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7节作者:
Wubeifa
礼部一干人等发飙了,在九月初九重阳节上了一封黑色幽默的奏疏,说,“我们前两次建议陛下都觉得不妥当,让我们继续讨论。我们就再次讨论了,讨论之后我们的意见是皇妃从南边来,走大路到通州,之后再顺着大路直走就到了朝阳门,路又直又顺,很方便,所以我们建议还是让她走东边这条路线,从东安门进来吧”。礼部兜了一圈,决定连崇文门也不让王妃进了,直接从东边一路过来,顺道走就行。
这样的上疏简直就是在挑事了,臣子这么戏弄皇帝还是很有个性的,说明朝臣们对嘉靖的忍耐也到了极限。你不是崇文门也不走,正阳左门也不走吗,那你干脆从东边的朝阳门进来,然后直奔东边的东安门,咱也别讲究什么礼仪了,怎么方便怎么来。这在现代来说是个非常合理的提案,我们平时出门肯定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不可能从东边过来,还非得绕到南边去进城。但这是明朝,迎接的不是路人甲而是皇帝的生母,怎么方便怎么来?开什么玩笑!
日期:2016-11-22 19:57:40
嘉靖估计看到这个建议气得头脑发昏,干脆也不再跟朝臣们客气,也不让继续讨论,直接乾纲独断,下诏就让他妈从正阳门进,进来之后还要去谒太庙,你能奈我何?诏书一下,朝廷哗然,女人去谒太庙,这不是乱来吗,但也只好接受了这个进宫路线,礼部的方案等于被彻底抛弃。此后,嘉靖又继续独断,礼部建议以王妃的仪仗迎接他妈,他直接一脚踢开,什么王妃,就用母后的仪仗。在帝制时代,皇帝终究是皇帝,朝臣们无论是多么强势,也不能随便忤逆皇帝的意思,既然他已经开口了,朝臣们也只能遵旨。
这里要插一句。嘉靖后来的刚愎和独断,与登基之初朝臣们的不合作有很大关系。少年嘉靖在即位的初期应该说表现得还是不错的,凡事都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朝臣们的同意和认可,因此才有多次面谕,多次的恳谈,无非就是千方百计寻求朝臣们的合作。但杨廷和等人出于自己对礼法的狭隘理解,出于对孝宗的深厚情感,在大礼这个问题上死活不跟嘉靖合作。等嘉靖被逼急了开始行使皇帝独裁的权力,他们又无可奈何,这就使得年少的嘉靖意识到了两点:第一,这些朝臣们是难以合作的,说破了嘴皮也没办法让他们与自己相向而行,既然如此,只有专断;第二,看样子无人敢反对我的专断。现代人都知道青春期的小孩是心理养成的关键事情,三年大礼议刚好是嘉靖由少年到18岁的阶段,对于嘉靖后期为人和为君的个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日期:2016-11-22 21:29:17
至此,奉迎礼仪的事算是敲定了,基本遂了嘉靖的愿。但这边厢连太后的衣服都准备好了,那边厢兴献王妃待在通州不肯继续走了。兴献王妃应该是个彪悍的女性,她到通州听说北京那帮人居然都在逼着她儿子认孝宗作爹,认慈寿太后作妈,王妃发飙了,大怒道:“怎么能让我儿子给他人做儿子?”,又对身边的从官说:“你们这些人都已经极尽荣宠了,怎么献王的尊号还没给定下来,像话吗?”。王妃蒋氏心疼丈夫和儿子,变成护雏的老母鸡,自己怎么进京的事先不管,儿子都要丢了还进个鬼的京,于是干脆就在通州待下去不走了,要讨个说法。
日期:2016-11-23 15:03:20
王妃的这一着给了嘉靖非常大的助力,所以不能排除是他们母子串通好演的一出戏。蒋氏坚持不进京,滞留通州,大孝子朱厚熜听说之后哭得眼泪连天鼻涕满脸,“涕泗纵横”,痛哭之余,他对慈寿太后说:“我愿意辞去皇帝之位,和我母亲一起回老家去。”
嘉靖此言一出,朝臣和慈寿太后集体傻眼。皇帝也是说辞就能够辞的吗,真要因为这事让嘉靖走人,朝政必然陷入动荡,以后他们这些人也难免要被史家贬斥为佞臣。作为臣子,逼迫主上到辞职的份上,这顶大帽子是明代儒臣万万不敢承担的。蒋氏继续在通州待着,慈寿太后和朝臣们也很郁闷。嘉靖再次下谕给内阁,让辅臣杨廷和、蒋冕、毛纪再讨论兴献王称号的问题,杨廷和等人依然故我,再次搬出祖宗大义,就是不松口。而进士张璁不甘寂寞,又一次敏锐地抓住时机,再接再厉,写出了一篇《大礼或问》的文章,在前次上疏的基础上再作扩展,并且要求把礼仪之辩公诸于野,也就是要彻底打破杨廷和等朝臣对于礼法的解释权和话语权。而此时的朝廷形势也已经有了微妙的转变。
日期:2016-11-23 15:10:41
经过几个月的统治,尤其是嘉靖锲而不舍地为自己父亲争取称号,为自己母亲争取奉迎礼仪,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魄力和独断,使得一些中低级官员开始意识到新皇帝不是个软弱之辈。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部分敏锐的官员也意识到了可以借此事从新君处获得政治资本,在皇帝最需要的时候站对队,进而平步青云。这些中低级官员可以说是官员中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会自诩清流,比较现实,什么圣贤成法,不如加官进爵。这些人年纪也普遍不大,大多数根本没有经过弘治朝,不会像杨廷和他们一样总是惦记着孝宗皇帝的恩德。而正德皇帝在位期间则根本谈不上什么恩德,他自己玩都来不及,连阁老们都不甚搭理,中低级官员恐怕从来没见过正德的天颜。所以这些中低级官员对于要为孝宗争取后嗣这样的事本来就兴趣缺缺,现在看到新皇帝这么坚决,他们就更不想为这种事摇旗呐喊了。
张璁这文章还未呈上,吏部主事彭泽就把这篇文章抄录了下来给内阁和礼部看,劝他们更改前议,依着皇帝的意思办算了。内阁和礼部本来就不屑张璁,正要找机会收视他,哪会听他的,你一个吏部主事跑来掺和礼的事情,也算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一个六品主事的话阁老和尚书们自然不当回事,依然是不肯。实际上,他们所忽略的不是张璁和彭泽这样的小官,而是以这些小官为代表的官场基层舆论。不得不说,杨廷和等人在这场大礼议的斗争中从头到尾表现得傲慢、顽固、食古不化。内阁不听,以张璁为首的一些新进士子和中低级官员就集结起来跑去左顺门集会造势,并把这篇文章给呈递了上去。张璁至此已有成为一派首领之势。
日期:2016-11-23 19:41:48
左顺门在明代是个特殊的地方,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发生著名的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虏、一大批功臣重臣被杀、数十万明军全军覆没,瓦剌大军趁机兵迫北京。消息传入京师,九门戒严。由英宗弟弟、当时的监国郕王、后来的景泰帝朱祁钰主持朝议,以应对这亡国的危机。大明开国还未百年,太宗的余烈犹在,仁宣二宗的恩德尚存,国势正是如日中天之时,却突然被王振这个死太监折腾到眼看就要亡国的地步。朝臣们群情激愤,激愤之下在左顺门这个地方将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死太监王振的党羽锦衣卫指挥同知马顺直接打死,又再接再厉将王振的党羽毛贵、王长群殴致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