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寻访明朝救时良相 顾鼎臣》
第43节作者:
金笺 文昌君说:“从时光倒流机中的录像看,刘健和谢迁两伴主考大臣闲谈时,顾鼎臣已经把试卷答完,但是仔细检查时发现订好的试卷本中空缺了一页,他灵感突发,天衣无缝地加了一页转折的段落,根本不是听了两位主考大臣的谈话,或是鬼使神差的巧合,使这勉强补上的这一页,正好切合刘健命题的要求。”
顾撷冈心悦诚服:“文昌兄所言极是,从顾鼎臣整个答卷来看,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正心’,正好切合刘健命题的要求‘以周文王之心,去行周文王之道’。你看,顾鼎臣为什么在答卷本的最后空出了十九行?”
文昌君说:“我已经打听到了,这次殿试阅卷的大臣正好是十九位,每位阅卷大臣都要写上自己的评语,所以他留出了十九行空白。可见顾鼎臣的用心非同凡响。”
殿试结束后,哥俩穿着隐身服暗暗地跟随顾鼎臣前往东吴客栈。老板见顾鼎臣从宫里殿试回来,笑容可掬道:“顾公子,看你春风满面的样子,殿试一定非常满意。老乡我备了一杯薄酒,几只小菜,同你一起干上几杯。从我对你的观察了解,今科状元非公子莫属了。”顾鼎臣推辞再三,毕竟盛情难却,客气道:“让老板破费了。恭敬不如从命,我先干为敬。”
顾鼎臣举杯一饮而尽,抚琴弹唱了杜甫的《望岳》,借咏叹泰山的突兀峥嵘,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日期:2017-03-11 16:54:01
第十章 金榜题名时
天风吹我肌骨爽, 海月照我须眉清。
忽然欲动扁舟兴, 不知何日解尘缨。
回到荣升客栈,文昌君叫了一桌酒菜,哥俩开怀畅饮,大快朵颐。酒足饭饱后,文昌君笑眯眯道:“撷冈老弟,耐心等待发榜的那一天吧。顾鼎臣肯定会金榜题名,荣登一甲一名状元。今晚我们到八大胡同别苑去,小芙蓉和小百合一定等得望眼欲穿了。”顾撷冈嬉言道:“文昌兄,你这是违反天条的,你怎么能与凡人发生恋情呢,到时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把你捉拿到天宫,就像月宫里的吴刚,天天罚他砍伐桂花树。”
文昌君神乎其神道:“现在我们是孪生兄弟,也就是借用了老弟的肉身凡胎,我与你形影相随,如同你的影子,王母娘娘是发现不了我啦。我看老弟你对小芙蓉情有独钟,是否爱上她了?我看她们姐妹俩不是凡人,是芙蓉仙子和百合仙子下凡。”
顾撷冈坦承道:“文昌兄,难以置信,真的是仙女下凡?怪不得我闻到她身上有一种奇妙的体香,洞房花烛夜感到如此欢乐、如此销魂,简直是如梦如幻,就像进入了极乐世界。而且小芙蓉很像我的初恋情人夏玉莲,她就像一枝亭亭玉立于湖面上的睡莲,俊美灵秀,婀娜多姿。她的舞姿那样优美,仿佛神话传说中的红衣仙女在碧玉盘上轻歌曼舞。我还作了一首情诗:
洞房初夜月如钩,合卺美酒香满楼。
两处相思长夜愁,何时再解芙蓉扣?
既然与佳人有约,我们就如约去赴巫山之梦吧。”
文昌君笑嘻嘻道:“好一个‘两处相思长夜愁,何时再解芙蓉扣?’在八大胡同有处别苑,金屋藏娇,时常可以去重温鸳鸯旧梦,何乐不为?”
小芙蓉和小百合见日夜思念的情郎前来幽会过夜,喜出望外,取出茶水糕点、水果瓜子热情侍候。文昌君从酒楼叫了一桌精美的酒席,两对情侣卿卿我我,搂搂抱抱,吹拉弹唱,轻歌曼舞,尽情地玩乐。只听得小芙蓉边弹边唱道:
香帏风动花入楼, 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 依依残月下帘钩。
顾撷冈听后称赞道:“小芙蓉歌喉委婉清纯,韵味独特,这首王昌龄的《青楼怨》给你吟唱得缠绵悱恻,余音缭绕,真是动人心弦,沁人心扉。”
随后小百合边歌边舞,吟唱了一首诗歌:
白玉堂前一树梅, 今朝忽见数枝开。
儿家门户重重闭, 春色因何得入来。
文昌君赞美道:“这是唐朝开元年间的进士薛维翰写的一首《春女怨》,说的是少女怀春、思春的幽怨情思。我也来和他一首:
含苞欲放一枝梅, 情有独钟为君开。
今夜叩开闺房门, 春风得意情郎来。
难得小芙蓉和小百合姐妹俩守身如玉,日日夜夜独守闺房,只盼情郎来相会,怀春思春之心难抑,其实何必羞涩难言,有了爱意尽管大声唱出来。”于是情不自禁地搂抱着小百合,轻歌曼舞起来:
阿妹似花蕾, 阿哥采花来。
春风旧相识, 相拥入罗帏。
顾撷冈赞不绝口:“好一个‘阿妹似花蕾,阿哥采花来。’老兄的这二首即兴之作,写得既幽默风趣又直白露骨。今夜就看你同小百合如何‘相拥入罗帏’了。”
两对情侣一直欢宴到半醉,春意阑珊地搀扶着,双双进入各自的洞房。只听两洞房激情交欢时的调笑声、喘息声、**声,此起彼伏,交混回响。
哥俩一夜激情,浑身舒坦,酣睡到晌午方才起床。顾撷冈心里不大放心,提议道:“文昌兄,我们还是穿着隐身服,到宫里去看看那十九位阅卷大臣是如何批阅试卷,评定名次的。”文昌君爽快地答应了。俩人飞檐走壁,悄无声息地潜进宫里,来到阅卷的文华殿。只见十九位大臣的书案依序排列着,都在聚精会神地批阅试卷,在每个考生的试卷本末尾认真地写上评语。
命题的主考大臣刘健案头堆放了许多已经批阅过的试卷本,他失望地跟旁边的主考大臣谢迁说:“谢大臣,我批阅至今,没有找到一本试卷是领会我命题用意的。”谢迁说:“也许刘大臣的命题太过深奥了?不过我想,那位在会试中排名第一的董玘,才华出众,他的答卷也许能切合你命题的用意。”
休息过后,刘健继续批阅试卷。当他读到顾鼎臣的答卷后,不禁高兴得拍案叫绝:“天下读书人岂敢轻视,我的命题用意有人领会了。谢大臣,你看这位顾鼎臣的答卷写得多么与众不同,真是才华横溢,胆识过人,简直是天下无双。”谢迁拿过顾鼎臣的试卷认真地批阅起来,只见他边批阅边赞叹:“今科状元非他莫属,非他莫属了!”
顾鼎臣的试卷本在十九位阅卷大臣案头依次传阅,十九位阅卷大臣都赞不绝口,在卷末写下了最高等级的评语。刘健是最后一位写评语的,发现顾鼎臣正好留下十九行空白,不禁感叹道:“此人用心不凡,我们每个人写评语的地方都预留好了。”经过两位主考大臣和其他阅卷大臣的共同评议,一致同意取顾鼎臣为一甲一名状元,呈送皇上审阅。
弘冶皇帝看了顾鼎臣的答卷后,激动地对刘健和谢迁两位主考大臣说:“会试时我就看出顾鼎臣的才学、胆识在董玘之上。会试的考试官是内阁的太常寺大学士兼翰林院大学士张文贞和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大学士杨廷和,他们评审的第一名会元却是董玘。可是到了殿试时,董玘的策论答卷根本没有切中题意,文采、学识相去甚远。这两位主考官看重的是门第、权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