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47节作者:
Wubeifa 日期:2017-01-16 14:44:54
史载,薛侃备受拷打,却仍然 “累日词不具”,也就是连续几日审讯都没有什么结果,薛侃横来竖去就是一句话,一切都是我自己所为,无人主使。原以为碰上个老实人,可以任他张璁随意拿捏,岂料老实人要是认起死理来,比那些个背上纹身,脸上穿钉的所谓江湖好汉还要经打。连日审讯无果,彭泽首先沉不住气了,他还以为薛侃是被打糊涂了,不知道该攀扯谁才能脱罪,于是彭泽“好心”地提点薛侃。当时百官在场,夏言本人也在场,彭泽居然敢直接出言引诱薛侃把脏水往夏言身上泼,可见彭泽已是乱了分寸。
人乱了分寸,就容易出错。彭泽急不可耐地当众诱供,却不知道他不出面还好,要是出面只能产生反效果。薛侃本就抱定了打死不松口的决心,他清楚一旦松口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祸,更何况薛侃此时已经恨毒了彭泽,要不是彭泽在其中鼓舞,他薛侃不见得就真的敢把奏疏给递上去,又何至于今日遭遇此等大祸。看着自己主动窜出来的彭泽,薛侃闭目悠悠说道:“这封奏疏是我自己写的,不过让我赶紧上疏的倒不是别人,正是你彭泽,是你跟我说张少傅看完我的奏疏深以为然,你难道忘了。跟夏言又有什么关系?”
彭泽当即被噎了个半死,所谓偷鸡不成蚀把米,非但没把夏言扯进来,再问下去倒很有可能把自己给陷进去。彭泽急流勇退,赶紧闭嘴。眼看就要审不下去,主审官员之一,都察院右都御史汪鋐再也耐不住了,这么多大小官员围着一个七品司正折腾了好几天,无非就是要他供出同党,本以为是手到擒来,岂料徒劳无功。汪鋐是张璁的跟班,因投靠张璁等议礼派而获得嘉靖信任,并从此官运亨通。彭泽熄火了,他作为法司主官之一当然就要顶上。
说到这里,先岔开一句。无论是张璁还是汪鋐都有非常明显的两面性,以至于如果单看一面就会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产生巨大的偏差。如果我们单看诬陷夏言一事,我们就很容易认为张璁和汪鋐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
但这个评断是极其错误的。张璁是个实干家,担任首辅期间力行改革,全面触及当时朝政的百年积弊,极大地扭转了当时政治经济情势的颓势,为此后张居正的改革奠定了相当基础,也提供了宝贵经验。张璁本人清廉自持,一心奉公,是个符合标准定义的清官和能臣。这样的人是小人吗?
而汪鋐呢,看汪鋐投靠张璁获得政治资本,看汪鋐积极构陷夏言,仿佛是个小人。但汪鋐实际上也是个能臣,官声也相当不错,并且他有一桩足可流传千古的壮举,那就是他在正德十六年曾经率军击败葡萄牙殖民者,把被强占多年的屯门(明属广东东莞县,今属香港)夺了回来,又在嘉靖元年再次率军在海战中大败葡萄牙,同时不断上疏并号召明朝学习葡萄牙的火器,以提高明朝军备水平。这样的事迹,几乎就要等同于民族英雄了,又岂是一个小人?
所以无论是张璁还是汪鋐,都不能偏颇地凭一两件事就认定他们是小人。嘉靖朝的大臣普遍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两面性,通常既有政治权谋的狡诈,也有奉公为民的操守。大臣们这样的两面性,充分体现出了嘉靖朝的政治特点。
在皇权高压之下,在党争日趋激烈之时,大臣们必须玩弄权术,否则根本无法立足,这种权术的操弄到嘉靖朝中期之后更是登峰造极;但与此同时,嘉靖朝的政治风气与万历之后相比又尚未糜烂,由于皇帝苛察明敏,大臣们不敢尸位素餐,普遍能够勤勉用事,而且凡事也不敢做得太过分。就连严嵩权倾朝野之时,他也始终处在嘉靖严厉的目光下。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张璁等人玩弄权术时的狡诈和无德,也要尊重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历史事实,公正地看待和评价他们,如此才能不堕入那种非黑即白的低级有害历史观当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