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模块和立体化的角度&严谨的八卦精神)》
第26节

作者: 唐岛渔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21 09:28:07
  蜀道难(一)
  长安城破,关中大乱,唐玄宗李隆基选择的逃跑路线是进入四川。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逃跑也是一门艺术。当一个人败局已定,面临逃跑这个选项的时候,需要慎之又慎。胜利的方式有很多种,小胜或者大胜的区别,只是决定你接下来的日子过的好还是更好;然而面对失败,却不能苟且。选择活的差可能还有生路,而选择活的更差则可能让你永无翻身之日。
  所以,在逃跑的关键时刻,比之胜券在握,更加需要冷静的头脑。因为,逃跑路线的选择,无论对于自己或者自己的敌人,都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关中的地缘格局,如下图,
  日期:2016-11-21 09:32:42
  洛阳城破,安史之乱的叛军沿着崤函通道一路杀进关中……。
  从我们之前第一章的分析来看,如图……。

  唐玄宗可以选择的西逃路线有两个,陇西和汉中(巴蜀)……。
  日期:2016-11-21 09:34:15
  蜀道难(二)
  安禄山的叛军,是从洛阳出发,由东往西,攻克潼关杀进关中。那么按照常理分析,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唐军向西的撤退路线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陇西,二是汉中。
  然而,选择陇西还是汉中,意味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宣示。唐玄宗时期的陇西,虽然依旧人口保有量不如内地,但已经完全开发为汉人传统农耕区,西可以到河西四郡,北可以过宁夏,到达今天内蒙河套地区,进而绕开陕北高原迂回到山西。这些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但从军事角度来讲具备非常大的战略纵深;如果退守汉中,则意味着就要翻越蜀道,进入汉中,并且一路到达千里沃野的四川。天府之国的四川不可谓不富庶,但在冷兵器时代的封闭地缘结构,让四川特别容易形成偏安的割据政权。我们从地图上来看一下所谓蜀道,就能明白为什么是这个结论。如下图,

  日期:2016-11-21 09:41:59
  蜀道难(三)
  广义的蜀道,是指经关中到汉中穿越秦岭的路线(从西到东——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古道),以及从汉中到巴蜀穿越大巴山的路线(从西到东——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荔枝道),两条路线的总称。当最终进入四川盆地之后,就会发现这俨然是一块地缘上的全封闭状态的地理人口单元。北有大巴山,西有青藏高原,东有巫山,大娄山,南有云贵高原。无论走哪个方向,都是重重大山的阻隔。所以,历代军事家们,都把四川盆地的战略态势称之为“易守难攻”。如下图,

  日期:2016-11-21 09:46:54
  蜀道全景图——图片来自于网络,非渔夫原创
  蜀道中比较著名的有几个,
  比如韩信杀出汉中的“陈仓道”,三国时期魏延一直念念不忘的“子午道”,此外还有前文刚刚提到的,唐玄宗为心上人杨贵妃运荔枝的“荔枝道”。

  日期:2016-11-22 11:35:14
  蜀道难(四)
  不过,这个易守难攻的字面意思是最容易让人误解的,因为所谓“易守难攻”是相对而言的。巴蜀相对于别的地理单元是易守难攻,那么巴蜀周围的地理单元针对巴蜀,也是易守难攻的。
  (昨天的图已经翻页了,为了方便大家浏览,我再贴一遍四川盆地地理地缘示意图)
  假如让你穿越回到古代,在四川盆地这个地方自立为王,又假设你的运气足够好,像三国的刘备那样顺势占据了与四川盆地北部隔大巴山相邻的汉中,然而你接下来能够率军出川逐鹿中原的可能性还是微乎其微。往西往南,面对着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你只能徒呼奈何。退一步讲,这两个地方,你去了也没有意义,因为当时的这两块地方,跟汉族传统农耕区的人口地理单元,都相距万里之遥;往东出川,只能靠水军,走长江或者汉水顺流而下,到江汉平原或者南阳盆地。然而一个最常见的结局就是,你在大娄山,巫山,秦岭这些高山峻岭之间的湍急水路上折腾上几个月,面对着激流险滩九死一生,结果刚刚来到平原地区,就被给养充足,以逸待劳的敌人一顿胖揍。当年刘备东征吴国,就是被年轻的陆逊这么教训的。而且反之同理,大获全胜的陆逊也不敢进山沿江而上,西往四川追蜀军的穷寇.于是才有了刘备虽然打败,但依然不慌不忙地扼守在长江三峡附近的白帝城托孤;那么这个时候的你,想来想去,只剩下北上一条路线,于是你的部队翻越了相对低矮的大巴山来到汉中。但是从汉中到关中,却又要翻越几百里更加高大更加崎岖的秦岭山路。而陆路和水路进攻的情况差不多,对汉中和关中来讲,谁防守谁有利。与其劳师远征,跑到对方的平原地区以身试法,还不如各自在秦岭的南北拒险自守,然而伺机而动。

  日期:2016-11-22 11:38:35
  蜀道难(五)
  总而言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从外部入川要过蜀道,但换个角度,出川一样要翻越蜀道,难度是一模一样。所以军队一旦进入四川盆地,往往自保有余,而攻势不足。在外部强敌入侵的关键时刻,能够选择撤退路线的情况下,进入四川盆地容易,但是再出川可就很难了。因此中国古代,撤进四川的部队,往往就沦为了偏安政权。后文,我们会花大量篇幅,专门阐述三国蜀汉的北伐,即便作为千年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对于这种翻越蜀道而进行的北伐,也是一辈子一筹莫展。

  总结起来一句话,唐玄宗的“幸蜀”,实质上是一种贪图享乐,祈求苟安的战略态势;转战陇西,北上河套,看起来所过之处都是荒蛮和苦寒之地,但只有如此,才会有卷土重来并最终翻盘的一线希望。
  正因为如此,马嵬之变之后,太子李亨找到借口,不再跟随唐玄宗西行。转而分兵一半,挥师向北投奔朔方节度使(又称灵武节度使,治所在今天的宁夏吴忠市)郭子仪,准备收拾残局,去实现自己重整旧河山的光荣理想。
  而唐玄宗李隆基,则仓皇地到达宝鸡,从宝鸡过大散关,走陈仓道(如下图)翻越秦岭到汉中,又从汉中出发,走金牛道(如下图)到达四川盆地。
  日期:2016-11-22 11:43:15
  古蜀道全图-图片来自网络,非楼主原创
  如果大家有注意到,会看到这张图上的秦岭蜀道,最西边多了一个祁山道。
  这个祁山道,从汉中出发到不了关中,而是到了陇西。
  这就是诸葛亮当年北伐的主要路线,也就是说,诸葛亮拒绝走崎岖的秦岭蜀道,转而走更加平坦的陇西,从陇西再东征关中……。
  聪明如诸葛亮,心里最清楚蜀道之难,所以他的北伐实际上一直是曲线救国伐陇西,而不是真正的北伐关中

  日期:2016-11-22 11:44:22
  蜀道难(六)
  我想此时的唐玄宗心里,一定是百味杂陈。丢掉了长安洛阳,大唐江山一片血红;一手栽培的太子李亨,终于因为政见的不同而同自己分道扬镳;之前发生的马嵬之变,更是让自己失去了一生之挚爱杨玉环。满目凄凉的唐玄宗,从此告别了自己一手开创的大唐盛世,转而进入晚景凄凉的老年时代。
  第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自称皇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史称唐肃宗。
  不可否认,李亨的称帝对于他的父亲唐玄宗来说,意味着一种背叛,一种权力的更迭和斗争;但李亨的称帝对于当时的大唐军民抗击叛军来说,却有着难以想象的精神激励作用。大唐的平叛事业,从此迎来转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