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16 21:07:12
悟空和八戒拿躲在河里面的沙僧也没什么办法,要想过这条河,还得去请菩萨。怎么过河?
且看原文:“ 却说那怪惧怕猴王,回于水底,正在窝中歇息,只听得叫他法名,情知是观音菩萨。又闻得说“取经人在此”,他也不惧斧钺,急翻波伸出头来,又认得是木叉行者。你看他笑盈盈,上前作礼道:“尊者失迎,菩萨今在何处?”木叉道:“我师未来,先差我来吩咐你早跟唐僧做个徒弟。叫把你项下挂的骷髅与这个葫芦,按九宫结做一只法船,渡他过此弱水。”
沙僧是很勤奋的,一听到取经人的消息,“他也不惧斧钺,急翻波伸出头来”
多少人口口声声要奔前程,及至前程来的时候,又不免瞻前顾后,白白蹉跎了岁月,空悲切,落得个怨天尤人的结局罢了。
怎么过这条河呢?
葫芦和骷髅,这里恕小申不能点破,悟者自悟吧。
到此,悟空,悟能,悟净,加上龙马,取经的队伍,算是够了。
而大多数人,也就停留在这个阶段了。
当然,我们不能评价好与不好,因为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是作为巨著西游记来讲,这里只是算是具备了取经的条件,路,还要一步步走的。
所以紧跟着的这回开篇就点题了:“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当我们具备了悟空,悟能,悟净,加上龙马时,说实在点的,人生很多事,自己已经有了去做的余地,而不是处处被动了。
流沙河,已经跨过去了。
所以这时,是忘却初心,停留在此,还是继续前行,那就看个人的心中所想啦。
日期:2016-11-21 19:17:21
师徒一行过了流沙河,紧跟着这篇开篇点题,而且处处关键,吴承恩老先生为了避免善良的读者滑口读过,在开篇诗的下面,还特地自己解释了这回书的含义:“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乎一身务本之道也。”
诸君,如前面我们聊的,西游记其实聊到这里,很多朋友已经是可以停下来,寻找自己的人生啦,没必要往前再走了,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取真经的,人生很短暂,抛开我们幼年懵懂之时,老年有心无力之时,加上人一生当中一半的时间都在睡觉,那么真正活的这两万多天其实已经不足一万多天,再抛开躲不开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生病,抛开我们迷茫未觉的时间,人这一生,真正活自己的时候,心地自由,心花怒放的时候,实在是少之又少。
也正是因为这个,吴承恩先生写的明白,过了流沙河,其实已经是:“却说他师徒四众,了悟真如,顿开尘锁,自跳出性海流沙,浑无挂碍,径投大路西来。”
千万不要以为到这里的人少,很多人不知不觉的早就到了,还有些人是活的逍遥自在,如同人间散仙,也正是如此,所以这里就是一条岔路。
“历遍了青山绿水,看不尽野草闲花。真个也光阴迅速,又值九秋,但见了些——
枫叶满山红,黄花耐晚风。老蝉吟渐懒,愁蟋思无穷。
荷破青纨扇,橙香金弹丛。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
人生是经历的组成,而正因为历遍了青山绿水,看不尽野草闲花。真个也光阴迅速。
到这时,人如果努力勤奋,又天资聪颖的,像诸葛亮那样,也要到二十六七岁才证果,至于觉,虽然无法考证,但是即便是再天资超群,也得经过数年寒暑,如同他三国演义里面开口就说的,大梦谁先觉,平生他自知。
像一般天资普通的,勉强看到这个门槛,机遇比较好,人也努力勤奋,恐怕也要三十左右了,至于像诸葛亮这样证果,那就未必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了。
而证果了,还要像诸葛亮那样出来做事,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诸葛亮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智慧的象征,除了明面上我们看到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背地里,是修行得太快,而且代表了传统文人的一种追求。
毕竟,好多人证果时,已经是古稀之年,没有时间做事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年人感慨,要是有这个年龄的思维,回到几十年前,人生会成功许多的原因。
当然,终身没证果的,就更多了。
“正走处,不觉天晚。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那里安歇?”
走着走着,三藏又不安了,人生就是这样,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会迷茫,所以我们常说有觉就有迷,人这一辈子,很多人都在追寻一个安歇之处。
遗憾的是,很多人来了一遭,走了,也就走了,少得片刻安歇。
悟空答得妙:行者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那里安歇,何也?”
如果有缘过了流沙河,当明悟空此处话语,这里恕小申不能解释,引用吕洞宾的一段话作为解释:“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
日期:2016-11-21 19:22:45
把西游记看成阴谋论的人,实在是把阳春白雪,看成了宫廷剧,宫廷剧倒也没什么不好,毕竟雅俗共赏,各取所需。
然而真实的西游记,不是阴谋论,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但目的并不在于讽刺和挖苦,如果是为了讽刺和挖苦,它的层次不会高出《儒林外史》,这不是说儒林外史不好,而是西游记太好。
四大名著之所以为名著,是因为它们都给后人留了路,获取真知之路。
要是真那么阴谋,何必有什么四大名著,一部厚黑学,秒杀四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