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0-05 19:56:00
上小学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和我们说过一件事,一个夏夜,他坐家门口乘凉,凉风习习,繁星点点,很舒服,看见从他家门口的山沟里边出现一个亮点,从山里边,沿着山沟飞出来,亮点越近越大,到跟前时候,发现是个扫帚一样的发光物体,拖着尾巴,没有一点声音,从眼前的山沟上空飞过,直到最后消失在视线之外,我老师说,他当时估计是彗星,要么就是外星人飞碟一类的东西,因为在大山深处,人去不了的地方,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存在……
日期:2016-10-06 18:17:00
在西北有一种古老的职业叫阴阳先生,谁家有人去世,选墓地,看风水,都得请阴阳先生,我们这里,阴阳先生和风水先生还是有区别,专门看风水的,不参加丧葬这些事,阴阳先生一般只看墓地的风水,而很少参与盖房动土的风水,谁家有人去世 , 都得请阴阳先生,安排丧葬的相关事宜,阴阳先生先来以后,先看死者的手,西北流传,人死的时候,都会掐时分,阴阳先生根据死者手指掐的位置,先看有没有出秧,大多数人死之前就已经出秧,我曾经问过阴阳先生秧是什么,先生告诉我是死者生前最后一口气,秧碰到人,人死,碰见树,树死,碰见什么,什么活不了,也有人说是一股白烟。如果死者没有出秧,阴阳先生根据手指位置,掐算时间,安顿家里人躲秧,躲秧时候,家里不能留人。然后阴阳先生去墓地,看风水,我见过一位阴阳先生到地方,用罗盘看完,然后会地上拔几根草比较一下,确定具体位置,祭拜土地 山神,祷告以后,才能动土。我们这里老人,寿终正寝的,根据季节,一般是放7天,在安葬入土,前3天,亲戚朋友祭拜死者,烧纸,第三天下午时候,亲属过来见最后一面,入殓进棺材,阴阳先生会安顿死者身下放什么,有放烧火过后的柴灰的,也有放土的,用麻纸包住,垫棺材最下边,说是土生万物。上边在铺褥子,最后盖棺盖,找个德高望重的老人,订棺材钉,也有说词,钉一下,说一句,具体忘了,等7天入土时候,阴阳先生也要忙碌好一会,棺材摆放位置,很多注意事项,都得阴阳先生完成,最后到家以后 ,用五谷粮食合到一起,家里要撒一下,去一下死者生前留的气息,然后孝子们跪谢阴阳先生,当然少不了钱财,烟酒一类的谢筹……阴阳先生的随身携带一个包,我小时候爷爷去世时候,我偷偷翻过,一个铜制的铃铛,有很多花纹,一个罗盘,一个黑驴蹄子,一个小型墨斗,还有几个奇怪不认识的东西,俗话说,鬼不抓阴阳,一般阴阳先生寿命都很成,而且不怕鬼,天在晚,点上一根香,翻山越岭就走了……。
日期:2016-10-09 10:41:00
我们小时候,每逢唱大戏时候都要迎接周围的各路神灵,其中有个喜神,都是天未亮的时候去迎神,天亮之前要迎接回来,路上碰到什么,死什么,天上飞过去一只鸟,都活不了,曾经有一次, 天还没有亮,去迎接喜神,最早农村有那种走街串巷的做小生意的人,把农村的鸡蛋,土鸡,贩卖到城里的人,这人运气不好,刚好路上碰到,一般有常识的人,天还没有亮,老远看见迎神的,就知道不是正神,找个地方躲起来,等迎神队伍过去再出来,就没有事,这人没有躲,直接碰面了。回去没有多长时间就死了。有一次天上飞过去一只乌鸦,刚飞过去就掉下来死了。听人说 ,喜神不是正神,应该属于邪神一类的,迎神过程,不能和人,飞禽走兽,这些碰面,碰见的都活不了……还有一种东西,挖土时候,容易挖出来,叫太岁,俗话说,太岁头上动土,活的不耐烦了,现在的科学对于太岁,有解释了,属于菌类的东西,农村以前有个地方叫土场,家里有大型牲口的,牛圈,这些需要干土垫,专门取土的地方叫土场,农村人说,如果挖出来太岁,视为不祥,要用白酒浇灌,然后找个地方埋掉,不然谁挖出来,谁得死。我们村有人在土场挖土时候,挖出来一个大太岁,有脸盆大,肉白色的,看起来还在微微抖动,手指头按下去,还会弹上来,有弹性,村里人用白酒浇灌完以后,我们偷偷过去看,摸了几下就大人被赶走了。后来据说另找地方,挖个坑重新埋掉了……
日期:2016-10-09 18:59:00
前天晚上,早上8点出去忙车上的事,一直忙到晚上9点,回家时候顺路走着,看见路边一个买豆花的小摊位,2张桌子,几个板凳,一个大保温桶,旁边放着调料盒,很简单的陈设,摊主是40多岁的中年男人,刚好一天没有吃饭,坐了下来,要了一碗豆花,第一口酒有一股浓浓的豆香味,陕西油泼辣子的香辣,顿时就想起了小时候,经常来村里卖豆花的一位老人,那时候,没有保温桶,一个扁担,一头挑着一个瓦缸,外边缠着麦草保温的东西,一头是一个木头做的木框,里边有一个小火炉子,上边一个小锅熬制着豆花的调料,旁边放着碗筷,各种调料盒,挑担子的老人,年过古稀,特别干练,肩膀搭着一条白毛巾,挑着担子,走村串巷吆喝着买豆花,后边跟着我们一群小孩子,也帮忙吆喝,豆花,豆花,有钱没钱先蹴下(蹴jiu,陕西关中一带的方言,意思是位为蹲下)。那时候豆花好像是2毛钱一碗还是多少,过去20多年,记得不太清楚了。有人喝豆花,也没有桌椅,都是路边一蹲,老人打开瓦缸的盖子,里边热气腾腾,麻利的舀出一碗豆香扑鼻,洁白如雪的豆花,撒上葱花,芫荽等香料,浇上熬制好的汤汁,一勺陕西特有的油泼辣子,一碗香鲜扑鼻的豆花就好了,那时候我们小孩子没有钱,只能眼巴巴望着,闻闻味,豆花制作工艺很复杂,黄豆的选材,很重要,特别辛苦,以前是用个小石磨,提前泡好豆子,早上3.4点起来用石磨磨豆花,各种调料熬制汤汁,工序很复杂。吃完豆花,我和摊主聊了几句,我说现在做豆花的人不多了,很少看见卖豆花的人,摊主说他是在家闲着,他家以前也是做豆花的,所以做了一点豆花出来卖,现在不用石磨了,都是打浆机打出来的,自己熬制调料就行,晚上也就摆一会会时候,一保温桶卖完就收摊回家,不多做,我说:挺好的,就当消磨时间,挣一点小钱。 告别摊主 迎着华灯初上的街道走路回家,回想童年关于豆花的回忆,虽然一去不复还,小时候买豆花的老人,早已故去很多年, 但是对于童年豆花的回忆,却永远铭刻在脑海之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