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是齐国统一了六国?假如齐国统一六国,历史会不会不一样?》
第17节作者:
曼妮伊斯内衣 其实是齐王对兵权与相权都相当大的孟尝君有点害怕了,孟尝君自己的封地达到6万户仅次于齐国都城,而且孟尝君这个人本来就有点像宋江,会拉拢人心。其名声越大,齐王越紧张,那个时候儒家也进入后孟子时代,匡章在这一战之后没有再出现,后面燕国攻齐,出现了触子,达子等应还是儒家的弟子。齐国的人才是在那一段开始外流,有的去了赵国,有的去了秦国。
齐国从顶峰到谷底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
日期:2017-03-08 06:51:15
重发:齐国在攻击秦函谷关的时候,把相当多的战略意图都隐藏了,朝鲜就相当于中国的函谷关,现在守关的鑫总不想守,攻关的齐军就来了。函谷关在整个大秦近几百年,多国联军只攻破过一次,就是齐国的匡章带领的多国联军。
秦对于齐国的很多决策事实上是没有能够认真分析,导致秦国函谷关失利的很多原因,秦国打了三年,这三年是在秦国本土作战的情况下。说明秦国对于战争的准备是非常不够的,事实上军事综合实力也拼不过联军。而齐国的国君并不是一个英明之主,齐闵王的好大喜功比魏惠王还厉害。
秦国的破解这策是从敌人内部发起攻击,引发其内忧。
今天中国的态势和当年秦国的态势是一样的,萨德入韩,就相当于多国联军准备扣关,而齐军在攻秦之前先攻了楚——我们看到波罗的海三国全是北约的部队,欧美的攻击部队全部做好的准备,就在等法国大选、德国大选的结果,法国就相当于当年的战国时的赵国,而德国就是魏国。
齐攻秦先攻楚,美国攻击中国前先攻俄罗斯是一样的,俄罗斯现在被陷在叙利亚,而乌克兰相当于垂沙之战,所不同于秦当时策略,中国现今用的是王道,没有乘机攻楚,甚至还给予俄罗斯相当大的支持。那么对于中国北大门会不会被攻破这件事上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增兵了一个师,就是俄方的态度了。
史上没有记载匡章的攻击策略等,但三年中围函谷关,若是秦国动员体制很厉害,应该会把举国的部队弄出来立功。这是一场打了三年的战争,特朗普刚一任,开始推行奥巴马当年既定的大战略,从朝鲜方向给中国制造压力,从而缓解丢失南海后的军事经济损失。
秦国后来采取了收买孟尝君手下,离间齐国君臣关系等一些非军事手段退了多国联军,事实上齐国内部是发生巨大的变故。
齐国本身是田齐窃取而来的,庄子说的窃珠者盗,窃国者诸侯就讲的这一段,所以齐国后来在用非公室人员方面有着极大的戒心。齐宣王曾问孟子自己应该手下这些臣子情况,孟子当时给他作了分析,说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室子弟,一种是非公室子弟。
如果大家对齐国忠心,而不是对齐王忠心,那么优秀的公室子弟就有责任将不合天道的齐王给换了,说得齐宣王汗都出来了。那么齐国孟尝君为相,权倾朝野,其在诸侯中声望也远高于齐王,江湖上都只知道有孟尝君而不知有齐王,所以齐闵王第一件事就是要拿下这个孟尝君,这就导致齐国内乱,这个内乱是在外界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齐王若是像秦国杀白起那样把孟尝君给杀掉,这件事还好办,问题是齐王竟让这个孟尝君去了魏国。
燕国出兵攻中山,这只是小事,后来的赵国攻中山,齐国从来就不管,为什么燕国攻中山齐国反而比赵还反应大?
齐国的衰败是秦国拿宋国来做诱因导致的,孟尝君心里应该是有攻宋的准备的,而齐闵王却想自己攻宋,齐闵王不希望孟尝君攻宋而扩大自己的封地,以孟尝君的能力,若是宋和其封地薛合并,就是一个新的大国了。
不用推导就可认为孟尝君有想并宋的念头,为什么孟尝君没有乘胜攻击秦国,从而给秦国可恢复的机会?齐国内部的问题是根本原因。孟尝君可能没有推翻齐王的想法,但肯定是有坐大的想法。
从经济上分析,齐国连年征战,对于自己内部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今天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连年征战,也将美国拖得气喘,攻击伊拉克这样的小国,美国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现在美国铁了心是要攻中国的函谷关了。这就是美国的最后一击,败了东北亚烂摊子留给中国,也不会给中国一个全的经济体,打烂日韩是美国最坏的打算,损人不利已,就如同当年齐国攻秦,损秦也没有利到自己。
齐攻击秦国,虽然攻破了函谷关,但国力损耗也是极大的,而攻击的函谷关也没有给齐国带来利益补偿这些损耗,齐国攻楚的利益给了魏韩两国,攻秦更是远离齐国本土,想要得到利益远离齐国本土,最后秦王要割地给魏韩两国,这两个国家大的可能性是会退兵,联军内部也会出现裂隙。魏韩两国没有全力一定要攻进秦国咸阳的意愿,齐军一支是很难的。
日期:2017-03-08 07:08:16
对于日本来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很明显,朝鲜对于中国的地缘非常重要,只要守住朝鲜中国北大门就是安全的,天子镇国门,北京的重要性也是这样的。当年秦国函谷失守,就相当于今天的朝鲜失守,这一点不容置疑,朝鲜攻下,美国就会进入外蒙,一旦美军在外蒙驻军,中国北方就危险了。
日期:2017-03-08 08:50:06
儒家为什么在战国时期最终没有能够帮助齐国统一六国,反而是法家扶持的秦国成功了?后世大德批评法家,并非只说法家严酷,有一点是法家最弱的面门,就是法家在制定各种规范的时候考虑是的人都有贪懒散庸的缺点,法家将这些缺点放大化了。儒家是通过各咱教化,让人的光明一面放大,从而盖住了阴阳面,而法家没有这个耐心,直接用更黑暗的手段去治理黑暗。
儒家认为,阴阳交替,有光明就有黑暗,人只要在黑暗时主要采取静心存养的方式,而生命的大多数时光都是面对光明的白天。
法家想的是什么,不要区分什么光明和阴暗,直接让人对自己可能产生阴暗的想法感到害怕就行了。育民和牧民之策,采取的时间节点是不同的,后世一直认为法家恐怖,所以对秦法一向抵制,不过我们回过头来想,若没有秦法,秦战时体制就不那么高效,那么统一中华的时间会大大延长,甚至可能不会统一,所以儒家大师旬子也派自己的弟子入秦支持秦国统一,李斯和韩非皆是旬子的弟子。
王阳明说: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良知,是心的本体,就是孟子说的人性善良如恒星在天,一直在照的。心的本体,无所谓发起还是没发起。虽然人有时起了妄念,但不等于起妄念的时候良知就不在,只是人不懂得存养良知,有时候就放失了。即使心昏庸阻塞到了极致,而良知也依然光明,但人们不知道去体察,所以有时候遮蔽了自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