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第35节

作者: 广莫道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很多人刚开始自学中医,手中有三件宝,本草纲目,中医经络挂图,汤头歌。在我看来一样也用不上。本草纲目虽然全面,但是因为太全面了,这只是一部博物学著作,而不是中药学著作,真正看病开方子,用不着那么几千种药材,常用的仅仅几十种就足够了,想要了解药性,应该认真学习的是神农本草经,只有三百六十五种药,仅仅如此,大多数一辈子我们也用不到,但是没有比这更薄的书了,没办法,读一遍本草纲目的时间,能读二十遍神农本草经,我不是说本草纲目一无是处,我只是说,对我们不研究学术的人来说,何必呢。需要泻下,直接上大黄就是了,如果看本草纲目,几十味泻下药,到底用哪个?徒生迷惘。

  中医经络挂图,这个东西很多人喜欢,看起来知识点很多的样子,看看各个穴位在哪,看看有什么作用,然后没事自己摁摁,可是,这是给老太太看的电视养生讲座的套路,不是学中医的套路,学中医第一步仅仅知道十二经分别叫什么名字,主什么脏腑,大概从哪到哪,就足够了。至于汤头歌,那是后世时方派的产物,反正治不死人的,有背这个的时间,不如去背伤寒论。

  研究中国的东西,有一个特点,往往越早的书籍越有价值,所谓书不读秦汉之下是也。因为中华文明是一个早慧的文明,越早的时候的人,人智未开,神识未灭,创造出的东西也就越合于道,就彷佛人一生中的婴儿时代,老子不是讲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么,主张的也是修道修到最后,整个人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返璞归真,像是刚生出来的婴儿一样,这就快要修成了。后来的人们妄解圣意,写出来的东西,天知道在想些什么,对比史记汉书和明史就知道了。至于现在,我们连修一部民国史的胆量都没有了,因为明知道能容于现世的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是要留千古骂名的。

  我建议,初学中医,先从难经开始吧,传说是扁鹊所著,是不是也不重要了,因为这本书比黄帝内经好读,读明白这本书,再看黄帝内经,才不至于跟读天书一样,不过里面的针灸看了就看了,可别乱在人身上扎,真要扎,扎四肢,千万别扎躯干和头颈。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感慨是基本上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我完全不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这就是顺序不对,导致浪费时间的教训。对内经比较熟悉了,中医的医理基础就算比较牢靠了,以后再继续学,无论如何不至于走偏了。接下来可以读神农本草经,熟悉一下药材,其中的重点在于归于哪一经,药材的性味如何。不要看到这个久服轻身,那个久服可以成仙什么的就法喜充满,蠢蠢欲动,尤其是金石类药物,千万不要尝试,在悟生死之前,吃那个就是送死。读完这些,中医的基础算是有了,但是治病还一点不会,下面再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其实两个加一块就是我们熟悉的伤寒杂病论。这里面不讲医理,全是实战,什么什么症状,吃什么什么药。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告诉我们,中医看来,病和症状是两回事,同样的病,症状可能有不同,症状相同,病未必相同。张仲景看似是完全针对症状用药,其实懂了医理之后就会明白,每个方子,每一味药,针对的都是脏腑,都是在治病,甚至其中的剂量,二两还是三两,大枣是二十五枚还是三十枚,都有说法和讲究。为什么这本书要最后读呢,因为学会了经方的医术,很多人就不想学医理了,而不学医理,只有医术,要么成了一个经方复读机,伤寒杂病论上写的会治,没写的不会治。要么就逐渐沦为民间中医的偏方家,更不要提对经方进行化裁加减了。我不是说偏方不好,我是说,这不是学中医该走的路。

  到此为止,至少60%到70%的病,能够被你治好,或者用了你的药有明显好转了。接下来的学医之路就如同长江入海,上百本的医书,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科目的关注,随便看吧。比如我就读儿科比较多,因为我的孩子们还小啊。
  说说很多人关心的把脉。其实我不建议业余爱好者学把脉,虽然学成了很唬人。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之外,把脉这门技术很难学,不是读书就可以的,必须要有老师教,必须要有一大堆人在那让你对比,还必须要长时间学习,积累,熟悉那方寸之间微妙的感觉。所以作为业余人士,没有同学让你摸,没有病人让你练,就算学会了,过一段时间不用,感觉没了,又忘了。所以干脆还不如不学。当然,有老师的,就另说了,如果有老师,那跟着老师学就是,连我这一篇也不用看了。学医是这样,学道也是如此,我这整篇十万字,目标受众是没入门,甚至根本不懂道教,不信道教的人,如果已在道门之内,有师承的道人,建议还是听师父的话,不要被我混淆视听,毕竟万法千门,我从来不觉得我说的是唯一真理,唯一正确路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节奏步调适合不同状态不同经历的人,我相信应该有人看了能有些用处,就足够了,哪怕只有一个人呢。

  最后推荐一本书,清代黄元御写的四圣心源。所谓四圣,是指广成子,黄帝,扁鹊,仲景。前面两位是黄帝内经的托名作者,这里不讨论真伪,后面两位说过了。他的中医观就是我这种,认为应该从上古先贤处寻。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就是用类似符号逻辑的方式,非常枯燥的写出了一篇中医的医理。我甚至觉得如果外国人读这本书,把书里面的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天干地支什么的,都换成英文字母和希腊字母,只要一一对应,都不影响阅读。只不过,如果不懂医理,这本书读起来也跟天书差不多,建议把前面的都熟悉了,再读这本书,一点一点细细啃,毕竟是清人写的书,读起来比黄帝内经方便……书中的药方很多,但是用药极为轻灵,大多是三克三克的来,对于我这种学经方的,习惯了一两二两用的人来说,的确有点怀疑是否有效。

  提示一句,伤寒杂病论中的计量单位是汉代的,一两约等于现在的15.625克,实际运用中取15克或者16克都行,这是学术界有定论的,有出土文物为佐证的。其它医书中的一两是多少,具体就看是哪朝哪代的医书了,脑子里挂上这根弦,具体查一查,别一股脑按50克用就是了。
  篇幅差不多了,下面说说失眠和心肾相交的事情。也不用等明天了,现在写,写完就发。
  日期:2014-04-05 17:58:00
  失眠这件事,现在生活中很常见,就算是身体健康的人,也难免偶尔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古人就很少失眠,一般书上记载,只有两种人会长时间失眠,一种是遇到大事的大人物,一种是病的很重的人。排除生病的原因。其实失眠就是脑子里的事太多了,你感觉自己躺在床上了,人已经安静了下来,但是脑子还是在不停运转计算你要想的各种各样的事,因为受到外界刺激太多,经常会出现天马行空式的联想,躺在床上三个小时,能想十几件事,想到最后,一开始想的是什么都忘了。这种情况在中医中叫做神不能守。有用阿胶黄连鸡子黄汤的,有用酸枣仁,延胡索的,我下面说一个不用吃药的办法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