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趣读两晋南北朝,品味风雨三百年》
第18节作者:
诸葛侯爷 从此之后匈奴部落组织虽然名义上虽还被继续保存着,但权力却已全部落入曹魏政权的手中,单于不过是个虚号,南匈奴汗国的政权形势就此灭亡。如《三国志粱习传》所言:“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虽是如此,但南匈奴的势力依然很强,江统在其《徙戎论》中称:“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若有不虞风尘之虑,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晋书张统传》)
刘猛,便是上一任右贤王去卑的儿子,他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汉王朝刘姓皇家的外孙,身上有刘姓皇家血液,遂取消原来的姓挛鞮,改姓刘。
《晋书》称刘猛为匈奴中部帅,而《魏书》称刘猛为匈奴北部帅,考虑到《魏书》中有刘猛部众“居于新兴虑虒之北”的记载,基本可认为《魏书》的记载正确。
所以刘猛虽然是匈奴的右贤王,但他统帅的并非匈奴右部,而是匈奴北部,其驻地应当是在新兴郡(今山西忻州),有部众四千余落。
刘猛,是个有野心的右贤王,一心想要将匈奴汗国恢复到西汉前最为强盛的匈奴王国,而不是现在这般蜗居于汉人脚下的异族。
趁着西北的叛乱,晋军大规模调往西北驻防秃发树机能的机会,刘猛果断率部叛变,先是南下劫掠了河东、平阳二郡,即今日山西西南临汾、运城盆地一带。
这里是西晋并州地区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可见刘猛起兵之后,并没有直接向北逃出塞外,而是南下河东、平阳二郡,想在出塞之前大捞一笔(出处《杜预传》)。
打捞一笔之后,刘猛率部北逃了,翻越陉岭(今恒山山脉)出塞,驻守在孔邪城,自此宣布脱离西晋的‘魔爪’。
日期:2016-05-09 23:33:56
第十七章 刘猛身死
刘猛叛乱的消息,使得刚喘了口气的晋帝司马炎忧心忡忡,在底下听宣的诸位文武大臣们也是满头大汗,交头接耳。
大厅里,一个身影颇为特殊,他非官非皇子,竟然能够参与这般国家大事的讨论,这人就是杜预。
司马炎,对于姑父杜预的情感是复杂的。此前听信石鉴的谗言罢免了杜预的官职,如今又碰上叛乱,大臣当中,能让感到安心的也就杜预和羊祜等几人。
杜预的才识与智谋是所有大臣中,司马炎最为倚重的,叫他来参谋军国大谋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杜预以一位散侯的身份参加了本次战前会议,这样的待遇足以让人相信,他官复原职是迟早的事情。
果然,没过多久,杜预被司马炎重新启用,他被任命为度支尚书,掌管政府的经济财政事宜。
最终,战前会议决定:以骁骑路蕃进讨,又以胡奋、何桢为监军为路蕃后援,屯兵陉岭以北,其中何桢为持节,胡奋为假节。
在这里,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持节和假节的区别吧。
在西晋时期,持节者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二千石一下官员。而假节则只能在战时斩杀犯军令之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何桢的级别比胡奋要高,讨伐刘猛的主帅应当就是他了。人们,往往只记住所有的第一,作为一把手的何桢由此出现在《武帝纪》中,平刘猛的功劳全部落在他的身上。
这场平乱的战争,史书上寥寥几笔带过。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到晋军奔赴塞外平乱的艰辛画面。
何桢这人,素有志略,虽然晋书没有单独给他列传,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能力。
面对西北接连几场都战败的悲惨局面,就连杜预杜武库都未能解决西北乱局。如今北方叛乱又起,武将们一个个缩头不出。
但是,何桢坦然接受了司马炎的任命,他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刘猛。
率部奔赴北方的何桢,发动了几次试探性的攻击后,他认为刘猛部众强盛而又凶悍,晋军虽有小胜,但以他们现有的兵力不足以平叛,只能智取。
于是,何桢暗中引诱参与叛乱的左部督李恪杀了刘猛,在重礼和重重的诱惑下,左部督李恪果然心动,趁着刘猛酒醉的机会,斩杀了刘猛,率部投降了何桢。
一场轰轰烈烈的叛逃,就这样草草结束了。胸怀大志的匈奴右贤王刘猛,事业未竟就死在了手下的手中,挥斥方遒,建不世功业的梦想就此破灭。
日期:2016-05-09 23:36:30
(2)
刘猛的死,使得北方匈奴所有部落都震惊了,那些想要有所动作的部落首领野心彻底是冷却了下来,刚想要伸出去的头果断地缩了回去。
刘猛死了,但匈奴人的野心并没有就此灭亡,十余年后,又一位匈奴的贤王完成了刘猛未完成的心愿,他就是建立了匈奴政权前赵国的匈奴左贤王刘渊,这是后话,以后会提到这位左贤王的传奇故事。
刘猛死后,其子刘副仑投靠了塞外的鲜卑拓跋部,其部众由刘猛的兄弟刘诰升爰代领,诰升爰死后,刘猛的从子刘虎成为匈奴北部的统帅。
此时匈奴北部的活动区域比刘猛时期要有所北迁,居住在新兴郡的虑虒县(今山西五台县)以北,十分靠近边塞,位于新兴郡东北约百余里。
刘猛被杀,并州的匈奴人受到很大震慑,短期内不敢再叛乱。北边的叛乱也暂时平定了下来。
消息传回了朝廷,司马炎长出了一口气,夸赞何桢能干的同时不由感慨北边的部族太难对付。
北有匈奴、鲜卑等人口众多的民族,若不能处理好民族冲突,晋国的北疆将会后患无穷。
这些事情司马炎何尝不知道,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毕竟这些矛盾由来已久,积重难返啊。
那么,刘猛所部在山西过的好好,怎么就想要叛逃呢?难道真就是因为刘猛眼红秃发树机能叛乱成功吗?
事出有因,必有妖!
让我们先捋一捋晋朝领导们是怎么对待匈奴部族的吧。
话说很久以前,西汉末年,匈奴呼韩斜单于投降了大汉朝,自此匈奴单于远赴长安就职。
待遇看起来还不错,照旧被称为单于,位同列侯,每月还有不菲的薪酬,归降的匈奴部众也和汉民一样,受州郡统一管理,只不过不用交租税。
民族的信仰,是极难纠正的,即便是匈奴部众迁入汉人聚集地,他们的信仰也未曾改变过,他们的皇帝是单于,不是高高在上的汉人皇帝。
汉朝的皇帝们也敏感地发现了这些矛盾,长久以来,致力于限制匈奴单于对于部落的掌控力。
到了曹魏时期,曹操把匈奴分为五部,分住不同地区。司马炎建立西晋时,在五部的基础上,又设置了3率、4率,进一步分化瓦解,并设置不隶属于州郡的护匈奴中郎将,剥夺了匈奴贵族在部众中的实际管理权。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特别是权力的分配不公,更加促使了匈奴上层贵族心理失衡。
这么看来,叛乱时迟早会发生的。
更何况,在汉人主导的朝廷里,胡人,永远是野蛮人的代名词。歧视、不屑、压迫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甚至买卖胡人都成了高官贵族的乐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