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这样学(二)内功篇『黄帝内经』》
第46节

作者: 归然子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8-07 13:37:53
  第十一节  太阳坏病
  这一节本来在太阳经后面,之所以放在六经之后,是因为太阳经坏病,是从太阳经病误治之后跑到了其它五经中,好比鬼子刚进中国,没把鬼子给赶出去,却又把鬼子给赶到里面去了。既然跑到了里面,到了其它经中,就要按其它经病的治法治疗,而在这之前我们对其它经病的治法还不了解,所以我们把它放在六经之后进行讲解,以便于更容易明白。
  仲景说: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三日,若治之得法,则解于本经,内不入二阳,也不传三阴,至三日之久,已经发汗吐下温针以治疗,但是病还不解,这时已经成了坏病了,用桂枝汤解表已经不行了,要观其脉证,知其病在何处而治之。
  病本来是要发汗,可是医生却给于攻下,这就为误治。若是应先攻下,而医生却给于发汗,这也是误治。
  仲景说: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先本下之,而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太阳病误治之后,或入二阳,或传三阴,我们就先看看入阳明。
  仲景说: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医先发汗而病不解,认为病在里而又下之,可是脉浮,浮说明病还在外,攻下是治里证的,所以下之不愈。脉浮为在外,应用桂枝汤发表以解外。
  仲景说: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上面两句条文让人非常难以明白,因为这两句话不符合逻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上面那句条文刚说过:先发汗不解,脉浮者,为在外,宜桂枝汤。这句话若这样说:发汗后,若汗出而喘,不可更行桂枝汤,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汤。这样读着才感觉顺一些,因为汗出而喘为桂枝汤证,但这里是发汗之后汗出而喘,不是桂枝汤证的汗出而喘,所以仲景告诉我们不可更行桂枝汤。当然了,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也应该换一下。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前面还应该有一段条文,张锡纯认为就是仲景说的太阳风温的那一段。
  仲景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上面这段条文讲的就是风温,若加上这段还算有个前因后果,不知对否。
  汗出而喘,汗出为有热,喘为肺气不降,所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热降气发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仲景说: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一般情况下,发汗伤阴,攻下伤阳,服桂枝汤,大汗出后,津液外耗,阴虚阳盛则大烦渴不解,宜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解渴。
  仲景说: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阳旺之人,吐下之后,伤津亡液,七八日不解,热盛于里,表里俱热,大渴,热盛伤津,舌上干燥,心烦,欲饮水数升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解渴。
  仲景说: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之后,阴盛之人,汗后亡阳则寒盛;阳盛之人,汗后伤阴则阳旺,阳旺则热,而阳明为三阳之长,所以热在胃腑,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清胃腑之热。

  仲景说: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则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中风,应当发汗,但是发汗却用火,内郁之热与火之热气两相熏灼,热盛而血气流溢,失其常度,其身发黄,阳盛于上则欲流鼻血,阴虚于下津液匮乏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好比植物既没阳光也没水分,肯定干枯,所以身体枯燥。阳盛于上则头汗出,口干咽烂,津亏阳盛则大便硬,久则谵语,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若小便利为津液不亏,可治。
  仲景说: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二日正传阳明之时,其人躁说明阳旺,却熨其背,令汗大出,津亡火盛而入于胃中,胃中水竭则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后,阴气来复,突破重阳则振栗,自下利者,为燥热去而阴津生,欲自愈。当熨其背时,热盛于上,则腰以下无汗,阳升于上,下无阳气约束则欲失溲,火热上逆则足下恶风,火逆于上胃中水竭则大便硬,当振栗,下利之后,火气上散则头痛,阳气下达则足心热。
  仲景说: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吐血。
  脉浮热甚则应清热,反用火热灸之,则热上加热,热盛则咽燥吐血。
  仲景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人体气血充足,阴阳相抱则脉缓,血少气多,阴虚阳盛,则脉数。微数之脉,说明营血少,卫阳盛,阳盛则不可用火灸,火灸之后,阳更盛则为烦逆,火热追营血之虚逐卫阳之实,则血散脉中,筋骨无血以养,则骨焦筋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