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怜幽人独往来——暖男帝王元宏和他消失的鲜卑族》
第18节

作者: 陌上花开_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饮下毒酒,静静躺在床上,时光忽然进入一个很奇怪的维度,这一生的画面于是被风吹起,在眼前一张张掠过,他看到了李氏,眼泪滚滚落下,每喊一声亲人,便拊胸痛哭,他还看到了他那勤劳、精明的糟糠之妻,他们曾共苦,却未能同甘,因为他怜惜新人,冷淡了旧人,他与她,以及他们的孩子,已经好多年不来往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日期:2016-12-25 15:49:52

  我们暂且从一千六百年前穿越回21世纪,十多年来,房价一路飘红,直升到房地产商都不敢相信,投资房子稳赚不赔,相比之下,炒股、买基金的简直弱爆了,一颗心伤痕累累不说,就算不计较通货膨胀率,能保本的也算高手了。
  沧海横流,时势造房奴,城市里,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勒紧裤腰带,消灭一切与生存无关的消费,为下碗面放不放鸡蛋而发愁,努力的攒首付,买下一处容身之地,然后,接下来的几十年,还要被按月被揭层皮,简称按揭。
  不过,决定买房,他们的双亲举双手赞成,有钱出钱,没钱借钱,因为“没有房子怎么行呢?再犹豫,连房奴都没资格当了。”丈母娘们挑女婿,首要条件也是:房子。
  也有人决定不被一套房子捆住,先立业,后买房,据说,其中大部分已哭晕在厕所,每年被房东赶上三五回,还要被妻儿老小骂得睁不开眼:“都怪你都怪你啊,搞得现在连家都没有!”
  很多洋人不明白,对房子,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魔怔?他们租房一辈子很正常。我们不行,房子可以大,可以小,但是一定要有,两千年前,孟子就说了,有恒产者有恒心,之于中国人,房子=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种菜那块地叫菜园子,用来建房子的叫宅基地,种粮食的叫农田,一大片土地,什么都有的,叫江山。

  土地有多重要,各路英雄提着脑袋,抢的就是它,农耕时代,衣食住行都来自土地,土地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无路可退。
  下面,拓跋宏要来啃一啃这块硬骨头。
  日期:2016-12-25 21:06:59
  下面,拓跋宏要来啃一啃这块硬骨头。
  说到管理土地,他实在很陌生,鲜卑人逐水草而居,经常搬家,哪里适合放牧,就到哪里,要碰土地,只能借鉴汉人,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永嘉年间,天下大乱,士族南迁,170年来,忙着抢地盘,中原一直没有像模像样的发展生产力。
  时间再往回倒,从头说起,周朝实行井田制,周天子拥有土地所有权,根据级别高低分给诸侯,也就是奴隶主,作为工资,诸侯雇佣奴隶耕种,土地禁止买卖,可以继承,连同土地上的专职奴隶。

  后来,镰刀斧头耕犁发明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用不了那么多奴隶,奴隶主便用这部分人去开垦荒地,开垦来的荒地归自己,周天子管不着。土地私有化已然既成事实,既然是自己的东西,想买就买,想卖就卖。
  一年到头累死累活,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奴隶们当然没什么干劲,怎样省力,如何偷懒的不着痕迹,主子哪个点派人查岗,是他们经常交流的心得。
  追求利润最能激发人的无限创造力了。总这么也不是事,奴隶主们又想了一着,“这样吧,这块地给你种,收成我不全要,一部分给我,一部分你自己留着,怎么样?”上交的一部分听着也很多,而且不包吃住,不过,奴隶们感恩戴德,终于为自己打拼了,从此,他们不是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而是农民与地主。始于夏朝,一千五百年的奴隶社会结束了,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日期:2016-12-25 21:57:09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西汉的土地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土地全面私有,自由买卖。
  不过,土地私有化又衍生出了两个问题:土地兼并,农民失地。
  有钱有势的人通过买卖、明争暗抢,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势力急剧膨胀,俨然割据一方的地头蛇,有赏赐抢着上,交税时推三阻四。另一方面,农民种着最贫瘠的土地,上交沉重的份子钱,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没有土地,这部分人成了流民,到处晃荡,隐藏着严重的社会治安隐患。
  最理想的状态,貌似就是皇上当地主,其他人都是他的农民,按时上贡,多好。这个想法,有人尝试过,最后,那个人被撕成了拖把。
  新朝皇帝王莽,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子,因篡汉而声名狼藉,是个饱读诗书的理想主义者,他推行王田制,收回土地再分配,土地国有,平均分配,真正的国有,完全的平均。
  大地主们被踩了尾巴,疯狂反击,王莽的敌人遍天下,没有什么比离心更可怕了,局势愈发动荡,起义按下葫芦浮起瓢,王莽政权崩溃了,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头颅悬于闹市。

  纸上得来终觉浅,脱离现实的,不是理想,是空想,只是看起来很美,改革若能成功,因为它原本就有市场,饱读经典的王莽,数年焦头烂额的帝王生活,这一定是他最痛的领悟:政治这行就是在刀尖上跳舞,不入天堂,便入地狱,蓝图再美,不敌有所改观却仍然残缺的现实。
  拓跋宏不在乎蓝图不够完美,他要四海安宁,也要国有民,民有田,他选择了一个相对温和的办法。
  日期:2016-12-25 23:05:22
  太和九年,给事中李安世上书:
  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所以恤彼贫微,抑兹贪欲,同富约之不均,一齐民于编户。窃见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事已历远,易生假冒……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

  北魏当时的基本国情是,地主豪强占有大量土地,北魏政府也占有大量土地,最直接的劳动力——农民,则因自然灾害流离失所,当起了游民,手里几乎没有土地,“现今百姓,游食之人,居三分之二。”另外,北魏统一北方后,先前躲避战乱南逃的百姓相继返回故园,他们原有的土地已被他人耕种,地权纠纷很多,既耽误农耕,也扰乱社会秩序。分田到户、土地确权迫在眉睫,李安世的奏折,点燃了北魏土地改革的引线。

  北魏的土地制度,史书称均田制,它是契合当时社会现实的一项很应景的政策,地主们拥有的土地不在均田范围,仍然归地主,或买或卖,随便。北魏政府掌握的大量无主之地,分给百姓,地主同样参与分地。均田制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承认地主当下拥有土地的合法性,同时,充分利用荒地,分给地主和农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