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怜幽人独往来——暖男帝王元宏和他消失的鲜卑族》
第19节

作者: 陌上花开_201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26 17:43:36
  男女,15岁以上,男子可得露田40亩,女子,20亩,有使用权,无所有权,考虑到休耕轮作,授田时按照休耕周期增加一到两倍,即倍田,这部分土地专门用来种粮食。
  初次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三年之内必须种植桑、枣、榆等树,不宜种桑枣榆树的地方,则男子每人另授麻田10亩,女子5亩。桑田,麻田限制买卖,可以传之子孙。
  为取得上层社会,地主豪强的支持,同时规定:
  牛、奴仆参与分田。
  牛每头授露田30亩,每户限4头牛,所受之田不得买卖,死后,还归官府。奴仆授田,参照自耕农,人数不限,所受的田地归主人。

  牛、奴仆同样授桑田或麻田,参照露田法还受。
  也就是说,奴仆越多,耕牛越多,分到的田越多,可见,北魏的均田制,拼的是家底,地主豪强多占土地的情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枚腐朽的硬币另外一面是,对这个政策,他们也不是很反感。
  均田制的具体实施办法,还有一箩筐:
  桑田按现有人口计算,“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桑田为世业,原有桑田已超过应授田数,“无受无还”,达到应授额的,不准再受,超过应授额部分,可以出售,不足应授额,可以买足。
  老弱病残幼的家庭,政府给予特殊照顾,11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男丁一半之田,年过70的不还所受,寡妇守节,免除徭役,参与授田。
  人多地少之处,减少授田份额,反之,人少地多处,则增加配额,这一做法,等同鼓励人口迁往地广人稀,去祖国需要的地方。
  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可以迁往边远之地,反之,则不允许无辜迁徙,因犯罪流徙或户编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

  各级官员按级别高低授予不同数额的公田,离职时移交继任者,不得买卖,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新定居的民户还可分到少量宅田,用来建房子,每3口一亩,奴婢5口一亩,宅田世袭,满足特定条件可以买卖。
  ……
  其他未尽事宜,参考《魏书.食货志》,这些精确的实施细则,使得均田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周密的土地政策。
  均田制下小家庭拥有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足够了,男人、女人,生几个孩子,房前屋后,流水潺潺,有桑有麻,仓廪有余粮。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孩子笑着闹着,厨房飘来阵阵饭菜香,女人嗔怪着、甜蜜的等男人回家,饱尝战乱的人们,太渴望过上这样的日子了。
  因此,均田制甫一推出,便赢得了大批铁杆粉丝,既开垦荒地,充分发挥地力,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又将百姓与土地连接,不致成为流民,影响社会治安。
  拓跋宏做了历代统治者想做而未竟的事业:国有民,民有田。其后三百年,从北魏太和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历经北齐、北周,隋,唐,这一土地制度基本未变。
  日期:2016-12-26 19:02:21
  不过,看起来很美好的均田制,实施起来寸步难行,均田制的配套措施几乎一片空白,既然要按人头分田,人数有多少?性别?年龄?籍贯?
  朝廷不得而知,尝试过人口普查,甚至动用武力,没用,北魏的户籍资料就是一笔烂账,很难也没法说的太细。
  理清这个问题,绕不开它的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宗主督户制。
  北魏统一北方前,中原已经兵荒马乱了一百多年,为了自保,有实力的大家族占据险要之地,招兵买马,修建坞堡,大家族首领自称坞主。
  坞堡就是一个王国,坞主俨然土皇帝,他们自给自足,自保自存,忙时耕种,闲时练兵,危险来了,就全员上阵。大树底下好乘凉,为寻求保护,附近中小地主、农民,纷纷投靠他们,上交昂贵的保护费,坞主的人马越来越多。
  天长日久,他们成了坞主的私人劳动力,如同农奴。他们没有户籍,不需要为朝廷服役,不过,给坞主的份子钱,远多于朝廷的征税标准。
  同时,坞主们吃透了朝廷的赋税政策,北魏征税,以户为单位,不过,此户是“大户”,坞主家往往百人,甚至千人共用一个户籍,交一份赋税。这样一来,一方面,因为大批户口被隐瞒,国库收入来源有限,另一方面,寻常百姓负担很重。
  这一组织战乱时可以报团取暖,保存实力,和平年代,就不合时宜了,北魏统治者自然容不下,无奈,遍地坞壁,处处坞主。
  拓跋宏之前,皇帝们的思路是:真刀真枪硬碰硬,让你们见识见识正规军的厉害,不过,耗时耗力,往往只落个仨瓜两枣,尽是赔本买卖。
  一连串挫折后,统治者转变策略,向坞主妥协,任命坞主为宗主,通过宗主管理百姓,即宗主督护制。文成帝时,承认坞主拥有的土地和人马,坞主的人马被称为包荫户,坞主有绝对的处置权力,朝廷不得征调,不得干预。
  拓跋宏想要搞土改,分田地,这个问题无论如何回避不了:清理户籍,让因战乱依附于坞主的黑户口,走到阳光下。
  从坞主手里夺人,没那么简单

  日期:2016-12-26 20:26:55
  从坞主手里夺人,没那么简单,关键是,那些饱受坞主横征暴敛的人不想也不敢轻易迈出第一步,解开这个结的钥匙就是——三长制。
  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三长有本地名望之辈担任,直属州郡。

  邻长、里长、党长家中分别免除一、二、三人徭役。
  三年无过失,升一等。
  八十岁以上者,家中免除一人徭役,鳏寡孤独者,由三长轮流供养。
  用三长代替宗主管理百姓,是李冲的主意,就像许多人说的,“听着不错,可没那么干过呀,万一做了才发现行不通,又得生出多少乱子呀!”
  “只要能同时让老百姓真真切切看到希望,实实在在尝到甜头,一切自然ok。”

  太和十年,2月13日,北魏下诏立三长制,重新核定户籍。
  就在百姓颇有怨言时,另一个馅饼砸了下来,朝廷下诏施行租调制:
  一夫一妻,缴帛一匹,粟两石,奴仆、耕牛亦参与征收。
  相比较以前的“帛一匹,粟二十石”,现在的徭役不到十分之一,当农民个体户竟然这么有奔头,给皇上打工比给坞主打工划算多了。
  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单位分田、征收徭役,规避了多人一户,大量黑户走到阳光下,虽然赋税额度远低于以前,北魏政府还是赚得盆满钵满,
  而豪门大户,虽说“奴仆、耕牛”参与缴税,不过这部分额度明显低于“一夫一妻”,他们仍是人生赢家,当然,最大的赢家还是北魏政府。
  日期:2016-12-26 21:37:53

  一系列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国库收入明显增加,登基在册的户口稳步提升,与西晋盛时比,尽管北魏只占据半壁江山,户口却是其两倍。
  农耕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商业蓬勃发展,像从前一样,以绢、谷物等充当货币交换商品,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太和十九年,北魏发行了建国百年来第一枚货币——太和五铢。
  担任三长的名望之辈,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给这部分人一些甜头,笼络他们做改革的先锋,既没有动了他们的奶酪,又通过他们率先垂范,将改革引发的恐慌最大化消弥于无形,一箭双雕。
  从此,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成为社会细胞,走上历史舞台,朝廷通过三长直接统治百姓,皇权蔓延、渗透到了每一片土地。

  拓跋宏的改革是向大地主妥协的产物,他无意挖走这部分人的奶酪,不过,正是这份姿态,不会招来激烈抵抗,保证了时局稳定,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足够彻底的王莽失败了,不够彻底的拓跋宏成功了,造成王莽政权崩溃的类似改革,在北魏得以和平实现。
  博弈等于你死我活?
  还这样认为就low了,大多数时候,博弈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都好,才真的好。
  日期:2016-12-26 22:31:34

  534年,经济高速向前的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这些年狠抓经济建设,北魏没能做到两手抓,两手都硬,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停滞了,钱越来越多,贪污腐败愈演愈烈,北魏这辆列车渐渐偏离轨道,失控了。
  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557年,宇文觉逼迫西魏恭帝禅位,建立北周。
  北齐、北周是一个官员、制度,甚至统治者,脱胎于北魏的国家,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0年,周宣帝崩,年仅六岁的周静帝即位,北周外戚杨坚趁新帝年幼,独揽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年后,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所归,宜登大位为由,宣布禅位。
  581年2月,杨坚于临光殿即位,国号隋,改元开皇。
  八年后,隋攻陈,活捉陈叔宝,陈亡,始于西晋末,绵延近三百年的南北大分裂终于结束。
  因着南北统一,因着700万户人口,因着明了轻浅的赋税,因着井然有序的土地制度:天下无无田之民,隋文帝杨坚成为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帝王之一,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1978年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杨坚名列82位。
  隋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便是北魏的均田制,租调制的翻版。
  杨坚在位23年,中国农耕文明到了巅峰时刻,谁能说,这不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惯性使然,而那个先行者,终其一生推动均田制、租调制的拓跋宏却声名寥落如晨星,知晓他的人并不多,世人总忙着将鲜花与掌声给予正在其位的人,却不会在意那些默默无闻的耕耘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孤单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