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杂议一百则》
第45节

作者: 沃尔夫-冯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1-08 16:28:26

  之五十八:医之利弊
  在日本去医院的次数不多,所以要说对日本医疗状况的了解,可能连隔靴搔痒也谈不上,那就以对身边的一些所见所闻随便讲讲。
  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相当发达,其国民健康保险几乎覆盖了全体国民,在日外国人也可以受益。我在留学生时代曾因伤入院就医,除了国民健康保险让我只需交纳医疗费的30%以外,这30%又有学校承担了70%,最后并没有花费太多。这一套医疗保险体制有其优点,但近年来,关于国民医疗费的不断增长问题,舆论也有不少纷纭。1994年的国民医疗费是25兆多日元,2007年增加到34兆多。尤为突出的是平均每人每年的花费,65岁以上的人为64.6万日元,65岁以下的只有16.3万日元。随着日本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巨大医疗费给政府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甚至有造成整个体制崩溃的危险。我虽不敢不尊重老年人,可必须指出的是,近年去附近的几家医院,都有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感觉。直白地说,一些孤独的老人们有把去医院当作家常便饭的迹象,与其说是看病,不如说是消遣。这一方面浪费了医疗资源,另一方面考验着政府的财力。

  听在日中国人的相识者们讲述在日本的医疗服务体验,往往有两极的看法,也很值得一提。称道者把日本医院夸奖到完美无瑕,医疗技术高超,医护人员服务周到,费用低廉,以能享受日本医疗制度为幸福。质疑者则批评日本医生态度敷衍,不肯用药,疗程拖沓等,特别是语言障碍让一些人选择回国就医或服用国内自己带来的药品。对这些相反的观点,其实很难作出评判,因为每个人的结论都来源于自己的体验,是利是弊存乎一心。譬如说日本药店中贩卖消炎药都必须有医生处方,而在医院就诊时医生用药打针都极为谨慎,有人苦苦哀求打针都不可得。这当然比乱下药要好,但有时也会误事。前些天和一位女士交谈,得知她怀孕临盆,胎儿却因医生的不当回事儿而流产夭折。她说:“我对日本的医疗真的是不敢……”心痛溢于言表。多年前,报纸上也报道过一位中年人来日本探亲突发脑血管疾病,但被医生认为无关紧要,病逝于医院走廊的案例。

  住所附近是医院较为密集的地带,大大小小有十几家,但节假日大多休息,全没有国内医院的忙碌景象。如果是发了急症,还真的教人担心。事实上,急症门诊是日本医疗体系最被人诟病的环节,几乎有点人神共愤的地步。近两三年内,多次有孕妇因医院拒绝就诊导致母子双双或一人死亡的惨剧发生,去年东京的一件更引起轩然大波。该孕妇赶上周六颅内出血,被送往东京政府指定救治紧急孕妇的墨田医院(与我曾经寄住处相去不远,规模颇大),却因只有一名值班医生缘故被拒诊。这名孕妇后来又被六家医院拒诊,最后回到墨田医院总算被接受,但抢救无效死亡。媒体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口诛笔伐,可类似事件一般最后的结果是医院或有关方面道歉赔偿,不负刑事责任。所以,拒诊成为日本医疗界的一个常见现象。今年甲型流感开始出现后,各地发生大量医院拒诊发烧病人的现象,官方不得不声明将以涉嫌违反《医师法》对“恶意拒诊”的医院进行调查。

  2007年,曾有一位中国船员在日本突然脑干出血,连续被15家医院拒诊,最后不治身亡。在日语中,有一个专门词语形容此类病人被医院像皮球踢来踢去的现象,叫“たらい回し”。据总务省的统计,去年被拒诊四次以上的重病患者达14732人,小儿9146人,孕妇等749人,被拒次数最多的是49次。比较离谱的是,该现象多发地并不是偏僻地区,而是医疗设施较多的都市地带。
  可是,对于舆论的反弹,日本官方的说辞反而是责备民众对“医疗的专业分类情况缺乏了解”(副厚生大臣西川京子),这恐怕就要涉及到医疗界与政界的复杂关系。医生在日本是高收入、高声望的上流阶层,需要和政界勾结维护私利。2004年,日本牙医协会会长私下塞给前首相桥本龙太郎1亿日元的支票,以换来该协会代理人的国会议员资格。这起丑闻被媒体揭露,但桥本只是辞去了派阀首脑的职务,最后不了了之。因此,在相关利益团体的把持之下,日本的医疗体制弊端改革基本上仍处于停滞状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