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寻访明朝救时良相 顾鼎臣》
第40节

作者: 金笺
收藏本书TXT下载
  重之上,而操纵翕张,所向如意;运用于四海之间,而浑融贯彻,所
  在归极尚治之不古若哉!帝之所以帝,王之所以王,我皇祖之所以创
  造,列圣之所以继述,皆不外此。彼汉、唐、宋者,道非其道,法非
  其法,又何怪乎治效之不能比隆于唐、虞三代也哉!
  顾撷冈读了第一段落“破题”后,赞不绝口:“顾鼎臣的立论多么精辟:‘道根于心,法之所以立也;法施于政,道之所由行也。’也就是说:只有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深深地扎根于民心,国家的法律才能立得住脚根;只有法律严格施行于行政,道德和价值观念才能由此推行于广大人民之中。这些观点也符合现代国家的施政理念。”
  文昌君说:“顾鼎臣在策论中说:‘然有是道,则有法可立,未有善立是法,而不本于道者也’,他把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与国家立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讲得多么透彻!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是立法的根本依据,善于立法者,必须坚持立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通俗地讲,必须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顾撷冈说:“顾鼎臣在策论开头就满怀信心地说,如果圣上能做到‘道行而无弊,法立而能守’则可以保证治理效果媲美于汉高、唐宗、宋祖和虞、尧、舜三代。顾鼎臣的治国理念拿到现代来评议的话,也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我们再来看顾鼎臣策论的第二段‘承题’写得如何?”
  钦惟皇帝陛下,天启圣神,日新德学,大化神明,治于远迩,至治
  馨香,彻天上下。所谓学古训而有获,监于成宪而无愆者,盖卓卓乎足
  以光前而裕后矣。兹者开贤科,擢多士,御大廷,降明诏,犹谓治效未
  臻其极,而拳拳以行道守法为问。臣虽至陋,宁不鼓舞感动,思罄愚
  衷,以对扬休命乎?
  文昌君说:“从这一段‘承题’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顾鼎臣对弘治皇帝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非常客观地肯定了弘治继承皇位后的政绩,并非阿谀奉承的溢美之词。弘治大力整顿吏治,裁抑宦官,任用贤臣,勤于治理朝政,提倡节约俭朴,与民休养生息,颇有仁宗、宣宗之遗风。他不近声色,身边只有皇后一个老婆,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明史上称之为‘弘治中兴’。‘盖足足乎足以光前而裕后矣’,弘治皇帝确实是‘足以光前’了,但是却没有能够‘裕后’,由于他的儿子朱厚照太不争气,成了明朝最荒唐的皇帝。”

  顾撷冈说:“文昌兄对弘治皇帝的品性和政绩正是褒奖有加,他确实是明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难得的一位好皇帝。我们再继续看顾鼎臣在第三段‘起讲’中是如何引经据典,进一步阐述他的治国理念和策略的。”
  窃惟天生万物,不能自理,而命之圣人。故曰:天佑下民,作之

  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夫以一人之身加以兆民之上,
  而付之以君师治教之责,亦大且难矣。求尽是责,以无负乎天之所命,
  舍道与法二者,其奚以哉?是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之道也。
  道者治之体也,建立纪纲,分正百职,顺天揆事,创制立度,以尽天
  下之务,治之法也。法者道之用也。尝考朱熹之调曰:“道犹路也,法

  犹度也。”董仲舒亦曰:“道者所由适天治之路也。”谓之路,则可见其
  为人之共由;谓之度,则可见其为人之当守。是二者,理与事有精粗
  之异,而本与末亦若二致焉,岂可以无别乎?圣策所谓名义之攸在者,
  盖如此然。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程颢曰:

  “必有关雕、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胡宏又曰:
  “道德者法制之隐,法制者道德之显。”有道德以结民,而无法制者为
  无用,无用者亡;有法制以絷民,而无道德者为无体,无体者灭。是
  其本末虽有先后之殊,而显微则无彼此之间也,岂可有偏废乎?圣策
  所谓序之相频者,盖如此。

  文昌君说:“顾鼎臣在‘起讲’中巧妙地引用了朱熹、董仲舒、孟子、程颢、胡宏等儒家理学经典理论,进一步阐明他建议圣上采用的治国策略理念。他说作为君师负有的治教之责,既重大又艰难,‘是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也’。他提出的‘道者,法之体也,法者,道之用也’理论,都出自孔孟之道和朱熹、程颢理学经典。他阐明了道与法二者的辩证关系;‘道与法二者不可偏废,而无道德者为无体,无体者灭;而无法制者为无用,无用者亡。’所以说,道与法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道与法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二者岂可偏废?我们再看顾鼎臣下面这段文字。”

  日期:2017-03-09 16:52:42
  古者圣人迭兴,皆天所命。帝莫过于尧、舜、禹、汤、文、武。
  其道与法垂之古今,如日中天而昭示无极,如水行地而泽润不穷,功
  化之美又孰有加于是乎?圣策首询乎此,臣有以知陛下嘉尧舜禹汤文武
  之治‘而能自得师矣。臣请稽诸经传而陈其大,可乎?
  文昌君看后神秘地问道:“撷冈老弟,你看这一段落写得怎样?其中有没有什么奥妙?”
  顾拮冈称赞道:“这是一段承上启下的转折文字,顾鼎臣紧接着上一段落的陈述,赞扬了尧、舜、禹、汤、文、武之治,说臣知道陛下一向以圣人为师,臣请求进一步阐述诸帝王经传的重大意义,因为臣以为圣策应该首先垂询这些古者圣人的经传。你看顾鼎臣这段转折文字写得多么巧妙自然。文昌兄,你说会不会顾鼎臣是听了刘健和谢迁两位主考大臣的对话后才豁然开朗,写得这么符合命题人的心意。我看其他考生都不能很好地领会命题人的意图,写得不是离题太远,就是偏离主题,甚至于南辕北辙,文不对题。”

  文昌君说:“我看顾鼎臣坐在后排,专心致志地答卷,不可能听到刘健和谢迁两人的对话。我看见他写得如行云流水,已经写了一半了,此时两位主考官闲得无聊,才在那里对话的,顾鼎臣根本不可能是因为受到他们对话启发后才这么写得紧扣主题的。撷冈老弟,这段文字虽然写得巧妙自然,但是从语境逻辑上分析,我可以肯定是顾鼎臣后来加进去的。”顾撷冈疑惑地问:“怎么可能是后来添加上去的?我不信。”

  文昌君笑嘻嘻:“你不相信?敢不敢打赌?”顾撷冈笑呵呵道:“小弟可不敢跟你打赌,一个穷光蛋,难道说拿自己的裤衩跟你打赌,输了就光屁股了。还是用你的时光倒流机看看顾鼎臣考试的全过程吧。”
  文昌君肯定地说:“从倒转的录像上看,就在刘健和谢迁两位主考大臣闲谈之间,顾鼎臣已经把策问试卷答完。但是仔细检查后发现,在翻页时因为粗心大意,试卷本中误空了一页。他赶紧在空白的那一页上补写了一段转折文字,而且补写得承上启下,天衣无缝。所以我可以肯定,顾鼎臣并没在意两位主考大臣的谈话,也不是鬼使神差的巧合,他在‘破题’、‘承题’和‘起讲’这三段落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以周文王之心,行周文王之道’这个中心思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