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是齐国统一了六国?假如齐国统一六国,历史会不会不一样?》
第16节作者:
曼妮伊斯内衣 相比白起,匡章的智名与勇功极少被后人称道,白起常常是以少胜多,而且攻取之战都是把整个敌军歼灭多,特别是长平一战,几乎将赵国成年男子全数灭光,使得天下对秦国的恨之入骨髓。就好像今天日本人在中国搞南京大屠杀,一次杀了30万人,这就是一场恨入骨髓的仇,秦之所以二世就亡,后世史家、儒家都毁秦,正是因为这些大战,而匡章的几次大战,如50天取燕。
桑丘之战败秦军,垂沙之战攻占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即楚之最大的战略腹地:南阳盆地,导致楚国的综合战力大大下降。最厉害的是函谷关之战,差点灭了秦国。一生仅输给秦之名将樗里疾一次,秦国发起的丹阳—濮水一战不仅辙底打掉齐楚联盟,一度让齐国差点出现国危,齐国丢了燕国,没有能化燕入齐,失去属国宋国,这也是秦国给齐国埋下的一颗大丨炸丨弹。濮水一战正是宋康王临阵带兵退回,把齐军的侧翼让给秦军,才让秦军大胜齐军。
匡章在战国时期至少是排前几名的战将。
日期:2017-03-06 22:01:42
函谷关之战,齐国做了哪些准备?
我们先来说说秦相甘茂,只书记载他参与了丹阳-濮水之战,这一战对楚国成为转折点,斩首8万楚军,但历史上却没有记载,斩首多少齐军?只说齐军败退。
秦武王一上台用甘茂为相,秦军就把大战略改变了,成为远交近攻。齐国在丹阳-濮水这一战是败得非常难看的,秦国为何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突然间就放过了齐国?
我们知道这当中和秦武王有很大关系,而能影响秦武王的就是甘茂了。那么甘茂从秦国逃至齐国,由于其对秦国非常了解,把相当多的情报都给了齐国,其后还去过楚国,最后老死在魏国。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所谓百家争鸣,很多是在齐魏两国出来的人才,魏国出去的很多人才,如吴起、商鞅、张仪、孙斌都对魏造成了极大的损伤,齐国却是主动向各国放出了一些人才。我们认为这些人有的是为儒家收集各种军事情报的。
这个甘茂有两种可能:
第一,甘茂本身就是儒家的弟子,担负着收集情报的责任,其去秦国本身也是为了帮助齐国寻找对付秦国的策略。这就是为什么秦国赢疾一直对甘茂非常排斥甚至反感的原因,而甘茂假意打魏国却逃到齐国,齐国马上给其上卿的位置(故事里说秦国要向齐国要人,故意说甘茂是上卿这是站不住脚的,甘茂本来在秦国都做丞相了,不存在回去再做上卿的)。
第二,甘茂不是齐国的情报人员,但是儒家弟子,在那个时代投奔一个大门派对于后面办事是非常有帮助的,就好像今天很多人要成为常青滕大学的学生一样的。你从高盛出来的高管打个工作非常容易,去哪个小国都能当个财相,欧洲好几个国家的首相、财相都有高盛的从业经历。在战国时代虽说是百家争鸣,大家也就那么几家,墨家、儒家都是弟子很强的。甘茂因是儒家弟子,所以师父若是要问他秦国的情况,其肯定是有一整套如何对付的方法的,而且齐攻秦,没有采取吴起当年取河西的办法,而是直接攻最难打的函谷关,就是对秦国的各种军事政治非常了解。
甘茂把秦国的机要全部向孟子等人讲的,那么秦国的大战略对齐国来说就是明的,而齐国这个时候调整了策略对于秦国来说却是秦国无法知道的。
函谷关一战打了三年,越打参与的国家越多,除了燕国和楚国其他国家都参与了。长平之战打了好几年,双方的国力都耗得差不多了,而函谷一战,天下各国围秦国,应该说,秦国的战争动员体制很强,效率很高,为什么打了三年最后秦昭王是割地求和了,而这个割地求和是一个叫韩庆的人买通了孟尝君,导致攻秦大事未能最后竟功。
史上对于函谷关的记载极少,一是因为秦灭了六国,后来的六国的史书都被烧了,函谷关这一段是秦国最危险也最丢人的一段,秦国就把这一段给一笔带过。二是可能匡章这个人是儒家弟子,几次大战都对秦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历史上不想承认这个人的战功。
无论如何判断,函谷关这一战都打得非常艰难,双方应该投入当时的举国之兵,燕昭王还判断齐国无力回防,乘机攻打中山——这应该秦国对齐国后院的一次测试。
秦国当时楚系内戚刚刚掌权,旧的将领刚被洗牌,所以这一战之后,秦国才启用了大战神白起,之后秦国进行了伊阙之战灭韩魏主力,济西之战打败了齐国,鄢郢之战将楚国彻底打残废、长平之战灭赵国举国战力。几场大战之后山东六国被扫平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这些大战,唯一是以燕将乐燕为主将的攻齐之战,其他均是秦国自己打的,而且大多是白起的杰作。
为何秦没有直接与齐碰撞呢?还是匡章的函谷关一战让秦国害怕了,函谷关一战之后,秦对齐进行了长期的反间战,目的就是让齐君臣不和,王相内争。
齐国对于这一战准备了近10年,我们看齐国的军事政治和外交都做了调整,齐军辙出燕国后举国都在准备进攻秦国。
齐国要进攻秦国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中国隔了很多障碍,借道楚国就是绕过魏韩,借道魏韩,而那之前魏韩和齐国是盟国。
齐国做了好向步:
第一步,对外政策上改齐楚联盟为齐魏韩赵联盟。
第二步装弱迷惑秦国。秦国在燕复国一战后,对齐的伤害较大,齐国不再出声,秦国认为理所当然,把国策改成远交近攻。
秦在攻韩周的过程中,齐国一声不吭。宜阳之战是甘茂打的,后来秦武王攻周,齐国表现的就像是一个闭关守国的样了,两耳不闻事。
第三步,齐国在制订攻楚计划,为什么要攻楚呢?
因为秦楚有300年联姻,本来是很深关联的。第二楚国实行提谁强打谁的国策,齐国一旦打秦国,楚国免不了会在后院搞事。
这三步是相联着的,一步步为营的。魏韩一开始被秦攻击没有向齐国求援,后来总被打没有办法,齐国就出来与他们结盟。第二步做得更成功,秦国忙着扩张几乎忘了有这个齐国的存在,第三步打楚国也很成功。齐国攻楚没有选择靠自己的地方进攻,反而攻击是楚的南阳盆地,就说明齐国的战略不是掠地,而且掠地都给了魏韩,在靠近秦国的边上打楚国,都有试探秦国的准备在里面。
日期:2017-03-07 21:59:24
齐国在攻击秦函谷关的时候,能藏的都藏了,秦对于齐国的很多决策事实上是没有能够认真分析,导致秦国函谷关失利的很多原因,秦国打了三年,这三年是在秦国本土作战的情况下。说明秦国对于战争的准备是非常不够的,事实上军事综合实力也拼不过联军。
史上没有记载匡章的攻击策略等,但三年中围函谷关,若是秦国动员体制很厉害,应该会把举国的部队弄出来立功。
秦国后来是靠收买孟尝君这样非军事手段退了六国联军,而齐国也因此发生巨大的变故。燕国出兵攻中山,这只是小事,后来的赵国攻中山,齐国从来就不管,为什么燕国攻中山齐国反而比赵还反应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