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7-10 21:08:27
唐蕃清水会盟
公元779年,五月,代宗崩,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次年改元建中。
就在德宗即位当年,即大历十四年(年)九月,西川节度使崔宁被召入朝,崔宁在蜀地十余年,虽然有效的防御了吐蕃和南诏的进攻,但造成了崔宁权柄过重,实同割据藩镇的结果。宰相以为“蜀地富饶,宁据有之,朝廷失其外府,十四年矣,贡赋不入,与无蜀同”,请求将崔宁召入朝廷,崔宁入朝后,“加司空,兼山陵使”,等于是变相的夺了崔宁的实权。崔宁入朝未几,吐蕃大相听说盘踞西川的这块硬骨头被搬走了,大喜,整军而来。《旧唐书 �6�1 吐蕃传》有载,“十月,吐蕃率南蛮众二十万来寇:一入茂州,过汉川及灌口;一入扶、文,过方维、白琐;一自黎、雅过邓峡关,连陷郡邑”。
面对这种局面,唐庭立刻决定出兵蜀地,令右神策都将李晟率神策军四千人,金吾大将军曲环率郊宁、凤翔、幽州兵五千人,并会同山南东道军,一同入蜀。《资治通鉴》记载如下,“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於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蔑追击於大渡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隔於崖谷死者八九万人”,《旧唐书 �6�1 李晟传》又曰:“晟乃逾漏天,拔飞越,廓清肃宁三城,绝大渡河,获首虏千余级,虏乃引退,历留成都数月而还”。此战唐军大胜,沉重打击了吐蕃与南诏的联军,重新控制了剑南西川,而且动摇了吐蕃与南诏之间的军事联盟。吐蕃经此大败,对于约为兄弟之盟的南诏,非常失望。自此以后“吐蕃役赋南蛮重数,又夺诸蛮险地立城堡,岁征兵以助镇防,牟寻益厌苦之”,《旧唐书 �6�1 南诏传》。面对吐蕃的威逼南贑hong王异牟寻,不胜其扰,渐渐对吐蕃离心离德,这也为日后,唐朝离间吐蕃与南诏的盟友关系埋下了伏笔。
代宗年间,国家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摧残,民生凋敝、破败不堪,代宗即位后,改变了肃宗皇帝对于吐蕃的“输绢帛以求和平”的政策,虽然不失气节,但可惜国力、军力,实在难与如日中天的吐蕃抗衡,再加上连续经过两次仆固怀恩之乱,周边民族如回纥、党项等族纷纷离心,国内藩镇割据形势已成,就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状态下,所幸上有郭子仪,下有李晟、浑、马璘之类的战将,总算将唐朝的防线稳固在灵、泾、邠州一线,但河陇以西的广大地区已在吐蕃的牢牢控制治下。对于这种形势,唐朝君民无不痛心疾首,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只可惜面对吐蕃的巨大压力,困守边境尚且左支右绌,遥复故土几乎就是一个遥远的梦。
日期:2016-07-11 07:24:14
德宗即位后,唐蕃之间的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建中初年,德宗皇帝面对国内藩镇割据的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对吐蕃采取怀柔的政策。《新唐书 �6�1 吐蕃传》记载,“德宗即位,先内靖方镇,顾岁与虏确,其亡获相偿,欲以德绥怀之”,这基本上是德宗建中年间的内外方略。
唐庭在兵入四川击退吐蕃、南诏联军后,结束了四川地区的实际上的藩镇割据,这为德宗以武力解决国内藩镇割据提供了信心,但唐朝显然没有实力,在东西两线同时和藩镇、吐蕃开战,于是德宗皇帝开始对吐蕃展现善意。
而吐蕃经历代宗大历年间,连续对灵、泾、邠州一线的用兵,发现难以突破唐军的防御,而河陇地区在连年兵祸的洗劫下,破败不堪,每次进攻洗掠所得急速减少,而且对于所占领的州郡也需要有个消化、管理的时间,面对唐朝释放出的善意,双方均开始心照不宣的约束边境士卒,河陇之地烽烟渐平。
公元779年(大历十四年)八月,唐使韦伦入蕃。这次韦伦入蕃给赤松德赞带去了一份大礼,早年间,唐蕃之间关系紧张,双方派遣的使节多有被扣留,不能还朝的事情发生。其中唐代宗扣留的吐蕃使臣前后多达八批,这次唐朝为表示善意,将代宗朝扣留的使臣和战俘放回,《新唐书 �6�1 吐蕃传》记载,“会德宗初即位;以德绥四方,征其俘囚五百余人,各给衣一袭,使韦伦统还其国,与之约和,敕边将无得侵伐”。
赤松德赞初闻此事,竟然不信,等到俘虏先期入境,各还自己部落,都说:“唐新天子即位,出宫人,放禽兽,英威圣德,洽于中国。”赤松德赞得知,大喜过望,派人出城十里夹道欢迎唐使。在欢迎韦伦的酒宴之上,赤松德赞向韦伦提出,他有三恨:一、代宗驾崩,吐蕃没有派人吊唁;二、唐朝修建代宗陵寝,吐蕃没有送礼;三、新皇即位吐蕃却派兵入侵。从赤松德赞的表态上看,吐蕃对于唐朝释放出了,和解善意心领神会,也对唐朝表现出了灵活的政治手腕儿。
次年三月(建中元年),唐廷又以崔汉衡为殿中少监,出使吐蕃,随后,吐蕃也遣使入唐。五月,韦伦再次带着德宗的盟书出使吐蕃,这次韦伦出使,还遣返了李晟在西川之战俘虏的吐蕃战俘。韦伦在吐蕃受到极大的礼遇,《册府元龟》记载,“初吐蕃见韦伦再至,甚欢,既就馆,声乐以娱之,留九日而旋”。
就在此年,还有一件突发事件,可以旁证唐蕃之间的关系修睦。公元780年(建中元年),唐朝边将刘文喜叛乱,面对唐朝的平叛大军,刘文喜提出以儿子作为人质,求吐蕃出兵解围,但赤松德赞考虑到唐蕃关系刚刚有所好转,不愿再生事端,拒绝了刘文喜的求救。
公元781年,十一月,在唐朝与吐蕃商讨会盟事宜中,最重要的边境划分之际,吐蕃使臣提出,唐朝宰相给吐蕃的国书中,使用了歧视性的词语,吐蕃朝内对这件事提出正式抗议。宰相杨炎所书是这样写的:“所贡献物,并领讫;今赐外甥少信物,至领取。”赤松德赞认为,唐蕃本事平等关系,而书中所用“贡”、“赐”二字,代表着以吐蕃为臣的意味,吐蕃不能接受,要求唐庭给出明确解释。同时提出了唐蕃之间的边界划分要以云州之西,贺兰山为界,这两条意见隐含的意思是,第一、吐蕃要和唐朝谋取平等的国家外交关系;第二、吐蕃占领的河陇二道的领土要求得到唐朝的正式承认。
对于唐朝来说,始于此年的河北藩镇之乱已经愈演愈烈,唐军正四处平叛,根本没有和吐蕃讨价还价的资本,无奈之下,对于吐蕃的要求只能照单全收。于是以“前相杨炎不循故事,致此误尔”的借口,修改敕书,把“贡”改为“进”’,把“赐”改为“寄”,把以“领取”改为“领之”。同时,对于吐蕃提出的边界要求,“其定界盟,并从之”——《新唐书 �6�1 吐蕃传》。
对于我们现在的人看来,往来书信修改个把字,并无大碍。但是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文件,即便是现在也是字斟句酌、锱铢必较,更何况在古代,汉族政权向来以中国自居,周边政权均是“夷狄”之所,高下名分这种事,可谓国之根本,须臾不能让,这次唐朝能够承认吐蕃和唐平起平坐的关系,只能说是形势比人强,无可奈何。
得到唐朝承诺的吐蕃,于公元782年(建中三年)四月,归还了被扣押在吐蕃的唐朝将士僧尼八百人作为回应,唐蕃两国使节来往,热络非常,一场盛大的会盟仪式逐渐清晰起来。在吐蕃国内,对于会盟也不是没有反对之声,吐蕃大相尚悉结因为在剑南,遭受大败,深恨唐朝,极力反对与唐和好,但赤松德赞却力主与唐修睦,于是赤松德赞将尚悉结罢免,用支持和议的副相尚结赞取代了尚悉结,打压了国内的反对之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