休就是诸葛恪的亲戚。诸葛恪早年也是太子党,后来迫于局势不得不脚踩两只船,更因此赔上了儿子诸葛绰一条命。总之,孙弘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诸葛恪绝不会成为他的朋友。
  孙弘独坐中书省彻夜未眠。次日清晨,他踌躇来到孙权的寝宫外,想再探听探听孙权的口风。可等了很久,寝宫内一点声音都没有。
  孙弘拽住一个宦官。“你进去看看陛下醒了没有。”
  宦官进了寝宫,片刻后连滚带爬地跑了出来。“孙大人,陛下……陛下他……”

  “陛下怎么了?快说!”
  “陛下驾崩了!”
  “啊!”孙弘瞠目结舌。
  公元252年5月,继承父兄遗志,创建吴国的帝王孙权于七十一岁病故。他极擅长以外交手段谋求利益和生存空间,虽然吴国的实力强于蜀国,但孙权却比刘备晚称帝八年,这是因为他不想碰触魏国和蜀国敏感的神经。他的一生闪现着众多特点,集睿智与昏聩、霸气与隐忍于一身,他盛年时与臣子同生共死,对下属厚恩相待,到了晚年,却将吴国众多功臣名将(包括他们的后代)屠戮殆尽,甚至无情地迫害自己的儿子,展现出极其复杂的性格。

  “中书令大人!”宦官使劲揪着孙弘的袖子。“您别傻愣着呀!得赶快通知群臣。”
  此刻,孙弘脑子里只有绝望。晚了,要想劝说孙权抑制诸葛恪再无可能。除非……陡然间,他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
  “你喊什么!”孙弘一把将宦官拉进寝宫。“陛下驾崩这事,跟谁都不准说,听见没!”
  宦官吓得连连点头。
  孙弘暂时压住孙权驾崩的消息,又假借孙权的名义写了一封要诛杀诸葛恪的诏书。不过他清楚,仅凭一封诏书(更何况是矫诏)肯定干不过诸葛恪,要想成功,必须争取到手握皇宫禁军兵权的武卫将军孙峻的支持。
  孙弘把矫诏偷偷拿给孙峻看。“陛下刚刚驾崩,临死前授意我除掉诸葛恪。”
  孙峻看毕浑身冒冷汗,他断定这一定是矫诏,心想,诸葛恪权倾朝野,诸葛融又掌兵在外,孙弘这么干就是找死,自己可不能平白无故搭上性命。他不动声色地言道:“要对付诸葛恪还得从长计议。既然陛下有诏,中书令大人放心,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他敷衍过孙弘,然后飞一般地跑往诸葛恪处,将孙弘的密谋和盘托出……
  诸葛恪当即吩咐侍卫:“去跟孙弘说,我要找他商议政务,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得把他请来!”
  孙弘手里没兵,只能硬着头皮去。他进了诸葛恪府,却见到孙峻缩在一旁,顿时明白了一切。
  “杀了!”诸葛恪一声令下,左右侍卫拔刀出鞘,当场将孙弘剁成了肉泥。
  血溅了孙峻一身,吓得他差点瘫在地上。
  孙弘死后,孙权驾崩的消息即被公布于众,年仅九岁的孙亮登基。诸葛恪官拜太傅,权倾朝野。
  当月,诸葛恪发布诏书:“藩王们不懂军事,但他们的藩国却占据各个军事重镇,对社稷有弊无利。前阵子,魏国曹彪勾结王淩谋反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朝廷决定把孙奋(孙权第五子)从武昌迁到豫章,孙休(孙权第六子)从虎林迁到丹杨。从今以后,藩王不得染指兵权,以免威胁朝廷。”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两人早夭,孙和被流放后徙居长沙,孙霸赐死,孙亮登基,除此之外便只剩下孙奋和孙休了。

  孙奋接到诏书后拒不从命。
  诸葛恪给孙奋写了一封恐吓信,大意如下:“当初,孙霸如果接纳忠言,居安思危,就不会有被处死的惨剧发生。你该以孙霸为戒。若你心怀不轨,我宁愿做出对不起你的事,也不会辜负了国家。”
  仅仅十个月前,在魏国的颍河之上,司马懿曾对王淩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我宁愿负卿,也不负国家。”
  孙奋明白了,如果自己再抗命肯定死无葬身之地。最后,他不得不服软。

  孙休到没像孙奋这么执拗,老老实实去了丹杨,但境遇也好不到哪去,他遭到丹杨太守李衡的苛刻对待。这位李衡,在任丹杨太守以前正是诸葛恪的幕僚。
  孙权临死前让孙奋孙休掌兵,可不料自己刚死,这两个儿子就被诸葛恪整垮了。
  接着,诸葛恪又让镇守南荆州重镇公丨安丨的弟弟诸葛融严加戒备边境诸将,禁止任何守将以吊唁孙权为由擅自来建邺。如此,边境诸将也就不会威胁到诸葛恪在朝廷的地位了。
  诸葛恪以强硬手段压住了朝廷、藩王以及边境众将,成了吴国地位最高的权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