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第60节

作者: 枫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2-17 13:02:39
  ~~继续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42)废李显,一场神速政变--01
  唐高宗一旦去世,武则天就面临着一场危机。她是有能力掌管天下的,但她缺一个合法的身份。“天后”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头衔,不属于正规的皇权机制。高宗在时,愿意给天后多大的权力就给多大权力,可是高宗一旦不在了,“天后”便空有其名。至于她的皇太后身份,只有当皇帝是小孩子时才有用。李显当时已经二十七岁了,太后参政怎么也说不过去。
  那就只有采用强硬手段--夺权!武则天想必早已看明白了这一点。对于新皇帝李显,她是翻脸无情,毫不犹豫,一旦发现机会立刻抓住,出手就是稳准狠,直接废了他的皇位。撇开道义上的是非不谈,单纯地看她这次宫廷政变,干得实在漂亮。唐朝从头到尾发生过多次政变,基本上都要杀人见血,唯独这一次,虽然也动用了羽林军,但兵不血刃,又因为动手的时机早,引起的朝堂震动也相当轻微。

  但是,仅凭武则天的一人之力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这次政变进行得如此顺利,是几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李显本人得不到群臣拥戴,是他迅速下台的重要原因。本来李显当上太子就是个意外,不但他本人意外,大臣们也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他做太子的三年期间,也曾有机会监国,身边也有辅政大臣,但事实证明,这几位大臣后来没有一位真心拥戴他。
  其实问题的根源还是在唐高宗和武则天这里。按《资治通鉴》,永淳元年(682年)四月,高宗、武后再一次离开长安去洛阳,留下太子看守当时正在闹饥荒的长安。三位重臣留下来辅政:刘仁轨、裴炎、薛元超。这三人中,刘仁轨只是反对武则天,但未必支持李显;薛元超又是看不惯太子游猎,给他提意见,后来被高宗召去了洛阳,不久退休;还有一位裴炎,事实证明他是李显最大的敌人。

  高宗、武后那次到了洛阳之后,立刻重新调整宰相班子,提拔起一批新人,如郭待举、岑长倩、郭正一、魏玄同等。这里高、武又发明出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因为新提拔的这几人都是四品以下的官阶,但是又想让他们担起宰相职责,于是就来了一个“同平章事”。
  这一批朝堂新秀,不管心里对天后有什么看法,因为同在洛阳,经常会打交道,自然彼此熟悉,配合默契。相反,远在长安的李显对于这个新的权力核心来说就是一个外人。而高宗迟迟没有让李显接触这几位新晋大臣。
  日期:2016-02-20 12:11:32
  ~~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42)废李显,一场神速政变--02

  ……永淳元年(682年)四月,高宗、武后再一次离开长安去洛阳,留下太子看守当时正在闹饥荒的长安。三位重臣留下来辅政:刘仁轨、裴炎、薛元超。这三人中,刘仁轨只是反对武则天,但未必支持李显;薛元超又是看不惯太子游猎,给他提意见,后来被高宗召去了洛阳,不久退休;还有一位裴炎,事实证明他是李显最大的敌人。
  高宗、武后那次到了洛阳之后,立刻重新调整宰相班子,提拔起一批新人,如郭待举、岑长倩、郭正一、魏玄同等。这里高、武又发明出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因为新提拔的这几人都是四品以下的官阶,但是又想让他们担起宰相职责,于是就来了一个“同平章事”。
  这一批朝堂新秀,不管心里对天后有什么看法,因为同在洛阳,经常会打交道,自然彼此熟悉,配合默契。相反,远在长安的李显对于这个新的权力核心来说就是一个外人。而高宗迟迟没有让李显接触这几位新晋大臣。
  李显与天皇天后两地分居的情况持续了一年多。直到永淳二年八月,高宗才把李显召到洛阳。但是这次把太子叫到身边,用的理由很有意思:是说准备封禅嵩山,而不是因为高宗身体不好,准备交待后事。
  这事儿值得好好琢磨一下。
  唐高宗当时确实有意搞嵩山封禅,甚至还想封遍五岳,但是早在一年前,也就是永淳元年七月,一个名叫李善感的小官儿就给高宗进谏,指出“数年不稔,饿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车岁驾”,总之是说现在国家的情况这么糟糕,皇帝不应该在这种时候劳民伤财搞什么封禅。高宗虽然没听他的意见,但“亦优容之”。《资治通鉴》写到这里还要讽刺几句,说自从褚遂良、韩瑗死后,二十几年就无人再敢直谏,直到这时李善感进谏,天下都高兴了,说这是“凤鸣朝阳”。我说资治通鉴同志简直就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不过这里不讨论凤鸣朝阳的问题,还是继续说李显。

  高宗在永淳二年八月召李显赴东都,说是要准备嵩山封禅,但这恐怕只是个借口。当时条件根本不适合,不但因为各种内忧外患,而且高宗的身体明明一天不如一天。说封禅,骗谁呢?
  果然,李显这次到洛阳就来得磨磨蹭蹭。高宗八月己丑日召他来,他到十月己卯日才抵达洛阳,一共拖了五十天。想想一年前高宗、武后从长安到洛阳,还是带着一大群随从,路上还要防范强盗,结果十几天就到了。看起来,李显对东都也怀有隐隐的戒心。皇帝和太子之间并不和谐,只是没有撕破脸而已。
  李显十月份来到洛阳,一个月后,高宗就下诏说来年不搞封禅了。随即高宗病重,下诏太子监国,以裴炎、刘景先、郭正一辅政。高宗一连十天在嵩山的奉天宫养病,宰相都不得见,李显也见不到皇帝。只有武则天留在高宗身边的。(资治通鉴)
  高宗终于从奉天宫回到洛阳,在天津桥与百官打了个照面,以安定民心。又过了十几天,高宗宣布改元弘道,强撑病体宣读大赦诏书,本来想到则天门楼上去宣读,但身体已经虚弱到无法上马,只得把百姓叫到殿前听宣。当夜高宗便在贞观殿驾崩了,临终前只有裴炎获得召见,授遗诏辅政。(资治通鉴)
  想想当年唐太宗临终时的情形,太子李治与辅政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都在场,李治痛哭,长孙无忌还要想方设法帮助新君顺利登基。而今高宗去世之前,太子竟然缺席!如此缺乏先帝的扶持,李显这个皇位怎么坐得稳?

  受命辅政的裴炎,首先配合的却是太后。高宗去世后三天,裴炎就上奏说:太子还没有正式继位,不能发布敕令,希望天后给中书门下发布“天后令”。这个“天后令”恐怕是武则天第一次以她自己的名义发布的命令,以前从未有过。就这样又过了四天,也就是高宗去世的“头七”过后,李显才算正式登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