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第29节作者:
广莫道人
那么中国有没有这样套路的人呢?有,就是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他们心中的宏观世界,处在一半确定一半不确定的状态,这一半,就是儒家思想。所以他们希望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研究包括道家思想和周易在内的所有事物,希望把其中的理找出来,那么这一大堆理的集合,就是道,但是他们的道,还是建立在先确定儒家思想绝对正确的前提下的。所以我说,朱熹的理学是用西方哲学的方法,研究儒学的人,而王守仁的心学就正好相反,他是几乎试图用道家的思维方法,研究儒学的人,他一生接触的道人很多,本身对道家思想的领悟也很深,所以他在贵州想明白这件事,哲学史称龙场悟道。只不过,他运用道家思想的思考终点,还是在儒家的在明明德,而我运用道家思想的思考终点,在得道成仙。不是说我跟他一样厉害,我差得远,只是说这种不同而已。
明天继续说。
日期:2014-03-29 19:58:00
接着说,说到西方哲学,有两个特点是和我们中国哲学不一样的,一个是他们的哲学允许和道德无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提出一些观点,一些理念,一套哲学,明显违背当时社会传统道德,而这个人还可以享有很大的声誉,并不会因此受到太多指责。例如写君主论的马基雅维利,还有尼采。第二个是,西方哲学中是允许一个人的的个人生活,和他所倡导的哲学不一致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行不合一。所以西方的哲学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一般意义的好人,尼采,叔本华,卢梭,包括马克思,这些人简直就是流氓混蛋。而我们的哲学家,从上古时代追求的就是自己是怎么想的,自己就要怎么做。于是道家就不会当大官,儒家就要争取当官,法家就要争取当大官,墨家就要过简朴的生活,然后去帮人守城,农家就要除了种地什么都不做。这种思路一直发展到明朝,被王守仁总结成知行合一四个字,至今都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已经成为生活中无须思考和辩驳的标准,甚至连小学生都可以不假思索的问小伙伴,你说这个好吃你怎么不吃啊?这样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哲学,几乎都是积极向上的哲学,中国的哲学家们,在人们脑海中,无论立场如何,造诣如何,都是好人。这里面有两个著名的例外,一个是李贽,他的哲学体系现在看来非常先进,非常西方化,甚至可以说领先当时的中国人三百年以上,而他本人也过着相对士大夫而言放荡不羁的生活,最后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应该活着了,于是就在监狱里自杀了。另一个例外是朱熹。虽然他的学说被后代演绎成了严格的封建礼教,而他本人却绝非道德楷模,不但格局小,心眼小,据说还扒灰,这也成了后世反对理学的人抨击的重点。说白了,在中国,李贽就是坏人不该当哲学家,朱熹就是你自己都做不到,你说的谁信啊。
说到理学,其实我们有一点误会朱熹了,朱熹本人的著作,并没有一整套对人衣食住行的礼教的规范而安排,之所以发展成这样,是元朝的时候,汉族士大夫为了抵御蒙古文化传统和道德标准对汉人的侵蚀,故意把当时威望很高,而且早就死掉的朱熹搬出来,把他的道学细致加工演绎成不近人情的样子,然后对蒙古统治者说,我们应该这样。蒙古统治者没什么文化,只好说,那好吧,你们就这样吧。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元朝后面的明朝皇帝姓朱。中国自从王莽开始,各个王朝的建立者都对自己能当皇帝,自己该当皇帝这件事没有太大的自信,所以几乎他们上台之后都要搬历史,认祖宗。朱明王朝也不例外,可惜历史上姓朱的名人不太多,于是就把朱熹抬了出来,把元朝那一套打着朱熹旗号忽悠蒙古人的礼教,也搬了过来。当然同时也有利于统治的原因,总之就一代代传下来,传到鲁迅那就成了吃人的礼教了。说吃人,也不为过,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我们三四千年的历史,不是都是这样的,只有后面的六七百年,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是这样的。有时候我都在想,假如明朝的统治者不姓朱,而姓李,姓姬,可能我们的历史又是另一番样貌。
东方有像西方的,西方也有像东方一样完全知行合一的哲学家,这就是斯宾诺莎。他就是完全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按照几何学的方法,写了一本哲学著作,而且在一生中严格按照自己证明的哲学过生活,他也堪称一个伦理上的完人。恰好他写的书,就是伦理学。只不过由于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他思考的上限也只是在伦理而已,如果他能不受宗教的束缚,或许也能修道成仙。
这些内容写起来的确力不从心,就写这么多吧。写西哲主要还是为了科学做铺垫,科学的铺垫是为了对比着说中医。赶紧往下进行吧。
日期:2014-03-30 19:16:00
补上一段应该属于昨天的话。现在西方哲学的显学是罗素的分析哲学。罗素本人就是大数学家,这也象征着数学工具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我这种数学极差且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没有办法成为一个西方式的哲学家的,最多成为一个哲学学家,研究一下古人曾经说过什么。而中国哲学则相反,完全看不到使用数学工具的必要,中国哲学家不识数都可以做,他们用到的数字,除了64,30和25之外,剩下的全部都在12之内。因为中国哲学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而西方则正好相反。
今天开始说科学。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科学?赫胥黎说,科学是有组织的常识。果壳上,知乎上更多人倾向于将科学阐述为一种方法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种操作事物的准则。我认为这只不过是在一群信息爆炸的人们面前的避重就轻而已。
我把科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远不会被打破的,且无需建立在任何观察上的。其实,这一部分,基本上就是广义的数学。第二部分,是虽然建立在观察上,理论上只要事先确定了应用的范围,也应该理论上不会被打破的。举个例子,就是我们的化学和包括爱因斯坦以前的物理学。这需要解释的详细一些。我们都知道化学的基础是物理,因为宇宙间存在四种基本力,强相互力,弱相互力,万有引力和电磁力。化学就是原子分子间的弱相互力在起作用。那么物理的基础是什么?很多人会不假思索的回答,物理的基础是数学。错了。物理的基础还是物理。我们的物理的基础,是完全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推演的基础上的。同样,我们的化学的基础,也是完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化学中不存在当我了解了某一物质的属性,和另外一个物质的属性,然后我通过计算,无需实验就可以准确知道它们俩化合之后的化合物的属性和性状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事情从来不存在,完全靠实验。既然是实验和观测,那么就是归纳,而不是推演。归纳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打个比方,我想知道一个班的五十个孩子是否是中国人。我把五十个孩子的户口本都拿来看,哦,都是中国人,这就叫完全归纳。而我随便挑十个孩子看看户口本,一看都是中国人,于是我断定,这五十个孩子都是中国人,这就叫不完全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一个中国学校的班级中,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准确性已经足够高了,但是就算我们看了四十九个孩子的户口本,理论上也不可能排除最后一个孩子不是中国人的可能性。虽然仅仅是理论上。那么,对于一个有限的集合,是可以进行完全归纳的,而对于宇宙,地球这样相当于无限的集合,理论上我们对于所有物理学的观测,都是不完全归纳。英国怀疑主义哲学家休谟就举过一个经典的例子,我们吃的苹果都是甜的,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排除,吃到的下一个苹果是铁锈味的可能性。当然,除非你吃过了世界上所有的苹果,逻辑上就是这样。这段话听起来很荒谬,但是却是阴谋论的哲学基点。逻辑的立足点在于有,而阴谋论的立足点在于无,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证明有是可能的,而证明无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法学上必须倡导无罪推论的原因。从阴谋论的角度,我如果认为我的邻居王二在阴谋毁灭地球,那么无论他在做什么,我都可以说他这是在为毁灭地球做准备。所以不要和阴谋论者辩论,不要试图说服阴谋论者,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揭露阴谋论的本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