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门六鉴]养灵人——存世之人皆有念,枉间之物养作灵》
第16节

作者: 申午君
收藏本书TXT下载
  虽说现在是旅游淡季,但这清耳寺前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莫梨拉着我围着庙转了好几圈儿,叹了口气:“这庙变化也太大了,要不是仔细看我都以为来错地方了。”
  莫梨第一次来的时候清耳庙还没有这么多人,因为地处幽闭,平时很少有人能来到这里,莫梨也曾经问过清耳大师为什么要把寺庙选在这种地方,根本没人能看到。
  大师也是微微一笑告诉她之所以要选择这里,正是因为外面世界太纷扰,诱惑太多,容易迷失自己。人生各有所求,并不强求所有人都信佛得道,能来到这里的人都是有缘人。况且这寺庙里很多人也是刚入寺不久,人来的多了怕他们被外面世界所吸引,忘了来此地的目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间庙才取名叫“清耳寺”,意为清其耳,静其心,不要被凡尘迷了心境。

  我和莫梨进了庙门,看到一些僧人正陪着客人在庙里转悠,甚至还有和游客合照的,把他们伺候舒服了,大方的客人都会掏出几张百元大钞放到香火罐里,心满意足而去,然后僧人继续接待下一位客人。
  莫梨做了个恶心的表情,找了个年轻一点的僧人询问方丈在哪儿。
  那位正和一位客人聊的正兴,满脸不耐烦的指了指后庙:“那边!”语气中充满了戾气,丝毫没有出家人的恬静和淡定。
  我看莫梨脸上一脸可惜的表情,叹了口气拉着她往后庙走去。
  进了后庙一眼就找到了方丈的僧房,是一件很气派的屋子,门前停了辆浙J牌照的连号车,应该是政府的车辆,我拉着莫梨在外面等着里面谈完事情。
  找了个石椅坐下,莫梨看着前庙的人生鼎沸叹着气说:“唉,如果清耳大师还在世,肯定能被生生气死过去。这庙现在都成什么样子了!”
  我劝她别动怒,寺庙商业化这是趋势,大部分寺庙都不可避免。
  日期:2016-04-11 12:53:00

  宗教自由这一点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一向是提倡的,但随着城市化的急速推进,寺庙这个往日非常神圣非常安宁的净地,如今也变得热闹非凡,同时各种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某些地方的寺庙再也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寺庙,动辄就会巧立名目的收费,似乎把寺庙当成了摇钱树,当成了游乐场。
  之前我曾经看到过千年古刹昆明晋宁盘龙寺因“抵制商业化、公司化”,寺院方丈率众僧信徒关闭山门。当地县城的通报还报道说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盘龙寺调研,对盘龙寺景区望海楼现状提出改造提升思路,希望将凌乱、陈旧、大部分闲置的望海楼打造为展示盘龙寺宗教文化和滇文化的场所,不断提升望海楼品质,并没有提出对盘龙寺进行商业化、公司化开发。通报还表示,在今后盘龙寺的发展中,也不会对其推行商业化、公司化运营模式。

  我不知道这些当地领导到底懂不懂寺庙的宗教文化,只知道这是一场典型的寺庙运作模式之争:对寺庙人员而言,他们是在争取宗教事务的相对独立权;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他们是在争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权。说得直白一些,前者是在为自己的“佛门净地”属性而选择了闭门谢客;而后者,也就是地方政府和相关官员是为GDP增长和经济创收而试图开发。
  这件事情当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在网上,寺院的闭门谢客,赢得了无数网友的支持。相反,当地政府将寺庙进行商业化、公司化的生意经,则招来了无数板砖。坦白讲,在全国的寺院几乎都在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当下,广大公众能够看到一个寺院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与当地政府进行“非暴力不合作”抵抗,是非常不容易的。从中至少能够看到两点让人庆幸的事情:一是,宗教事务场所,本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尤其不能受到政府权力和商业化的侵犯,更不应该与世俗的商业利益挂钩;二是,拒绝商业化,也会让周边百姓多一个旅游去处,这无疑是一种价值还原——寺院本是历史的遗产,不应该圈地收钱。

  日期:2016-04-11 18:40:00
  看过的另外一则文章,说的是某地一寺庙住持圆寂后,发现留下很大一笔财产。且银行存折都是以这个住持私人名义存入的。这位住持曾经还过俗,家人据此提出,所有的存折都应该属于主持的遗产,作为直系亲属有权继承。而寺庙方面则坚持认为,这些财产的归属权应当是寺庙。后面我也没再关注过这场闹剧,不知道这场财产官司究竟打得怎么样。
  让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一所寺庙的主持生前会有那么多的财产?这一点我并不清楚。即便是工资收入,想必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吧?如果说是寺庙香火收入,又为什么要以主持的私人名义存入银行呢?那笔遗产之争无疑凸现了寺庙财产归属的矛盾。
  在我的记忆里,寺庙本该是六根清净之地。大量的钱财涌入这块净土,不知道我们的佛祖会有点什么难言的想法?寺庙上市是为了弘扬佛法,还是为了增加寺庙的财政收入?寺庙走市场化道路,是否符合宗教最基本的精神?看着那些年轻的僧侣们,左手一个iphone,右手一台苹果本。开的是奥迪或是帕萨特,真的开始怀疑起他们还能理解多少佛经?
  商业化的渗透在努力改变着寺庙的一切,从大雄宝殿到沙弥僧侣,宗教再也不是那么的神秘,宗教似乎已经演变成商品。有人戏称说进了寺庙好像“步步是钱”。佛祖释加牟尼看着自己的弟子们,如此的为了钱财而乐此不疲,究竟是高兴呢还是伤心?我无意亵渎宗教,也没有半点丑化寺庙的意思。只是认为寺庙应该净化,而净化首先则应该从僧侣做起。要知道寺庙历来是佛门重地,不应该受到商品社会的半点污染。

  日期:2016-04-11 22:44:00
  莫梨听着我说着这些东西,一言不发,脸上尽是悲凉。
  我们坐了半下午,方丈的房门才打开,里面出来一位大腹便便西装革履的政府官员,方丈对着他点头哈腰,再无一丝出家人的样子。
  送走官吏莫梨赶忙上前留住方丈,双手合十道:“大师您好。”
  这位方丈也是一脸燥骄,满不在乎道:“施主预约了么?”
  我下巴都快掉下来了,现在庙里见个方丈还有预约一说?
  莫梨呵呵一乐:“大师有所不知,我是清耳大师的朋友,现在心中有一事在心头,思索白日未曾解开心结,想来找大师聊聊。”

  对方一听是清耳大师的朋友,思考了一下做了个请的手势:“两位请进。”
  进入房间看到桌上还有刚才剩下的烟灰,也不知道这位大师抽不抽烟。
  落座以后大师摆起一幅出家人的样子道:“不知道女施主有何心结,但说无妨。”
  莫梨倒也不客气,张嘴就问:“不知大师您熟悉《华严经》么?”
  这话问的很冲,大师面色难看:“略知一二。”
  莫梨收起笑,义正严辞道:“不知大师可知《严华经》中那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没想到几句话就会激怒眼前这位方丈大师,他一下站起身怒目而视莫梨道:“女施主这是何意?如果没有其他事情,烦请回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