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一梦——你从来没听到过的印度声音,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
第41节

作者: 小禅GF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迟到了也没关系,事实上,所有的车都在二十分钟以后才徐徐开走。可问题又来了,那里停了即将出发的十多辆大巴,愣是没找到开往第乌的。我去调度室问是哪一辆,工作人员态度倒是非常友好,指给我看是某一辆,我走近一看,上面分明写着Ahmedabad-Pune(艾哈迈达巴德-浦那),那是另外一个方向。我问司机说是不是到第乌,司机直摇头——当然,在印度,摇头表肯定也可以表示否定,关键是看摇头的幅度和表情,再结合上下文来综合判断。这个我判断不出来,又问了几个乘客确定是到第乌的车以后,我才基本放心。退一万步说,要真到了浦那,我大不了就将错就错游浦那了。

  路上也是折腾不断,从出发地到第乌不过四百公里,在中国也就不到四个小时的高速路,在印度果然要开十个小时,加上印度的五月份实在是溽暑中的溽暑,所以印度的长途车一般都是卧铺。而且不管火车汽车,都非常配合他们的蜗牛交通和气候,很多班次都在晚上出发,在车上睡一觉,第二天就可以到达。
  在中国,铺位再紧张,家长宁可自己吃亏也会让孩子睡得舒服,在这里可不是这么一回事——印度人经常带着孩子出门,家长睡铺位没得说,孩子就横七竖八睡在过道上。我上下床的时候,真是如履薄冰,否则一不留神就会踩到他们。此外,由于卧铺可能会出现两个不认识的男女睡一起的情况,所以买票的时候加了很多限制,保证男女不会混睡。有些班次干脆就只供应单一性别,造成了即使坐不满也不卖给异性的情况,导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

  硬件又是一绝,一路颠簸不说,最夸张的是这么热的天没有空调。热过头了,我就打开窗户,吹一吹风,可是窗外的飞沙走石也足够我喝一壶的,不出半晌,脸上就灰尘密布,还好我戴有口罩。吹凉快了,关上窗户继续睡,热醒了,打开窗户继续吹,反复折腾多次以后就睡熟了。
  在第二天早上我终于灰头土脸地抵达第乌后,那声感叹再次发出来——世界那么大,要看看印度,怎么就这么难?
  日期:2016-06-23 19:19:52
  (三)
  第乌位于印度版图的最西端,在达·迦马的“发现”下,葡萄牙人16世纪初期曾经从这里的海上进攻印度,还扯上了埃及,加上印度的武装,三大文明因为香料问题在这里打响了著名的“第乌海战”,标志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抗从地中海地区发展到了印度洋地区。第乌随后沦为了殖民地,虽说1961年回归了印度,但不同的历史沿革使得它行政上脱离了古吉拉特邦,并和达曼、果阿组成了中央直属区。烈日下,废旧的第乌炮台被晒得滚烫,炮口依旧高昂地瞄准着阿拉伯海的远方,在世人的心中划出了一道威仪棣棣的抛物线,仿佛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

  这是座为海而生的美丽小城,宁静的房屋如同积木,依蜿蜒的海岸线建成了长廊,从城市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在十分钟内到达气势磅薄的阿拉伯海。我订的房间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海,价格也仅仅是三千卢比,不过隔音效果欠佳,关上窗户也能听到街上的汽笛声,有些许扰攘却不刺耳,混和着远方时隐时现的海涛声,反而更品出了第乌的味道。走到海边,穿着沙滩裤慵懒地躺在沙滩上,让劲风把四十度的高温驱散,让轻潮的一起一落代替了任何人类创造的计时工具,让国界的分割、历史的沿革、还有那工业文明的辉煌短暂地失去意义。

  记得IITGN有个葡萄牙的学者说过,他每个月都会来第乌小住上三四天,此刻我明白了他的感受,只是不知道他是如何克服那让人窒息的交通的。
  偷得浮生数日闲,我开始为一个人的旅行寻找乐趣。
  第一天的午餐,我来到一家中等餐馆,选择这家餐馆是因为看到它有WiFi,于是点好餐以后就让服务员告诉我WiFi密码。几个服务员合计以后说不知道,我问,那谁知道?他们说老板才知道。我又问老板在哪?他们说老板在家睡觉,不好打扰。敢情这WiFi是老板开给自己用的,我也就不想做回头客了。
  第二天的午餐我作了一个决定:今天看着古吉拉特语的菜单点餐,随便点一个,端上来什么吃什么,反正都是新鲜玩意。?
  于是我来到一家海鲜餐厅,为保证是主食,就看着中等偏贵的点。我指着一个两百卢比的古吉拉特语的菜名说:“来这个。”服务员问:“你一个人吃这个吗?”我说是。等菜等了起码半个小时,每次问服务员怎么还不来,答复都是“还在做,马上就好。”真是吊足了人的胃口。半个小时以后,服务生端了一条一尺长的奇形怪状的烤鱼来到我的面前。那鱼头对着我,张大嘴巴,眼睛瞪着我,把我吓了一跳,所以我决定马上吃掉它,还好味道不赖。

  我欣赏着异域,那里的人们也端详着我。第乌的商贩经常问我来自哪里,当然要带上自己的揣测。比如吃饭的时候,两次有人问我是不是来自南印度。印度人的文化素质看来的确够低,印度只有在极北和东北挨着西藏的地方才有一些中国面孔,南印度是更加纯种的达罗毗荼人种,更黑、更不像中国人。我猜他们之所以认为我是南印度人,是因为南印度人不太懂印地语,但是英语很好,所以说英语的就默认为南印度人。不过除了南北印度,他们的世界观里就没有外国吗?

  吹海风的时候,有个穆斯林老头子又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说不是。后来有一次坐三轮车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车夫要价120卢比,我知道这个价格是敲竹杠的,是当地人的两倍左右,不过既然四十多度的高温,又是景区,又是七八公里的路程,我觉得12元人民币一点也不算贵,想想国内景区随便坐个观光车都是三十四,所以也没还价,上车就说走吧。那车夫看我都不议价他自己都愣了一下,然后说:“你一定是中国人。”

  待到第三天,突然回忆起来,这些天看见了无数的“拉蒂卡(Radhika)”:“拉 蒂卡餐厅”、“拉蒂卡酒店”,还有马路中间的绿化带上,有一些女性的塑像,名字也是拉蒂卡。我突然想到了我的班上那个叫拉蒂卡的女生,便发了一封邮件给她,问问她其中有何机巧。
  她第二天才回我邮件:
  先生,
  很抱歉没能及时回复您的邮件,我现在正在美国实习。
  听你说正在第乌旅游,我也非常开心。我的名字`Radhika`是`Radha`的变形,来源于`Radha Krishna`(拉达 克利须那).克利须那是印度教著名神祗,正是他讲述了《薄伽梵歌》。拉达是他孩提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信徒,还是一个老师,身份很多,但偏偏不是他的妻子,所以拉达和克利须那的爱被看作是爱情最纯洁的一种象征。
  克利须那在古吉拉特邦特别有影响力,因为克利须那还是一个国王,当时他的首都“杜瓦尔卡”(Dwarka)就在古吉拉特。
  原来如此。
  印度的每一个角度都有丰富的宗教故事,正如第乌的海边,一块突出的岩石上,孤零零地伫立着一座印度教的神龛,它的背后就是无垠的阿拉伯海。一个古老的文明、广袤的次大陆,就在此处终结。
  如此凄惶,却又如此庄严。她的旗帜随风飘扬,诉说着天涯海角的沧桑。
  练兵之旅圆满结束。我的下一个计划是:五月底,直奔印度最著名最迷人的海滨城市——果阿。在那里,我将纪念心目中一个神圣的时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