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35节作者:
苏肄海 日期:2016-03-22 17:27:18
第八章 阳光下的地盘
到威廉二世执政的年代德国的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 1870 年到 1913 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 4.6 倍,英国仅 1.3 倍,法国 为 1.6 倍。1880—1910 年,生铁和钢产量,英国分别从 780 多万吨和 370 多万吨增至 1000 多万吨和 760 多万吨;法国从 170 多万吨和 135 万吨增至 400 多万吨和 285 万多吨;德国则从 270 多万吨和 150 多万吨猛增至 1400 多万吨和 1300 多万吨。商船吨位, 1871 年德国还不到百万吨,1914 年达到 320 万吨,商船船队的拥有量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电气工业总产值,1891—1913 年增 28 倍。1913 年,德国化工产品 销售额达 24 亿马克,占世界合成染料总产量的90%,占世界化工产品出口总 额的 28%。德国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1870—1913 年,各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比重,英国从 30%下降 到 14%,法国从10%下降为 6%,德国则从13%上升到 16%,跃居欧洲之首,世界第二。
正是因为德国工业的迅猛发展扩张殖民地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早在俾斯麦时代德国社会就有拓展海外殖民地的强烈呼声,俾斯麦当然知道拓展海外殖民地对于德国只会是负担,因为凡是有利可图的殖民地早已被英法等殖民大国瓜分完毕了。德国的海军实力并不强,没有能力保卫海外殖民地,而且拓展海外殖民地就必将与英国发生冲突,这是俾斯麦所不愿意看到的。俾斯麦就曾对英国驻德大使说获取海外殖民地不会是德国强大的来源,而是“虚弱的来源,因为殖民地只能由强大的舰队来保护,而德国的地理位置并不适合发展成一个一流的海军强国”(1)。
但是面对民间强烈的呼声俾斯麦也不得不加以应对,截止1885年德国已在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东非、新几内亚等地建立一些殖民地。但正如俾斯麦所料,这些殖民地很多还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居民还在使用石器,根本无法提供德国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更无法成为德国工业制成品的销售市场。对这些地区的殖民活动只是白白的消耗了德国的国力,除满足了统治集团开疆拓土的野心外对于德国没有任何实际利益。在一战爆发后由于没有强大的海军保卫这些殖民地,他们纷纷落入敌手。
但威廉二世显然没有俾斯麦的深谋远虑,他需要拓展海外殖民地来炫耀自己的赫赫武功,因此威廉二世的海外殖民地政策表现为一种为了殖民地而殖民地的方式,至于殖民地到底能为德国带来什么好处他根本就不加考虑。他手下的那帮看似聪明的傻瓜则大声疾呼“由于我们缺乏自己的幅员足够大的殖民地,所以我们还没有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使我国工业得到保障的市场”(1);泛德意志联盟主席海因里希·克拉斯在《假如我是皇帝》一书中则直言不讳地写道:“如果说某一个国家有理由关心如何扩大它 的势力范围,这个国家就是德意志帝国。我们需要工业品的销售地区和工业原料产地”; “各民族在争夺统治大有发展前途的地区的竞争中,从一开始就不应当把德 国排斥在外。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 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的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阳光下的地盘。(2)”
但德国“要求在阳光下的地盘”的扩张政策并没有让德国真正夺得多少殖民地,截止一战爆发德国的殖民地共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其中90%竟然都是俾斯麦时代获得的。这些殖民地到底给德国带来多少经济利益呢?说来实在是非常可怜,“德国出口总值中只有0.1%通向其殖民地,总进口中也只有0.1%来自殖民地。直到1905年,德国对国外的投资也只有2%投向殖民地”(3)。
虽然德国狂妄的扩张叫嚣并没有取得多少实际的进展,而且德国也并没有从殖民地得到什么经济利益,但却让英国对这个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更加警惕了,德国不能再强大了,否则英国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眼看英国与德国渐行渐远,威廉二世不得不开始考虑要把英国当做未来战争中的假想敌了。1897年海军大臣提尔皮茨给威廉二世的发展海军计划的报告中明确把英国作为假想敌,“对德国来说,当前最危险的敌人是英国。正是为了反对这个敌人,我们才急需发展一定规模的海军作为权力政治的因素。(4)”
(1)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46页
(2)[加]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赵辉、徐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3)[加]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赵辉、徐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4)转引自[英]保罗·肯尼迪:《英德对抗的崛起》,伦敦1980年版,第224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