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从深圳流浪开始——奔跑吧,欲望!》
第34节

作者: 嫩冬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17 23:17:14
  “过一段时间,你妈也回来,你就快高三了,她想回来照顾你上学,你可以轻松一些。”刘基山无奈地说:“外边生意现在不好做,我和你妈想回来在泉阳做个小生意,也好供你上学,等你考上大学了,我们再做打算,你看咋样?”
  刘基山又在征求儿子的意见了,每遇到要做关乎“家庭前景”的决策时,刘基山都会征求两个儿子的意见。大儿子刘道坤已经同意了,但他不回来,他要呆在深圳,他在深圳爬摸滚打了7年,虽没挣到钱,可也长了不少见识,这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农村青年,已不愿再回到那穷乡僻壤,他决定在大城市扎根了。二儿子的意见也举足轻重,刘道前可是家里唯一的高材生。实际上,刘基山是70年代的初中生,并不比他的两个儿子差,况且他见多识广,辗转过全国各大城市,做过多种生意,学过多种手艺,贫困年代还是泥匠,木工,电焊工……他只是尊重两个儿子,他们都很懂事,因为有这两个儿子他常常乐的合不拢嘴哩!多数情况下,两个儿子都会同意他的做法,因为他们都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

  父亲征求自己意见时,刘道前从不草率作答,他会像个“大人”一样,认真思考父亲的做法是否可行,尽管现在为止还看不出他能说出什么有用的想法,但有时也真能从刘道前那里得到启发。
  “你准备干啥?”刘道前问。
  “还做餐饮吧,我闹能了一辈子,现在只能做这一行了,老了。”刘基山无意识地就流露出某种凄然。
  “老啥啊,爸,四十八岁算老?你没听电视上说21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到一百五六十岁哩,这么算你还不到中年哩!不过爸,开饭店太累了。”刘道前想让父母找个轻松的事做,比如开副食店就不用那么起早贪黑地熬煎。

  “累也不行啊,开饭店来钱快,趁着这几年我还能干的动……”刘基山突然不说了,他不想让刘道前知道家里的窘境,怕影响他学习。他和妻子李本惠拼死拼活在外挣钱,自己再困难,也不让在学校的刘道前缺钱花。
  这一点刘道前还真不知道。他在深圳两年,再怎么有节省的习惯,也和一直在校园的学生不同。他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上的“讲究”。比如,大多数学生为了节省洗发水,就很久才洗一次头,有的甚至一个月才洗一次。洗澡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根本没有洗澡的概念,夏天还好,有时候还去坝子里打个扑腾,冬天呢,就只有除夕之前来个“有钱没钱,洗澡过年”。这个刘道前忍受不了,他们身上的怪味儿他感到受不了。在深圳,那里人都是一天冲一次凉,刘道前也养成了这个习惯。在学校虽没有那个条件,他也必须两天洗一次头,一星期洗一次澡,而且夏天时他每天晚上都得擦洗身上。有同学说他有洁癖,他不以为然。所以只是洗发水,香皂在别的同学看来就是一大笔开销。这还不算,刘道前的日用品还讲究“牌子”!牙膏要用大盒的中华,牙刷要用三块钱一支的软毛,香皂他不用刺鼻的硫磺皂,他用舒肤佳!另外,擦鼻涕他不用作业纸,他用餐巾纸,至少也是卫生纸……这些习惯他的同学大都不理解,那么贵的牙刷纯属浪费,五毛钱一根不是照样刷?作业纸不是一样擦鼻涕?实际上,刘道前看过很多书,他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他把这叫做“养生之道”,即使钱不多,习惯不能变。就这样,他在学生中的消费水平已属“上等人”。

  “爸,不说这个了,你做决定吧,我支持!”刘道前看到父亲那样说话,也感到心酸,泪差点就出来了,他最怕的就是家人现在就服了软,认了命。刘道前有一种信念,有他在,就定能把一切都翻转过来!但他现在需要一家人都有不屈的信念,那他就有了坚强不倒的后盾。
  “好,等会儿就给你妈打电话让她回来。走,我在你姨家附近租了间房,咱去那里,我给你带了些东西。”刘道前一只手搂着父亲的脖子悠哉悠哉地往“家”走,父子俩有说有笑,行人看不出他们是什么关系,一步三回头。
  日期:2016-11-19 22:08:32
  晚上,父子俩睡在一张小床上谈了很多。他们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刘道前给父亲讲了许多美好的憧憬,父亲只是笑。
  刘道前很兴奋,睡的很晚,梦也做得很长。一觉醒来,将近中午。

  刘道前坐在床上,专心地听着厨房里滋滋的炒菜声,一个菜炒完,又响起新的滋滋声……如此反复,足有十几个菜了,声音还没停。刘道前坐不住了,他知道是父亲在炒菜,可做这么多菜吃得完吗,今天又不过节。
  他匆匆下床来到院中,看到这是一处典型中原地区的宅子,主宅子是四间平房,单独一间厨房,他和刘基山晚上住的是大门楼里的一间,相当于过道旁边,整个宅子像一个北京的四合院。刘道前看到堂屋里坐了五六个人,桌上已经摆满了酒菜。那几个人意味深长地看着他笑,刘道前不明就里。那目光像要把他看穿,刘道前躲开那目光,赶紧跑进厨房。
  父亲在灶前王朝马汉,感觉有人过来,赶紧说:“起来了,前儿,把肉末端过来。”父亲掌着锅,头也不抬。
  他把刘基山剁好的肉末端过去,问道:“爸,咋恁多人,他们是干啥哩,我以前没见过他们啊,你咋给他们炒菜?”实际上刘道前和父亲讲话很少用方言,即使用地方口音说的也是书面语,那是在大城市呆久了的缘故。原先刘道前刚从深圳回来时几乎不会说家乡话了,这两年在家乡上学,又拾起了那些他认为可爱的句子。

  “他们可是泉阳二高的领导,一会儿你可不要耍二杆子不说话,机灵点儿,给人家个好印象,你转学的事成不成还得靠他们哩!我好不容易给房东说好借他堂屋用一会儿,你好好对待这件事。”刘基山像训话一样地嘱托,他知道刘道前的性格,怕他捅娄子。
  刘道前一惊,父亲昨天不是说这件事已经办妥了吗?哎,他本就知道这不是多容易的事,早知道不转学了,他最烦应酬!
  父亲的“肉末枕蛋”快做好了,刘道前觉得自己就是那油锅中的肉末,周围紧紧地被“蛋”包围着,挣都挣不脱,最终和蛋们融为一体。
  “你去,把这个菜端过去,和他们说说话,我再做俩菜也过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