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一梦——你从来没听到过的印度声音,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
第9节作者:
小禅GF
街道上尘土飞扬,趁着阳光,可以清晰地看到空气中的飞沙。我做过一个实验,一个苹果咬掉半边,拿在手里在街上走了五分钟,那白嫩嫩的果肉上就铺满了一层明显的黑色污垢,不敢再吃。这样的环境让印度人自己也苦不堪言,所以来往的行人和司机,都有装备。女士简单,她们本来就有头巾,一方面可以用来遮阳,二方面就干脆把鼻子和嘴巴都裹起来,有些再用墨镜把眼睛遮起来,身上穿成菲律宾,头上包成哈尔滨,看起来四体不勤。男士们大大咧咧,有些本来就不讲究,而那些大学生们,则普遍用一块方巾叠成三角形,再直角朝下,蒙着鼻子嘴巴——这要放在中国,保准一看就是要去抢银行的造型。
然而即使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街道两侧,仍然布满了摆摊的流动商贩,卖些街头小吃。他们的吃法很奇怪——把各种配料放在一个塑料袋子中,用脏手搅拌均匀,然后捆好口子,用手捏袋子,再冲着桌子拍几下,便卖给客人。这样的东西很便宜,大概一二十卢比一个,所以不少摊子周围都围着好些食客,一派欣欣向荣。那些正规的铺子也很热闹,由于印度人特别喜欢扎堆,每家看起来都不缺少人气,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的小卖部外面,靠着柜台吃小吃的、喝水的、吸烟的,甚至没事儿的,都杵在那儿。每次我要买点东西,一般都会先等等看他们走不走,但往往事与愿违,人群老不散开,最终我还得挤进去,然后被一堆闲来无事的印度游子围观。
除了车辆、人和牛以外,最多的动物就是狗了。许多肮脏瘦弱的流浪狗在街上窜来窜去找东西吃,和牛、人,井水不犯河水。街道上常听到野狗们的狂吠声、打斗声,还不时可以在马路上看见被碾死的狗尸。
我从学校正门走回公寓,大概要二十多分钟,经过一片闹市区,一片荒芜区,再进入一片闹市区,最后进入别墅区。然而即便是这高档区,也只是内部像模像样,别墅门外,垃圾成堆,野狗横行,牛儿就着别墅的墙角吃草。这在中国极不协调的光景,在印度却极其正常。
不过这些牛的确比中国牛看起来更加有型——它们的角直挺而细长,看上去精神抖擞,最奇特的是背上有一个肿瘤一样的凸起部分,像单峰骆驼。这种牛,学名就叫瘤牛,为印度特产。它们脖子上还普遍系有彩色的细绳,特别是那些洁白的牛昂首走路的时候,有一种天神下凡的庄严感。
众所周知,牛是印度的神兽,其原因是,印度人普遍信仰印度教,其中有三位大神:梵天、湿婆、毗湿奴,而牛就是湿婆的坐骑,所以牛在印度地位很高。街上那些自由自在的牛,其实都是有主人的。与中国不同,印度人直接把这些牛放在街上,让它们吃百家饭,晚上牛一般会自己回家。如果牛走失了,市民们可以去丨警丨察局看看是不是被好心人“拾到”。
如果有人伤害这些畜生,会被口沫子淹死,在某些邦,法律甚至明文规定:杀牛犯罪。我也多次亲眼目睹,不管富人、穷人,看到牛从身边经过时,只要手里有吃的,都不会吝惜喂上几口。
我长期耳濡目染,不久就喜欢上了这些温顺而漂亮的牛儿。后来从新闻上看到,2014年11月,尼泊尔为了祭祀,竟然宰杀了十万头牛,而且这样的大型屠杀,每五年就要来一次,实在是触目惊心!一线之隔的两个国家,对待牛的态度居然如此天渊之别,实在叫人唏嘘不已。
这差别之滥觞,无外乎两个字:宗教。
它们如影随形,渗透于印度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带给了印度人无所不在的幸福感,也带来了数千年来挥之不去的阴霾。
日期:2016-06-05 23:31:13
(二)
向晚时分,季风又准时关照大地了。一时间,天地色变,暴雨倾盆。
我已经习以为常,况且再大的风雨都阻止不了我前往教师餐厅享用美餐的决心。
走出小区,想看看昨天那位叫卖蔬菜水果的一男一女还在不在,果然,他们还在那里,只不过,今天他们摆摊的地方离我更近了些。目光接触,男的热情地跟我打起招呼。风雨声中,他的声音如此洪亮,那笑脸如此无邪。
从那天起,直到我搬家到新校园,我几乎每天都会在路上看到他,有时候他会和这个女的一起,有时候他会和另一个男的一起。印度人对外国人非常热情,街上和我打招呼的陌生人不在少数。有时候,我的心情会比较好,还以礼貌,有时候,也有烦恼的事让我干脆装聋作哑。渐渐地,街坊邻居对我已经见怪不怪,打招呼的人少了起来,唯有这个小贩,无一例外,整整一年,只要见到我,都会以一贯的热情跟我说声“Namaste”。那张无邪的笑容,从来没有变过。
我走了过去,端详起他的货品:土豆、番茄、黄瓜……都和中国一模一样,也有个别独特的作物,无法了解。他用极其简单的英语问:“买吗?”我说:“我不做饭。”他说:“买水果。”我看了看,香蕉、葡萄、苹果,在雨水的冲刷下,晶莹剔透,倒还不错。不过我正要去吃饭,便说:“吃饭,下次吧。”他便热情地说:“晚安。”
在教师餐厅,我遇到了一个重要的同事,来自法国的劳伦特(Laurent),我们都简称他“劳”(Lau)。白天副主任达塔告诉过我,他们开设了两门外语课,一门法语,一门汉语,学生至少要在两门外语中选修一门。所以严格来说,我们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竞争关系,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交情,因为我们都在异国他乡,干着同样的活路,有着同样的关切。
劳只有28岁,却留了一头蓬卷的长发,和一脸大胡子。他并不强壮的身材,却穿着宽松的衬衣和牛仔裤,看起来颇为沧桑,又颇为纨绔。让我惊讶的是,他竟能用较为标准的中文说:“你好,欢迎你,我是法国的Laurent!”
这是一个经历颇为丰富的人,他十七岁时,就曾只身游历过中国,后来又在大学里选修中文课。二十三岁时,只身来到印度,骑游了阿格拉、新德里、斋普尔等诸多北印度城市。二十五岁时,又在美国教了一年法语。至于欧洲诸国,自然去过不少。这次他再赴印度,是想周游全印度,而下一个目标则是去位于加勒比地区的海地。
他没有结婚,也没有女朋友,而他并不在乎,他的处世态度相当超然,只想过一种没有政府、没有存款、没有任何拖累的随遇而安,去感受世界上一切的文化。“我不信奉任何宗教,但在我心目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力量。”那大概是我们中国文化中“老天”一类的东西。至于世间的富裕、贫穷、先进、落后,抑或智慧、愚昧,“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无需区别对待。”
毫无疑问,他是个自由主义者。此外,有好几次,我看见他在综合楼的后面一个吸烟区,默默地从地上、砖缝中拾起一根根烟头,扔进垃圾箱,他说他加入了某个环保组织,所以,他是个环保主义者。另外,他收入不低,大概一个月45000卢比,每次进城,他舍不得在校门口花两百卢比打的,而要绕十多分钟的道去等二十卢比的公交车。我尝试过一次,完全无法和售票员交流,而他为此还专门学习了简单的古吉拉特语,所以这是个理想主义者。还有一次,他给学生放法语电影,电影由若干个文件组成,由于礼堂电脑上的视频播放器不太兼容,使得电影不能连续放映,需要在每个视频后手动点击下一个,这不是个太麻烦的事,但为此,他跑回公寓抱来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所以,他又是个完美主义者。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