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7-12 07:55:39
公元783年(建中四年)正月,双方商定在清水(今甘肃清水县)举行会盟大典,吐蕃方面大相尚结赞出席,唐朝方面则以陇右节度使张鎰为代表,会盟之时,对于需要宰杀的祭天牲畜,原来约定唐朝出牛,吐蕃出马,但张鎰对尚结赞建议,“汉非牛不田,蕃非马不行,今请以羊、豕、犬三物代之。 ”尚结赞答应了张镒的要求,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尚结赞提出吐蕃没有猪,要用羝羊代之,张鎰当然知道吐蕃境内不可能没有猪,但他也知道吐蕃祭天很少用猪作为祭品,于是也同意了尚结赞的提议。
会盟仪式举行的非常隆重, 关于清水会盟史载甚详:“将盟,鎰与结赞约各以二千人赴坛所,执兵者半之,列于坛外二百步;散从者半之,分立坛下。鎰与宾佐齐映、齐抗及盟官崔汉衡、樊泽、常鲁、于頓等七人,皆朝服;结赞与其本国将相论悉颊藏、论热、论利陀、斯官者、论力徐等亦七人,俱升坛为盟”,从这些记载来看,唐蕃在会盟主持者的政治地位,盟官、参盟人员数量方面充分显示了双方的政治对等地位。双方官员歃血为盟后, 读了用各自的文字写的盟文,《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有汉文盟约的内容,主要有:
“唐地泾州(甘肃泾川县北)西至弹筝峡(甘肃平凉县西北)西口,陇州(陕西陇县)西至清水县,凤州(陕西凤县东)西至同谷县(甘肃成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 蕃国守镇在兰(甘肃兰州)、渭(甘肃陇西县南)、原(宁夏固原县)、会(甘肃靖远县),西至临洮,东至成州(甘肃礼县南),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其兵马镇守之处,州县见有居人,彼此两边见属汉诸蛮,以今所分见住处,依前为定。
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二国所弃戍地毋增兵,毋创城堡,毋耕边田。”
从盟约上看,唐王朝正式放弃了河西、陇右地区,承认其成为吐蕃的“合法”领土。吐蕃通过会盟获得河西、右地区的“合法”统治权,便于在该地区逐渐推行“节度使”制度,逐渐消除了唐廷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吐蕃化”进程;边界之间的“闲田”则作为“军事缓冲区”,双方均不得驻兵。
本来继清水会盟后,唐朝皇帝令宰相、尚书与蕃相尚结赞在长安城,再盟一次。正要举行之时,吐蕃突然传来王书,赤松德赞认为会盟盟书未能明确界定边界。于是唐朝再次派遣崔汉衡入蕃交涉,直到六月,吐蕃使节论颊没藏从青海至唐,言疆场已定,看来似乎仍保持了清水会盟的决定。7月,唐命礼部尚书李揆为会盟使,前往吐蕃会盟。唐朝宰相李忠臣等重要官员与吐蕃相区颊赞盟于长安之西,会盟正式结束。这次隆重的会盟实际上进行了三次,唐蕃境内各一次,边界地带一次。从这次一波三折的会盟过程来看,吐蕃国内对于会盟议和应该是反对声不断,但赤松德赞显然最终控制住了局面,保证了次会盟的顺利达成。
就在唐蕃会盟的驿马往来不绝之时,唐蕃双方其实可谓各怀心腹事,公元780年(建中元年),时任宰相的杨炎突然提出重修原州城的建议。原州(今宁夏固原)古称高平,因地势险要,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汉以来就是朝廷边防的重镇,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陷原州,但因为吐蕃军队随处迁徙,不善守城,所以原州被废后,吐蕃并未驻军。德宗同意杨炎的建议,重筑原州城的意思大概是,唐蕃之间正在商讨会盟,必定会在边境划分上纠缠,唐军如果能重新占据原州城,取得既成事实,就能在边境划分上占据先机。但德宗的计划却遭到了泾原军将士的强烈反对,杨炎转而采用强硬手段弹压,以朔方军李怀光督万人,威逼泾州士卒修筑原州城,泾原军士卒反应激烈,具言:“吾属为国家西门之屏,十余年矣。始居邵州,甫营耕桑,有地著之安。徙屯径州,披荆榛,立军府;坐席未暖,又投之塞外。吾属何罪而至此乎!”,在这种情况下,泾原军士卒推举刘文喜反叛,拒不听从朝廷将领。德宗命朱泚、李怀光帅兵讨之。刘文喜见唐军围城势大自知难抗,派人入吐蕃求援,以子为人质,求吐蕃援军,好在赤松德赞考虑唐蕃关系刚刚转暖,不愿再生事端,拒绝了刘文喜的请求。德宗又传召赦免泾原军士卒哗变之罪,五月刘文喜被杀,传首京师。刘文喜被杀后,重筑原州城的计划随之搁浅。泾原军卒的积愤之情暂时被弹压下去,但是军卒中积愤的火种却并没有熄灭,他们在等待这下一个机会,变成滔天烈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