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从深圳流浪开始——奔跑吧,欲望!》
第47节

作者: 嫩冬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1-18 10:22:20
  吃过饭,刘道前和小坎儿睡到了村南边的新房里。新房是四间平房,才竣的工,还能闻到泥土和石灰的湿味儿。刘道前预感,在他们村,像这样的房子应该很快就会起来一批,他们这一代的小伙子大多都要结婚了,而结婚就得盖新房,没钱也得盖,那是一种象征,家家比着来,这是农村人甚至是整个社会特有的攀比方式,你不盖?那在村里永远都别想抬起头!
  “前儿哥,她结婚了,你知道不?”小坎儿小心翼翼地说。
  “谁!”刘道前听出小坎的语气不对,同时也预感到是谁,警惕起来,急忙问。
  “延秋。”小坎儿虽然年龄小,但是小时候也隐隐约约知道一些王延秋和刘道前的事。
  刘道前顿感血气上涌,脑袋嗡嗡作响,头皮发麻。他想先大叫一声,但是马上克制住了,如果和他同床的是一位同龄的好友,他也许就发作了,这会儿他要先问清楚。

  “什么时候?”
  “两年前。”
  两年前?这么久了他刘道前竟然不知道!刘道前本能地想到两个字:愚昧!不知是说他自己还是说别人。
  小坎儿又接着告诉他,前几年延秋去广州打工,刚去了几个月就认识了本地的一个老乡,他和她年龄差不多,男孩就追她。又过了一段时间延秋就怀孕了,男孩害怕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她只能回来。到家后,她的爸妈先狠打了她一顿,差一点流产。后来他们就找到男孩的家里双方家长逼着他们草草结了婚。
  刘道前听着,先是愤怒,心里暗骂,混蛋!愚昧!太愚昧了!他不知道要骂谁,只觉得心里堵得慌,后来就转变成无奈的呻*。
  刘道前和张延秋年龄一样大,小时候可以说他们是青梅竹马。他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玩泥巴,一起过家家,一起洗澡,还一起尿尿……过家家时总是他当“男”的,她当“女”的。有时候有捣蛋的孩子欺负延秋,刘道前就会挺身而出英雄救美。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渐渐懂点事了,就有些不好意思在一起,毕竟是邻居,他们隐约觉得大人看见了不好。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放学路上,刘道前终于忍不住了,跑上前去拉住王延秋,然后学着电视上说:“延秋,你嫁给我吧!”王延秋顿时惊呆了,脸刷地就红了,然后哭着往家跑,还说:“你等着,我告诉你妈去!”刘道前吓坏了,这怎么和电视中的不一样啊!他怕回家挨揍,等到天黑了才回家,但他的爸妈根本没提这件事,原来延秋谁也没说,从此他们两个好像就有了某种无需言明的约定。后来上了中学他们还是在一个学校,却越来越害羞,但是彼此都知道对方在悄悄注视着自己,也都会因看到对方而身心愉悦。但后来初中二年纪时王延秋辍学了,她父母不让她上了,说女孩子终究要嫁人,上了也是白上。刘道前当时觉得延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坏的人,他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刘道前经常不回村,他们就很少见面了,但刘道前总还是惦记着她,想知道她的消息,没想到现在听到的却是延秋结婚了!

  日期:2017-01-22 01:07:57
  在黑暗中回忆着,他的泪就不知不觉地溢出了,他也不去擦,任其流淌。
  刘道前忽然问:“她现在在家不?”他想去见她一面。
  “不在,和她男人一起打工去了,不知道在哪儿,听说好像还是在广州,不过她妈在家带着她的娃儿。”小坎儿也很懂事了,他知道前儿哥伤感,就不多说话了。
  夜静了下来。
  刘道前突然又沮丧起来,那么多的事他控制不了阻止不了,不想让它发生的事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他是多么没用啊,百无一用是书生!
  第二天天还没亮,刘道前就爬起来,他没吃早饭,带上父亲要他拿的东西就匆匆离开了流清村,在这里的每一分钟他都感到憋闷!
  日期:2017-02-03 10:17:16
  刘基山开的小吃店取名叫“真味店”,店面不大只有一间,十几平米,摆了三张小桌,一个面台,一个饼锅。刘基山的妻子李本慧十几天前就从深圳回来和丈夫一起经营这个小店,她随丈夫在深圳五六年,虽然一直干的也是粗活,可只要是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哪怕拾破烂呢,和一直在农村生活的人比起来就是不显老,也许是穿着时尚的原因吧,她今年四十七岁,可看起来顶多三十七!
  夫妻俩的“真味店”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张快一个月了,生意却不怎么好,他们心急如焚。
  “真味店”主要卖早餐,有小笼包,葱油饼,小米粥,八宝粥,胡辣汤之类的,要说这里边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当属葱油饼。做葱油饼的技术是刘基山在深圳时跟一个星级酒店的大师傅学的,而且尽得真传,做出来的饼看起来表皮焦脆,嚼起来内里滑软,软香不塞牙!而且在泉阳做这种饼的仅有两家。再说,真味店的地理位置也不错,这条街北面几十米处就是香菇市场,可别小看这个香姑市场,其知名度在全国排第二哩,早就有泉阳香菇甲天下的美名,不过现在生意不怎么好了,在前几年,那可是泉阳县的支柱产业,占泉阳GDP的百分之七十,菇农们的香菇直销韩国!这些年不行了,因为谁也不喜欢掏一两百块钱买一斤砖头!事情是这样的,当地的出口商嫌太赚钱就往香菇里塞砖头,铁钉,久而久之,很多商人都不到这里收香菇了,本地香菇生意渐渐黯淡下来。不过一旦逢集这里还是人山人海,因为即使这里不卖香菇可以卖菜啊,香菇生意黯淡了就改成当地的农贸市场了。对于刘基山的小店来说,毗邻香姑市场,这是一大优势,而且还有县一高在附近,他们选的位置确实是个好位置!这也是刘基山从事餐饮这一行多年来爬摸滚打的经验,要想生意好,味道好可能有时候只占一半的作用,地理位置所包含的客流量也是很关键的。要说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生意应该好啊,可现在刘基山越来越着急。

  晚上,夫妻俩彻夜不眠地商量着怎样使生意好起来。
  “听说对面的‘张老三烩面馆’汤里都放大烟壳了。”妻子说。
  “怪不得生意恁好!不过咱不能放那东西,那是害人哩,坏良心。”刘基山骨子里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虽然说县城里人有钱,可他们周围的居民大部分都是租房住的乡下人,他们要么是在城里做个小生意糊口,要么是在某个小工厂里做工的女孩子,剩下的都是搞建筑的民工。他们都不愿意掏两块钱吃一顿早餐,甚至多数人根本就不吃早餐。而刘基山的葱油饼虽然好吃但是成本高太贵,三块钱一斤!有时候他们即使想吃也得掂量掂量划不划算。当然学生好说话,买东西一般不讲价,好吃就行,但这几天一高不知怎么不让学生外出了,因此少了一批重要客源。

  现在看来最关键的是要降低葱油饼的价格。夫妻俩商量,价格一定要压一压,这是刚开业,不管怎样,得先把“市场”打开,拉多点人气才行!
  降价就得降低成本,还要保证葱油饼的味道,这又让他们为难了。他们买的油是好油,贵,面是高筋精粉,贵,但总不能用棕榈油扫帚面吧,那肯定影响口感哩!听说那一家做的饼是往锅里加水煮的,那叫什么饼?那根本不叫葱油饼,亏他们挂着葱油饼的牌子!他们不应该那样嘛!想来想去,只有从用电方面还能想点办法。他们现在用的是商业用电,一块钱一度,而后院他们住的房子用的是照明电,才六毛八一度,对,如果用照明电,这就省了一大笔钱哩!对,明天找房东说说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