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从深圳流浪开始——奔跑吧,欲望!》
第35节作者:
嫩冬瓜 日期:2016-11-20 23:16:17
看着父亲热情的样子,刘道前总提不起劲儿,他有一种被逼无奈的感觉,然而,厨房到堂屋的路是那样短,连给自己组织语言的机会都没有。
“老师们好,”刘道前强颜欢笑,“尝尝我爸的手艺,‘肉末枕蛋’这可是他的上乘之作。”刘道前说完就僵在那里,却没有人接话。老师们只是快速的把筷子伸向盘中,瞬间‘肉末枕蛋’成了空盘。也许他们是等先吃完再说话哩,不过刘道前没想到,这些可都是‘文化人’也吃得这么快。以前他在建筑工地干过活,吃饭时那民工们的速度真叫快,一盆菜上来,三下五除二,可人家那是饿了,他们呢,刘道前想,哎,人嘛,总有共性。不过,也可能是他们处于对父亲手艺的尊敬才这般迅疾吧。没人理他,刘道前感到尴尬转身就要走。
“嗨,你叫什么名字?”一位老师喝的满脸通红,大热天还穿着衬衫,打着领带,和车上见的那个瘦猴差不多。
刘道前一看便知他是今天这里最大的领导,因为他坐上座,要办妥自己的事还得靠他。这人的穿着形象给了刘道前一种好感,他不像其他几个人,穿着大裤头,T恤,有一个连上衣都不穿。
“老师好,我叫刘道前,颠倒乾坤中间两个字的意思。”刘道前说的毕恭毕敬,像个小学生一样。他知道在这些人面前示弱或扮个乖孩子才能给他们好印象,博其欢心,因为在多数教育工作者眼里,乖孩子才是好学生。
“嗯,好名字啊,走在路的前面,不错,不错。”
刘道前,想纠正他,却又不想给自己弄个油嘴滑舌的评判,就听之任之,求人办事就得迁就于人他知道,但刘道前还是没有接他的话。
“喝酒不,来一盅!”领导也赶忙岔开话题。
“我不会喝,我是学生,从来不喝酒,不抽烟。”刘道前不抽烟是事实,却哪里是不喝酒。在七高,他常和好朋友路曲生等几人去校外的一家炒面馆痛饮,就啤酒来说,他能喝五瓶!
日期:2016-11-28 22:28:46
“这可是政教处的朱主任,他说让喝你就喝,没事儿!”
“那我可喝了,到学校可别罚我说我喝酒,呵呵!”刘道前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好酒量!”一圈人都傻了一样开始来敬刘道前,他都一一饮尽,眼前开始天旋地转起来,白酒就是不同于啤酒啊,刘道前感觉喝得太猛!他平时说话都很谨慎,但一喝酒就抑制不住要说的冲动,而且他不想让父亲多陪笑脸,就自己趁此机会多说点吧。
“朱,朱主任,你是政教主任?”
“是啊,专管不守纪律的。”
“我上了两年高中,竟然不知道学校还有政教处这个部门!我们那个破学校,简直算个鸟!不过放心,我是个好学生,你管不着我。今天在这儿,咱也算认识了,以后多关照……我是好学生,你们一定得要我……”刘道前说话开始断断续续,快不省人事了。
后来,刘道前看到刘基山进来了端了两个菜,一个腋窝里还夹了一瓶“黑土地”牌白酒。再后来,刘道前就真正地不省人事了。
晚上刘道前醒来,看到屋里多了个电饼铛,刘基山正在摆弄它。
“爸,事儿成了吧?”刘道前怕因为自己的言多语失把事儿给弄吹了,他更担心父亲为此而白忙碌了一场。
“你一放假就过来上课,这边不放假。”刘基山的声音里含着疲倦,谁知道他今天做了多少事啊。
刘道前的心放下来,却并没有多少激动。
“我打算先在这里做个小生意,以后再做其他打算,你妈过几天就回来了,他一回来就开张,门面已经租好了,再买几件小东西就够了,知道吧,前儿,这锅做出来的饼可好吃哩!”
“嗯。”刘道前没想到父亲行动这么快,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能做些什么呢,他什么也做不了,他现在只是个学生。
当刘刘基山摆弄好那个电饼铛,借着灯光,刘道前看到他一脸倦容,皱纹更加明显了,没有了昨日的神采。哎,父亲每天都在透支自己的身体,刘道前这样想着。
明天刘道前就要返回七高了,在过二十天就放暑假,之后他就不属于那个地方了。
日期:2016-12-03 21:47:57
七高所在地叫毕星镇,据说是某位大电影明星故里,因为当地政府总是大肆宣扬,就连邮局信封上都印着张XX故里,可是好像效果不大,因为人家张XX现在如日中天,没有说过自己是毕星镇人。想想也是,单看这个地方的名字“毕星”,乍一听,谁不以为是毙星,即便明星到这里也得玩完,难道还会有人去搬着古汉语词典查找“毕”字的意思吗?镇政府却仍旧一厢情愿地以张XX故里自居。
毕星镇是河东县辖区,东临泉阳。说起来此镇不沾一点地利,方圆30里连条小河都没有,交通就更不用说,只在其南方20哩有条省道,奇怪的是该镇的经济水平却排在全县的前列,被县政府授予“明星镇”的称号。说怪不怪,毕星人有钱那是因为他们奉行一句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八十年代初期国家打开区域限制,允许人员自由流动,给了这里一批胆大者绝好的机会,他们大量涌入东南沿海城市。因为大家都听说那里遍地是黄金,即便坐牢也有工资发。事实上到了那里他们就傻了眼,开始的生活非常艰难,衣食住行都是问题。他们搭毛毡棚,啃馒头蘸酱,不吃菜。不过他们也的确有本事,这批胆大者坚持了几年终于找到了赚钱的门路——卖古玩。开始时只是一两家卖,年把儿时间就能在老家盖栋楼,后来老乡们都知道了这个财路,于是纷纷效仿,马路边,天桥上都出现了这种古玩地摊。这样不起眼的东西怎会这么赚钱呢?原来他们卖古玩有招,赚老外的洋钱。嘿嘿,改革开发初期,老外不知道这里边的行情,所以,毕星人会骗,他们把老外忽悠得愿意出两三万去买那玩意儿,还以为获得了至宝,捡了便宜。这样,每做成一笔生意就会有万倍的利润,岂能不发?有些人还在市区开起了像模像样的古玩店,装修豪华。另外,想骗得了老外,还得学几句英语哩!这里的毕星人可是人人会说英语,用来砍价。在做买卖时毕星人会竖起大拇指,“this is nomber one !”三个指头,“three !”老外如果说“no !no ! no !”毕星人会说“ok ,two !this is nomber one !”老外说”ok”两万元就成交了。
毕星人靠骗赚足了“油水”,所有人都一拥而上,学生都不上学了,而要学卖古玩,捡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