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二十四史》
第12节

作者: quanyanyyy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尽管想要废除禅让制的人同样很多,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所有支持的也好,反对的也罢,在他们之外,还有更多的人其实是无所谓继续或者废除禅让的,这群人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关我屁事”的思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什么都不变维持现状是最好的,所以你没有一个好的理由的话,这个庞大群体显然是倾向于伯益那一派的。
  “反正我现在过得不错,谁知道你改革后会不会损害我的利益呢!”
  肿么办?

  就在这个时候,终于有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了。禹那伙人一听,立刻拍手称赞道:“好,就这么办!”
  日期:2015-10-11 17:40:48
  22、旧时代的最后一人
  任何制度都会经历一个需求-产生-完善-形式化-灭亡的过程,禹在位的时候禅让制就已经趋于灭亡了,可是戏剧性的是,终结这一制度的,却是另一个更死而不僵、早已形式化n年的制度。
  尧虽然也是半选举上台的,但是他毕竟是取代的自己哥哥和爸爸的职务,非要说是“兄(被)终弟及”或者“父死子继”并不为过,所以那个时候的部落习俗还是默认世袭领袖制的。不过我们都知道,舜既不是尧的儿子也不是他的孙子更不是他的弟弟,那么即便是选举上去的,大家的观念一时半会儿也转不过来,于是众人便发明了一个禅让制上台流程。
  具体来说是这么回事:第一步,前任领导人提前退休,将接班人扶正;第二步,新领导等旧领导死(囧);第三步,新领导假装什么都不做,然后让下属们自己选择,是投靠自己呢,还是投靠前领导的儿子。
  这第三步当然纯属做样子,只是为了表示一下对老领导的尊重。而实际情况就是,尧死后大家都是不去朝见他的儿子而来朝见舜,舜死后大家也是这么依样画葫芦,所以按照正常流程的话,禹死后所有高级军政大员也要来这么一出戏。
  没错,这就是禹和启打败伯益的关键所在!
  虽然这个朝见领袖只是个形式,但是只要有人静下心来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么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如果所有人不去见选举产生的领袖而拜见旧领袖的儿子,那么没有人能否定这个行为。

  教父说得好,凡事都要讲道理。禅让制虽然已经成为了华夏族内部的不成文法,但正是因为其不成文,所以就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世袭制复辟的可能。按照老领袖死后新领袖上位的程序看,新领袖上台必须包含两方面条件,缺一不可:一,选举产生;二,事(死)后承认。
  发现这个漏洞后,禹欣慰地笑了。
  公元前21世纪的某一天,他也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
  回顾禹的一生,传奇而质朴。说来也有趣,尧舜禹三人确实是三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尧比较阴柔,有能力,但心眼也不少;舜为人比较淳朴,不装逼,行为处事甚至有些圣母,是现在常说的青春偶像派;而禹则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大叔形象,他没有什么发明创造,也没有什么传世文字(什么《禹贡》之类的想都不用想是后人编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也只有这么一个人才能带领华夏族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大洪水给平定。

  三个人,代表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品格,而这三种截然不同的品格也成为了后世杰出政治学家们所必备的三种能力:权谋、理想以及实干,三者缺二无法真正登上政坛,缺一也无法达到“杰出”的境界:无权谋只有理想和实干注定遭遇失败(参考王安石),无理想只有权谋和实干最终只是政客(参考很多人),无实干只有权谋和理想显然只是空想(参考王莽)。
  旧时代的最后一人——禹,请走好!
  日期:2015-10-12 17:02:25
  23、新时代的第一人
  果然,禹死后,华夏族内的所有当权派全部跑到了启的门下,伯益的继承人地位被完全地打碎了。
  伯益的选择是怎样的呢?

  历史学家们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用“不了了之”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不过以《竹书纪年》编者为代表一些人还是给出了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答案,那就是伯益不服,举兵反抗,最终兵败被杀。
  我早就说过,对于竹子这本书,我们是要批判地看待的。网上很多人几乎将其奉为了翻案党的圣经,这是不公平的。对历史有疑惑,那就提出来,对错是一回事,但是得有理有据有节,这是个态度问题。竹书的大部分观点是与主流一致的,只是在几个点上存在分歧。而今天的翻案党们是大部分观点和主流不一致,实在无案可翻地才复制粘贴一些文字上来,仿佛唯恐天下不知道他神经有问题一样——想出名,骂名人,说的就是这种人。

  细细考究竹书关于伯益结局的观点,似乎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符合常理。
  伯益既是推举的领袖,禹死后却不能即位,他能受得了?就算他受得了,他背后所代表的那个利益集团受得了?
  启公然废除禅让制,他又该如何处置老爸时代遗留下来的继承人伯益?东夷集团已经是东亚部落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么他放弃对这部分人的领导,要么他就必须重塑自己的威信。
  在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下,双方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而启的人马显然要强于伯益,弱肉强食,伯益战败被杀就很自然而然了。不过这件事情毕竟有些不道德,再加上伯益的后人后来也发扬光大了,直接篡改历史毕竟太不厚道,于是大家便玩了一把“视而不见”的游戏,最终导致了今天的我们无法了解历史的真相。
  事实只能是如此,不然我们说明伯益那么牛逼的家族怎么突然在夏朝建立后消失了踪影,东方取而代之的则是喜欢射箭的后羿家族,而伯益的后人直到商周之际时才重返中国政坛:这就是个不合理的现象,而唯一能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的就只有伯益家族确实是被启给消灭了,只有少数人存活了下来并最终等到了报仇的时机。
  Ps:上古时期的政治惯例和后来有很大不同,一般灭国不灭族,不但不斩草除根,相反还要留下前朝子嗣侍奉自己的祖先,此即所谓的“二王三恪”制度。史书告诉了我们东夷集团并没有被消灭,“失踪”了的只有伯益一家,那么为了稳定支持和投降自己的东夷人,启大概也不会将伯益给灭门,只是剥夺了其后人的政治权利而已。
  战胜伯益之后,启终于可以高高兴兴地登基为王了。大概是为表庆祝,他在钧台(大约是今河南禹州)举办了一个盛大party,结果他遭遇了另一个强大的部落有扈氏的公然反对。
  有扈氏是一个强大的部落,禅让制的时候也是有权利和实力争夺联盟领袖职务的,所以自然不愿启施行“家天下”的政策。据说禹活着的时候有扈氏就跟他干过架,禹是又搞演讲又操军务,结果三场下来居然没能拿下对方,也算是丢脸丢大了,最后大家为避免两败俱伤而媾和了事——史书说是禹去“修教一年”,以德服人才屈服的对方,听着就像是扯淡。这群人连威震天下大禹尚且不怕,你大禹的儿子算个什么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