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25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边厢稳住了江彬,那边厢杨廷和马上就与司礼监太监魏彬密商要除去江彬。要不说江彬人缘差呢,内阁要搞掉他,司礼监也早就看他不顺眼。谁让你成天人五人六,还拐带着皇帝满世界跑,内阁和司礼监没少为之受气。于是司礼监再次发挥和皇室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优势,跑去跟慈寿皇太后禀报说要除去江彬。皇太后正恨透了江彬这批边将,要不是江彬拐着她儿子乱跑,也不会年纪轻轻就驾崩了,让她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自然是无有不准。如此一来,江彬得罪了大明所有的上层人物,想不死都难。

  日期:2016-12-05 17:16:18
  但江彬毕竟是边将出身,身边也有一些亲随和死党,狗急跳墙了不知道能干出什么事来,为了把灭掉江彬的难度和成本降到最低,内阁和司礼监还是决定用计,而不是大动干戈。这里可以看出杨廷和的持重。
  于是,杨廷和等人决定来个关门打狗。当时刚好坤宁宫要安装兽吻(一种屋脊上的装饰物),需要搞个祭祀的仪式,因此把江彬和工部尚书李鐩一并召进宫来,而李鐩纯粹就是个打掩护的。刚到宫门,江彬的随从就被拦下,说宫内大丧,今天又是为了祭祀,随从不能进宫。
  江彬这样没有读过书的蠢货大概不知道这一招和关门打狗从来都是连环计,配套使用,是关门打狗的必备前奏,历史上多少牛逼人物都是被这么搞掉的,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有汉末十常侍杀大将军何进。所以说不读书害死人,江彬并未坚持,自己进去了。可见杨廷和前面稳住江彬的举动是何等重要,如若江彬疑虑不安,称病不出,那就未必能把他召进宫来。祭祀之后,张永假装留江彬和李鐩二人吃饭,饭还没吃上,半道上就有人拿着皇太后的诏书突然跑来,说太后有旨。

  江彬就是再傻,现在也该明白过来了,皇太后对他什么观感,他心知肚明。而江彬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见过梗着脖子喊冤的,见过面如死灰的,也见过哭天抹泪的,却没有见过当场就逃跑的。史载,江彬立即就往西安门跑,但是江彬实在是愚蠢,既然这招叫关门打狗,大门还会敞着让你走出去么?江彬不管,一根筋到底,皇城大门千千万,这个不行咱就换。要说江彬这体力真不是盖的,又一路跑到北安门,也就是现在北京的地安门,好几个公里呢。江彬将要闯门,守门的人看着他大汗淋漓的估计也觉得可笑,就说:“有旨意要下。”,江彬说:“今天哪儿有什么旨意?”,就去推守门的要强行出宫,守门的当然就不客气了,把江彬当场摁住,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又把江彬的胡须给拔了个干净。估计是江彬以前拿无须耻笑过宫内太监,太监们今天来报仇了。

  就此,杨廷和不费一兵一卒,找了几个太监,就把不可一世的江彬给拿下。江彬在世宗即位之后和钱宁一样,都被磔死,也就是凌迟。于是,到此为止,正德朝的事件终于完整落幕,杨廷和的政治生命在这三十七天内像彗星一样闪耀出夺目的光芒,远超他此前此后的表现。但是高光之后必然是无尽的黯淡,一位正在路上的湖北土包子即将为杨廷和的政治人生拉下大幕。我们也就此要回到嘉靖二年,大礼议的漩涡中去了。

  日期:2016-12-05 21:16:10

  我们的目光重新回到乱哄哄的大礼议。
  嘉靖通过不断地试探和蚕食,在嘉靖二年的二月已经达成了如下成果:第一,兴献王改称兴献帝,兴献后改称兴国太后;第二,祖母称皇太后,驾崩之后葬在宪宗陵寝旁;第三,湖北安陆所建造的兴献帝祠使用了与太庙同等级的八俏之礼。
  但这些成果仍然没有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嘉靖仍然无法以自己的亲生父母为法统意义的父母,孝宗和慈寿皇太后仍然是正统的唯一代表。嘉靖当然对此不满意,但迫于朝臣压力,也只能步步为营,无法一步到位。但是随着嘉靖的根基日渐稳固,这样的僵持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就被彻底打破,并且由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将大礼议推向了最高丨潮丨。
  嘉靖三年正月,大礼议的另外一个主要参与者,与张璁一起在南京任职的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瞅准了时机,与张璁再次打破沉寂,上疏议礼。到这时候,张璁已经在南京待了两年,当年好不容易刚刚中了进士就被一脚踢到南京来养老,张璁的愤懑和不甘可想而知。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张璁被发落到南京,主因就是他上疏议礼帮嘉靖说话,那现在要想重回政治中心,唯一的指靠当然还只能是嘉靖。倒戈这种事情一来完全不符合张璁的个性,二来朝臣们也不会买账。所以张璁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更何况他的这条路注定了越走越宽。所以张璁和桂萼俩人在南京闲着没事,就成天讨论这些礼,翻来覆去的讨论,而且俩人意见还很合拍。

  讨论了两年多,总不能讨论到天荒地老吧,如果不付出行动,俩人难道要到棺材里去继续讨论吗?张璁的性格可绝不是有话不说带到棺材里去的那种。于是,隐忍了两年后,张璁再次跳出来,这次拉上了桂萼,终于不是孤军奋战了。
  张璁和桂萼的上疏其实基本上就是在炒冷饭,没有什么新鲜东西。本来嘛,这种事情又没有多复杂,哪至于说三年都说不清楚。但俩人还是迈出了大胆的一步,明确地在奏疏上提出让嘉靖尽快下诏,改称孝宗为皇伯考。于是,嘉靖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赶紧让朝臣们讨论这份上疏。

  这时候,杨廷和站出来了,嘉靖以为他又要倚老卖老地反对,岂料杨廷和只是轻飘飘地说了句:“我不玩了。”
  日期:2016-12-05 21:40:51
  前面一更少了章节名称,这里补一下。
  ——
  第三章 党争:大礼议之高丨潮丨

  当然杨廷和说的没有这么轻佻,他再次向嘉靖提出了退休。这次杨廷和提出退休究竟是要挟皇帝还是真的倍感倦怠,想辞职归乡,还是另有什么想法?有些人倾向于认为杨廷和是完全倦怠了,实在懒得在这件事上再跟嘉靖熬了,所以干脆提出退休。
  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杨廷和的这次辞职不是要挟,是真心,但并不是因为什么倦怠,而是另有想法。
  杨廷和在得知世宗让朝臣们讨论张璁和桂萼这份奏疏之时,应该是打从心里觉得无比的厌烦和郁闷。但是,杨廷和是否已经感到无比的倦怠,并且因为倦怠而想立刻辞职回乡了呢?厌倦是肯定有的,任何人如果在一件事情上反复纠缠几年都会产生深深的厌倦感,杨廷和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杨廷和只是因为厌倦,想撒手不管这事了,那我们可能也太小瞧了这位四朝老臣的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政治水平。杨廷和之所以选择在这时提出辞职,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深思熟虑之后的策略。

  首先,大礼议沉寂了一年之后,杨廷和发觉嘉靖的想法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他在为自己父母正名这条路上根本不可能受到任何外力压迫而改变想法。所以在张璁等人上疏之后,嘉靖又让朝臣讨论,杨廷和就知道这件事情已经不能轻易了结了。上疏已经没用了,上疏的规模再大还能大过当年六部九卿的联名上奏吗?接下来要么群臣放弃抗争,全盘接受嘉靖的想法,要么就必然要发起更激烈的抗争。而杨廷和作为首辅,已经万万不能再继续待下去并承担主导下一次抗争的重任了。为什么万万不能?我来稍微分析一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