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12-20 13:50:38
097、“周戎”崛起(5):古公亶父
当历史发展到公叔祖类的儿子古公亶父的时候,周族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前面就有网友向我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楼主写夏商历史的时候基本就是在写夏商两个老大,完全不提当时的各路“诸侯”(县委书记乎?村支书乎?)?对此我的回答是:
①相关记载太少——夏商两个王朝的记载尚且很少,何况其他小方国?
②很多小国根本没撑到有人能记录自己历史的时候就已经挂掉了。
一个文明要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记住,也就两种途径。一是被自己人所记载,这个需要自己民族发展到至少能写字的阶段,不然口头上历史基本就和神话差不多;再一个就是被附近的先进文明所记载,比如今天我们对匈奴历史的了解,文字这一块主要就是来自华夏-汉族的记载,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有的话怎么可能把自己称为“奴”呢!
没错,这两种途径都是文字记载。之前我因为太过强调文物发掘对历史考证的意义,所以让人觉得有些轻视文字的力量: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首先文字存在的意义就是记录世界的点点滴滴,而冰冷的文物本身并不能告诉大家任何东西,你就是专家解析那也必须要说出、写出东西来才能被世人所了解,难不成他就对着后母戊鼎瞎比划两下你就能了解武丁时代的历史了?不可能嘛!而鉴于古代没有留声机,那么文字的价值当然比语言大,因为靠嘴巴代代相传的东西有太多的失传和失真,不靠谱。
其次,没有文物证明的历史是不能被确定的,但是有文物而没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将永远不被人所了解的。假如历史上没有流传下对匈奴的文字描述,那么今天的我们就算在内、外蒙古挖出了他们的文物,那也只能在教科书上这么写: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北方出现了一个比较发达的游牧民族,至于叫什么,怎么样,从何而来,归于合肥,不好意思,不知道。这种话题其实更像是人类学或者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历史学的关系反而不是很大了。
最后,文字记载不仅仅是历史考证的重要证据,更是指引考古发掘的重要航标。正是出于对《荷马史诗》的坚信考古学家们才会不遗余力地发掘那只存在于文字中的特洛伊城,最后,他们成功了。同理,今天的我们虽然还不能证明夏朝的真实存在,但是如果我们的老祖宗要是压根就没记载它,咱们会为之而苦苦寻觅吗?没必要嘛!
与夏商同时期的各方国,根据史书的记载,多达千、万,但是它们不可能都发展到了自己能记录自己历史的程度,而夏商两朝的知识分子们也是“自顾不暇”,只能拿有限的精力来记载本朝有限的故事,对于其他国家,顶多在它们来交保护费或者闹事的时候提一句,至于这些国家身在何方、人口多少、风俗怎样,不好意思,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就算有记载,那估计也跟《山海经》里面的记载一样的粗制滥造。而等到华夏人想起来、并且有能力系统记载其他文明的时候,那已经是司马迁那个年代的事了,这时夏商时期的那些国家们大都已经被大自然或者其他国家给消灭掉了,从而也就永远不为后人所知了。
我们亲爱的“周国”现在就面临着将被历史彻底遗忘的命运。
根据历史记载,古公亶父在位的时候广施德政,四方来降,听着很威风,和楼主讲的似乎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之后就发生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周族旁边的两个游牧民族派出使臣对他们说:我们要土地和人民!古公亶父“仁慈”地说:给你!过阵子又来要,古公亶父又给他。过阵子又要,大家都愤怒了,纷纷要求与他们决战,结果古公亶父说:“人们拥立君主,就是冲着他能为大家谋福祉。现在蛮子们为的就是我的土地和人民,那么土地和人民在我手里和在他们手里有什么区别呢?现在要是打仗的话就会要死很多人的,这个我于心不忍!”
没多久,古公亶父就带着一群“私属”,也就是亲随们一起离开了豳,随后“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从此开辟了周族的“岐山时代”。
好伟(圣)大(母)的古公亶父!美哉!点赞!
问题是:这鬼话你也信?
日期:2015-12-20 21:05:09
098、“周戎”崛起(6):历史真相
如果,我是说如果古公亶父的故事属实的话,那么这个玩笑可就真开大了,
你想想,一个国家、一个部落的领袖,一收到异族的威胁就立马割地求和,甚至连人民都愿意舍弃给对方,然后还振振有词说这是为了珍爱和平、远离战争,这不扯淡吗?如果古公亶父这就叫道德高尚,那清朝确实没脸见人了,因为照这逻辑,第一次鸦片战争不用打了,直接把香港割了就是。阿古柏也不用打了,直接把天山南北让给那洪福汗国多好!甲午战争就更不用打了,你要朝鲜咱就给朝鲜,要湾湾咱就给湾湾,连人带地,反正“人民在你手上和在我手上不都一样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