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从深圳流浪开始——奔跑吧,欲望!》
第46节作者:
嫩冬瓜 日期:2017-01-09 10:07:43
刘道前一惊,他怕村里人看见他,却还是被逮住了。原来是“老乖”,一脸的堆笑。“老乖”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他正蹲在一个草垛边抽烟,难怪刘道前没看见他,他的肤色和草垛一个颜色。一个老人喊一个年轻人叫“叔”似乎不多见,但在流清村若论辈分,“老乖”真得管刘道前叫叔,可是让一个六十多的老人叫自己叔,刘道前总感到不自在,况且他小时候总是和“老乖”一起放羊,“老乖”给他讲了一箩筐又一箩筐的故事,他还没有机会感谢他,还让他叫叔?这辈分啊,怎么论的!
“啊,别叫我叔,我还小哩,叫我名字就行,我还小哩,呵呵!”刘道前脸有点红,“老乖”并不是他想躲的一类人,相反,他们之间还算有点交情哩。
“不叫咋中?前儿叔,来一锅?”说着他把发黄的烟嘴递了过来。刘道前本不抽烟,但这是他少时尊敬的“长”者,他知道老人也是寂寞想找个人偎偎说说话,好排遣孤独,而且这个时候给他抽烟是对刘道前的尊重啊。刘道前接过旱烟袋,抿了一口,只觉得五脏六腑通透起来,顿时有了精神。
“真够劲儿!”刘道前笑着把烟袋递给“老乖”,“老乖”也笑。
一直以来,刘道前只知道这个他心目中尊敬的老人叫“老乖”,却并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其实农村大多情况都是这样,有时一个称呼或绰号一叫就是一辈子,人们大多都不记得全名。名字嘛,叫啥不都一样,好记就行。
日期:2017-01-11 11:48:06
和“老乖”续完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刘道前摸黑推开了家里的大门,院子里的蒿草有一人多高,长满了每个角落。这还是他家的新宅,两层楼哩,是村里最先盖起来的,那时村里人闲时就给村里“选”了“四大能人”,其中刘道前的父亲刘基山就排在首位,就因为他家最先盖楼房。他们家的老宅早就破败了,原来老宅完好时久没人住怕荒了,刘基山就思谋着把老宅“租”出去。村里好几对老人因为把住了一辈子的房子给了新结婚的儿子,自己没地方住,常常借居在别人家的前檐下,刘基山让其中的一对老人住进了老宅,其实没打算收他们房钱,就只是想让房子住着人气,所以什么都没讲明,只说你们尽管住,想住多久住多久。谁知两年后老两口竟送来二十四块钱,说是这两年的房钱,刘基山为了不让他们欠下人情就收下了。可是等刘基山一家再看老宅时已经面目全非,厕所塌了,院里的花草和充当风景树的四季青全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已被推倒的猪圈和一地猪粪。两棵每年都能收好多大红枣的枣树也死了,其死因都是因拴驴把一圈树皮磨掉而死。东屋的窗棂都没了。最糟的是堂屋,地基都露出来了。因为这家人养兔子,兔子打洞把地基都打坏了。所以现在这新宅任其荒着也不让别人住了。
刘道前憋一口气穿过蒿草丛来到堂屋门前,摸出钥匙开了门。由于很久没有住人,村里早就给断了电,刘道前就掏出在镇上买的蜡烛点上。房里没什么家具,只有一个三斗桌和几把椅子,为了防贼,刘基山走的时候把贵重的东西分别寄放在同族的刘广发家和刘基建家了。
刘道前的脑海里暂时出现了空白,他想,这房子里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团圆啊!他在灯前坐了一会儿就困了,准备去铺床睡觉。忽然有人在墙外面叫他:“小前哥,是你回来了吧?”刘道前一听便知是小轲他弟小坎儿,就应了一声“哎”,小坎儿这才进门来。
“要是屋里没人,我可不敢进来。”小坎儿看起来有点害怕,“这里黑咕隆咚的,连电都没有。”但刘道前没有怕的感觉,这可是他的家。
“你咋知道我回来了?”刘道前问。
“不知道,我买酱油回家路过,看见灯亮着,就喊了一声,估计就是你回来了,好几年了,就你回来过几回。”
日期:2017-01-14 17:04:31
“小坎儿,你吃方便面不,我包里有。”刘道前其实还拿小坎儿当小孩看,虽然他们的年龄只相差五岁。小坎儿和他哥一样早早就辍了学,他哥在深圳打工,还是当初刘道前带他哥找的工作。小坎儿在家呆着帮忙种地,也早早就懂了事,只是刘道前对他的记忆还停留在幼时,也难怪,都不经常见的。
“那可是你的干粮,不过好长时间没吃了,怪想哩,好,我吃一包,你这就到我家吃饭去,估计饭刚做好,正好赶上。”说着小坎儿就自己去刘道前的背包里拿了一袋方便面揉碎干吃起来。
“我先铺铺床再说。”
“铺个啥床啊,今晚跟我一起住我家的新房去!”小坎儿似乎还有点自豪的意思。
“你家盖新房了?”刘道前感到惊讶,农村盖新房可是大事,而且是一连串的大事。
“年底我哥就结婚哩!”小坎儿笑着说。
“你哥怎么没告诉我?”刘道前又震惊起来,小轲他们那么好的关系他竟然不知道。
“他在深圳还不知道哩!不过我爹和亲家都说好了,只等我哥一回来就把事儿给办了。”小坎儿说得理所当然。
刘道前一听松了口气,随即笑笑。他想,小轲肯定不会答应,他才二十二岁,而且出去闯荡过,他不会这么早就结婚的,否则婚姻把人拴在土地上,人就放不开手脚干事了。
“哟,大学生回来了!”刘道前到小坎家时小坎儿的爸妈正在吃饭,就一同站起来迎接他。
“三叔,三婶你们坐,别管我,我当这是自己家哩。”刘道前没有不好意思,他往常每回到村里多半是在他们家吃的饭。他们两家的关系本来就好,刘道前家的“贵重物品”还不是放在他们家吗,而且他从小就受小轲父母的照顾,如果刘道前的父母不在家,他就呆在小轲家,他们对他甚至比对小轲小坎都好,因为那时刘道前的成绩总是很好,年年得奖,而他们的儿子总是不及格。
“哎,今天没馍了,早知道你回来就蒸一锅了。”小轲的父母歉疚地说。
“没事,叔婶,我就像你们一样吃面条就行,我喜欢吃面条。”刘道前撒了个小谎,实际上农村人没几个喜欢吃面条的,尤其是年轻人,不顶饱容易饿,吃完后一个小时肚子就开始叫了,干活都没力气,他们之所以千百年不变地“喜爱”着面条,只因为它省粮食。抓一把面和上,一会儿功夫就在面条机里压出够一家人吃的面条来,兑上一锅水烧开,面条一下,再洒上几把猪菜,就对付了一顿。不过这几年也许好些了,面条越来越稠了,因为皇粮国税不用交了啊!
“好,给前儿盛上一大碗!锅里多着哩!”小坎爹点上一锅烟抽起来,“前儿,你吃着,我出去看看菜地。”
小坎儿给刘道前盛了满满一大海碗,自己却只盛了没多少,刘道前就明白了。农村人哪里有什么现钱收入,况且三叔三婶家才盖了房,钱还不是从牙缝里挤!
“小坎儿,我经常在学校,不干活,吃不多,你吃这一碗。”他强迫着和小坎换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