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通俗西藏史》
第48节

作者: 白发布衣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6-27 08:12:06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个细节,玄宗皇帝惊闻潼关失守,仓皇“幸蜀”之时,行至马嵬坡,吐蕃使节拦住宰相杨国忠,因衣食无备向其提出回国的要求。正在此时,在有心人的撺掇下,满腹怨气的禁军士兵喊出了:“杨国忠联络胡人,意欲谋反”的口号,顺势杀死杨国忠、逼死杨玉环,史称“马嵬之变”。在这起兵变的导火索,可以说就是那几个不知所措的吐蕃使节,这几个倒霉吐蕃使节就是赤松德赞登基后,派来唐朝的第一波使节,结果出使唐朝任务尚未完成,反倒糊里糊涂的成了兵变的借口。

  虽然吐蕃使节没有达成外交目的,但是唐朝发生安史之乱,且边镇戍卒大量被调东去平叛的情报,还是传到了赤松德赞耳朵里。于是,在吐蕃军队迅速出兵开始蚕食唐朝疆域,据敦煌古卷中吐蕃文书《大事记年》记载:“羊年(天宝十四年,755年),论泣藏与尚息东赞二人攻陷洮州城,重建马重木(堡),任命尚多热尔为马重木(堡)大将”。由此可见,吐蕃最先用兵的地方是在洮州城(今甘肃临潭县),其中提到的马重木(堡),有学者认为即为著名的石堡城,其地址在今甘南卓尼县境内之羊巴古城。关于石堡城的地址,史家历来众说纷纭,有说在今湟源境内青海湖畔的,甚至有人认为其地远在葱岭以西小勃律附近。

  肃宗至德元年,八月回纥、吐蕃使节皆至灵武,并请和亲讨贼之事,肃宗未许,赐宴而遣之。至德二年,二月,帝在凤翔,吐蕃再次遣使而来,“复请助国讨贼”,帝“赐以束帛器物有差”。至三月,吐蕃又“遣使和亲”。对于吐蕃助国讨贼的要求,唐庭显然是心存疑虑,毕竟两国边境之上累年血战,仇寇已久,故此,肃宗对于吐蕃来使只是好言以对,厚礼遣还。
  就在使节往返,热络一时的表面文章之下,吐蕃将帅可从未闲着,随着天宝十四年,攻取洮州之后,拥有了立足点的吐蕃军队,连续出击。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吐蕃陷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军镇,以及石堡城、百谷城(青海同仁县)、雕窠(kē)城(青海贵德县西南)”。这些均镇均为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争夺河西九曲之地所建,这些军堡失守后,陇右之地门户顿开,之后几年,陇右各郡渐次陷落。

  至德二年,十月,吐蕃攻陷陇右治所所在地——鄯州(今青海乐都),陇右被迫将治所迁至廓州(今青海贵德县)。就在陇右形势危急之时,屋漏偏逢连阴雨,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郡昭武九姓胡商安门物等,杀死节度使周泌,聚集兵众至六万人。武威郡大城之中有七个小城,胡人已占据了五个,只有两个城还在坚守。唐军在河西支度判官崔称与中使刘日新率领二城中的军队攻打叛胡,经过苦战,总算平定了河西叛乱。

  日期:2016-06-28 08:08:53
  委曲求全的唐肃宗
  唐史中,对于吐蕃对陇右的侵占语焉不详,同一个州城,数年间,竟然出现了,废而后立,立而复废的情况。例如陇右治所鄯州城,《旧唐书 �6�1 肃宗本纪》记载,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陷落于吐蕃之手。敦煌古卷中藏文文书《大事纪年》中,对于至德二年的军事行动也有记载:“及至鸡年……大论攻陷唐庭之大宗喀(鄯州城)及临洮城”。而史籍中却记载着,“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六月,以凤翔尹李鼎为鄯州刺使、陇右节度营田使”。也即是说公元757年就已失陷的鄯州,至少在公元761年回到了唐朝的手中,唐朝为此复立了鄯州刺使和营田使。随即,汉史又有记载,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鄯州(西平郡)没于西蕃”。

  这一奇怪的现象,不只发生在鄯州,陇右的其他州郡,例如:洮州、廓州,同样的情况也屡次出现。而此时,唐军全部的注意力,都在河东平叛,史书中从未提及唐军反击,收复失地的记载。那么陇右诸州如何能够废而复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问题。
  好在就在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蕃之间发生一件史书上悄然无声的大事,或许能给为这一奇怪现象的答案揭开冰山一角。就在这一年正月,吐蕃遣使入唐,双方在长安商议会盟,唐朝命宰相郭子仪、萧华、裴遵庆等于中书设宴,将诣光宅寺为盟誓,侍者云:“蕃法盟誓,取三牲之血歃之,无向佛寺之事,请明日须于鸿胪寺歃血,以申蕃戎之礼,从之”。这段记载说的是,吐蕃使者入唐商讨会盟之事,唐朝非常重视,派出了以郭子仪为首的高管接待,双方在酒席宴上,谈好了条件,唐朝方面想在光宅寺签署协议,结果吐蕃使臣不干,吐蕃使臣说:“按我们家乡的风俗,盟誓是要歃血的,要杀三牲见血,结果你跟我说要在佛寺里盟誓,这不行,还是明天再光禄寺里盟誓吧”,唐朝答应了这个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光禄寺虽然也有个寺字,可它却不是个佛寺,而是朝廷的衙署机构,专门负责祭祀之事,是我们熟知的礼部的前身。

  说起寺这个字义的由来,本源的意思是庭,是有法度的地方的意思——《说文解字》,所以汉唐之时,官署之名常有寺字,例如鸿胪寺、光禄寺。汉时白马驼佛法西来,为显隆重,先停鸿胪寺(主外宾之事),而后,朝廷专设一地,官办译经院,因主持译经多为高僧大德,渐渐的寺成了僧人聚集之处,随后,寺庙两字连在一起,成了现在我们熟知的意思。
  吐蕃这次入唐会盟,汉史记载语焉不详,原因是这次会盟的主要议题是“输绢帛,割地陇右、剑南州郡,以求和平”。对于此次会盟,郭子仪就持有异议,曾上言:“吐蕃、党项不可忽,宜早为之备”。但唐蕃会盟之事是肃宗亲自确定的,所以虽然心中不愿,却也无可奈何。
  就在唐蕃鸿胪寺会盟之后,四月十八日,肃宗驾崩,唐代宗继位。吐蕃大军迅疾出兵连陷秦、渭、成、洮四州。转年,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河、兰、岷、廓、临、原六州沦陷。同年,吐蕃在川西用兵,连克松州、维州、云山城等州郡。对于此次用兵,敦煌藏文文献《大事纪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及至虎年(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末,唐庭皇帝崩,新君立,不愿再输绢帛,割土地。唐蕃社稷失和……”,而立于拉萨的《悉诺玛祥仲巴杰纪功碑》碑文则记载:“赤松德赞时期,攻取唐属州郡城池多处,唐主孝感皇帝君臣大怖,年纳绢缯五万匹为寿,以为岁赋。其后,唐主孝感皇帝驾崩,唐主太子广平王登基,以向蕃地纳赋为不宜,值赞普心中不�0�7之时,论悉诺玛祥仲巴杰乃首倡兴兵入唐,深取京师之议……二人为攻京师之统帅,直趋京师,……与唐军大战,吐兵掩袭,击唐兵多人。唐帝广平王乃自京师出走,遁陕州,京师陷落”。

  从藏文的记载,结合唐史可以看出,唐肃宗时期,为了集中全部精力对付安史叛军,唐朝在大量抽调河西、陇右戍卒之余,对于吐蕃的进攻采取的是绥靖怀柔的政策,以绢帛财物利诱吐蕃,换取吐蕃减轻对陇右地区的压力。看起来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收到了效果的,吐蕃应该是归还了部分被其占领的州郡,所以唐朝才能复立官吏衙署,唐史中才会有数州反复沦陷的记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