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7-31 23:23:31
巢湖大堤
在巢湖以东,是濡须水(即是今天的裕溪河)的入河口,这里属于吴国境内,称作东关(今安徽省巢湖市)。坐落在巢湖西北岸边的则是魏国军事重镇——合肥。合肥与东关隔着巢湖遥相对峙,是魏吴两国东部边境的主要战场。
孙权驾崩过了大半年,到公元252年12月,诸葛恪汇集大军进驻东关。时已寒冬,诸葛恪身穿一件厚实的皮裘,迎着飕飕冷风站在巢湖岸边,抬手指着濡须水的入河口下令道:“就在那里筑堤坝。在堤坝的东侧和西侧建两座城,全端率一千人留守西城,留略率一千人留守东城。”如此一来,巢湖水通往长江的河道被阻塞,湖水上涨势必对魏国合肥造成干扰。两座城池依山傍湖而建,成为守护东关大堤的桥头堡。
诸葛恪在魏国的边境重镇旁插下了两颗坚实的钉子,旋即率军返回吴都建邺。
没多久,魏国获知诸葛恪在东关的举动。司马师把辖区与吴国接壤的四位军事统帅——荆州都督王昶、豫州都督毌(guàn)丘俭、扬州都督诸葛诞、徐青都督胡遵招到京都,商议对抗吴国的战略。
王昶懒得管淮南的事,他提议率荆州水军沿长江顺流向东,直插吴国腹地,沿途攻略长江南岸城池。常年来,魏国对吴国的战争都是从江北纵向深入江南,但王昶却打算沿着长江从西打到东,横扫吴国北线。他的战术相当激进,这一方面源于他多年治理荆州水军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为争口气。原本,他曾统领荆、豫二州,可在正始年间,豫州却被曹爽强行划分给了毌丘俭。
毌丘俭则有些低调:“我不认为当前是讨伐吴国的良机,不如在踏踏实实储备军粮,等条件成熟再伺机而动。”他从王昶手中接管统豫州的时间不长,自忖实力不济,再加上豫州虽与吴国接壤,但并非主战场,因而提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策略。
胡遵镇守青州和徐州,虽然徐州与吴国接壤,但因为地理因素,这里也无缘成为两国相争的主战场。当年曹丕东巡时想经由徐州讨伐吴国,最后也只能隔江观望,无从下手。可是,胡遵不甘受冷落,他希望借此战让自己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但他若想伐吴就必须绕道扬州诸葛诞的辖区,还得在淮南开战。于是,他提出了另一个的策略:“伐吴需多路进攻,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我打算与王昶、毌丘俭、诸葛诞四道并进。我和诸葛诞负责攻克巢湖大堤。”他想:只要把战争规模搞大,自己也就能顺理成章掺和进来了。
司马师听着三位军事统帅完全站在各自立场拿出的三套方案,心里头有点犯难。他扭头询问诸葛诞:“你的意思呢?”
诸葛诞言道:“若想不受制于人就该先发制人。我建议让王昶进逼江陵,毌丘俭进逼武昌,二人牵制住长江上流的吴国军队,臣与胡遵围攻巢湖大堤,等吴国援军一来就能集中兵力与之决战!”诸葛诞的策略和胡遵不谋而合。
“嗯……”司马师沉思片刻,又问一旁的傅嘏:“你怎么想?”
正始年间,傅嘏备受曹爽排挤,乃是司马家族的忠实党羽。他先是对当前局势详尽分析了一番,最后说道:“下臣认为,毌丘俭的策略更妥当。咱们先稳住局势,吴国土崩瓦解是大势所趋。若逞一时之功兵行险道未免冒失。”
在四位军事统帅中,主战派王昶和胡遵都是司马家族的嫡系,诸葛诞和毌丘俭则曾是曹爽旧党。毌丘俭希望保存自己的实力,诸葛诞却支持胡遵,明显表现出转投司马师阵营的意思。而傅嘏竟公然支持毌丘俭,这让司马师略感不爽。“你说的不对!伐吴攻略,以诸葛诞之议为定论!”
公元252年12月底,司马师下旨,命王昶攻向江陵,毌丘俭攻向武昌;胡遵、诸葛诞两军合流剑指东关,这二人的目的即是摧毁巢湖大堤。同时,司马师为了提拔司马昭,更让司马昭担任此战名义上的最高统帅。
“我把节钺交给你。但战场上的事你不用过多掺和,听胡遵和诸葛诞的就行了。”
司马昭接过节钺,点了点头。
日期:2016-08-03 22:50:46
巢湖上的浮桥
公元253年1月17日,司马昭遵从哥哥的命令坐镇后方,而胡遵、诸葛诞则汇合七万大军抵达东关。二人远远望向壮观的巢湖大堤,但见在堤坝两旁,巍峨耸立着两座城池。
这天巢湖附近正下着冰雹,天空电闪雷鸣。一道电光划过,两座敌城黑漆漆的影子映在湖面上显得分外凶险。
“若要摧毁堤坝,必先攻克这两座城。”诸葛诞喃喃自语道。
胡遵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分析道:“两座城池依山傍水,想要攻城,只能通过巢湖渡到对岸城下,依我看不如在湖面上搭建一座浮桥,方便我军往来奔波。”顺带提一句,三十年前,夏侯尚围攻江陵时在江面架设浮桥就遭到董昭的劝阻:“这是自寻死路!在平地用兵尚且艰险,更何况是摇摆不定的浮桥上?浮桥深连敌阵,桥面狭小,若被敌军摧毁,我军尽成降虏。”后果不出董昭所料,夏侯尚仓皇撤军才幸而得免。
“搭建浮桥怕不太稳妥吧……”诸葛诞有些拿不定主意。
“敌城内仅有一千吴军镇守,只要全速攻下,就不会有危险。”
“既然如此,你从浮桥上攻城,我在岸边策应。”
当时,胡遵官拜征东将军,位阶高于诸葛诞的镇南将军,不过,二人分别掌管自己州的军权,基本上属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谁也管不了谁。几天后,一座横跨巢湖,可供数千人往来奔波的浮桥即搭建而成。
在寒风凛冽的湖面上,魏军前锋将领韩综焦急地督战。“攻城!攻城!一定要赶在诸葛恪的援军到来前攻下来!”这位韩综是十几年前受政治迫害叛逃到魏国的吴国名将韩当之子。此时,虽然有浮桥供魏军通行,但桥面稳定性极差,韩综的攻城战没什么进展。
几天过去了,护卫巢湖大堤的东、西二城池仍在全端和留略的坚守下矗立不倒,而诸葛恪已经带着四万吴军赶赴至东关战场。这场战争中,双方统帅俱是琅琊诸葛氏族人,诸葛诞论辈分是诸葛恪的族叔,不过二人各为其主,自然全无同族情分。
这个时候,吴国援军的前锋丁奉判断:“四万吴军行动缓慢,若延误战机,一旦魏军占据有利地形,势必难以抵挡。”于是,他亲率麾下三千人径自奔赴前线,然后命士卒脱下重甲,穿着简陋的装备,在敌阵前虚张声势。
适逢漫天飞雪,魏军部分将士在巢湖浮桥上饮酒取暖,他们对丁奉这支看似不堪一击的吴军根本不屑一顾,渐渐放松了警惕。而在岸边驻防的少部分魏军,正紧盯着敌城,对丁奉的援军也视而不见。
“封侯受赏之日近在眼前!冲!”丁奉突然高喊,三千吴军向巢湖岸边的魏军砍杀过去。
离丁奉不远处,一位吴军将领摘下头盔,任凭披散的头发在风中飘曳,继而,他仰面朝天引吭高歌,身后的将士也齐齐和声呼应。唱毕,他一瘸一拐地率本部兵冲向魏军。这人名叫留赞,正是巢湖大堤东城守将留略的爸爸,时已七十高龄。史书中描写,留赞每次临敌都会以这种方式鼓舞士气。他早年脚踝因受伤不能伸直,他一气之下竟自断脚筋,经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术,他脚踝最终能够伸直,但也留下残疾。
正奋力攻城的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纷纷跑上浮桥企图逃离战场,却跟桥上大批魏军挤成一团。转眼间,局面已是一片混乱。
“时机已到!”诸葛恪坐镇中军,挥舞手中令旗。“全军进攻浮桥。”
吴将朱异率主力舰队猛撞浮桥,数千魏军跌落到巢湖中被活活冻死。顺便提一句,这位朱异和南鲁党争中被害的朱据是同族,属于“吴郡四姓”中的朱氏。
此刻,在巢湖岸边的魏军大营,诸葛诞眼睁睁看着浮桥上魏军土崩瓦解完全无计可施。
“禀告将军,前锋统帅韩综被俘!”
“乐安太守桓嘉殉国!”
前线败绩接二连三的传来。诸葛诞和胡遵见败势已定,只好下令撤军。而另两路魏军——王昶和毌丘俭也因东关主战场失利,各自撤回驻地。
战后,吴国太傅诸葛恪凭借东关大捷加授都督中外军事(中央军最高统帅)、兼任荆州牧、扬州牧。
前文说过,州牧拥有一州绝对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牧林立造成诸侯割据,到了三国时代已鲜有州牧,魏国的州都督和州刺史,实际上是将州牧职权进行拆分。吴国领土除了最南边的蛮荒地区——交州外,就只有长江以南的扬州(江东)和荆州,诸葛恪这三项任命,几乎等于握有吴国全境的军政大权。
江东诸葛氏在诸葛恪手里达到了巅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