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报虽小,稿件来源却挺广,除了新闻系各年级的本报记者,更有外系大量的群众来稿:有冤的申冤,有苦情的道苦情,当然最多的是自我表扬,我们挑合适的用。因为说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每周一出刊,总有一小堆人挤着看,这时候我们会有一点满足感。四年坚持出刊,着实不易,因为这么多期,都是哥们姐们用大字一个一个写出来的。只可惜当时大量的本报记者们后来并没有从事新闻工作,可能是当年有点儿锻炼大方了。至于从事了新闻工作的,当然是成绩斐然啦。
黑板报有时候也挺热衷于所谓的灾难报道和揭丑报道,还是图片新闻:照片是自己拍的,自己配药水冲洗,在人大的地下防空洞用老式的放大机放大,把照片粘在黑板报上,配上消息和评论,可说是图文并茂。灾难报道有说某女生宿舍用电炉子煮方便面短路造成失火的,图片上是烧焦的烂棉絮,泡在水里的衣物和教科书……。黑板报一出来,报前立刻人头攒动,不知是想看女生宿舍还是想看灾后惨景。当时心里就想,下回再烧起来,一定拍得再多点儿,再细节一点,以飨广大对女生宿舍感兴趣的男性读者群。
而揭丑报道呢,最严重的莫过于批判一些在小电影院窗口前买票插队的夹塞儿分子。特写镜头前,头发蓬乱、张牙舞爪、手脚并用扒着窗台,样子象民工却戴一副眼镜的肇事者当然不是老江。老江为女生插队买票时我们从来不曝光,那时候我们也绝不是新闻工作者,而是铁杆儿的帮凶,为夹塞儿分子托一把,再送上去的肯定有我们中的一个。
日常报道中也会有一些动态消息,什么成方圆边唱边弹(谈),谈出几个别字;什么文坛黑马刘晓波在座谈会上遭到学生群起抨击;什么校园诗人汪国真带着一低头的温柔和真善忍来了(有关汪诗人的记忆可能有误)等等……不管怎样,这些都锻炼了我们对新闻的敏感、对新闻题材操作的把握,也使我们对未来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信心满满。当然,这可能也消磨了我们中间某些人对新闻工作的热情,提前激发了这些人对新闻工作的再认识,并由此而忐忑不安。
如今,当年参与过新闻周报的人已星散各地,各有前程,这块黑板报给大家带来的回忆肯定不仅仅只是青涩。看了研究生小师弟的那篇美文,心里既感激又欣慰,小师弟师妹们还在一笔笔写着大字,还在锤炼着他们对新闻的理想,而那块黑板报,还在学校冬日暖暖的阳光中站立着,朴素而执着,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
有人建议赞助新闻周报,设个基金什么的,我认为其实大可不必,小时候拿黑板报练练手,当个苦孩子,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后,立马就富贵了,老有人好吃好喝好招待着,黑板报就当做是忆苦思甜的好材料吧。
另,我觉得小师弟新闻周刊的“刊”字错得有道理,没准儿大家就是把黑板报当新闻周刊来办的,想办出自己的新闻周刊。
最后,在此谨向所有参与和关注过新闻周报的新闻系师兄弟姐妹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元宵节快乐!
在这篇随笔中,夏天隐约透露了自己后来没有从事新闻工作的原因。但在刚入学时,夏天几乎相信自己就是为新闻事业而生的人。
日期:2016-11-01 00:19:07
第九章 初窥新闻的堂奥
随着刚开学时的新鲜感渐渐过去,班里大部分同学又都开启了学霸模式,争强好胜是这帮学霸的优点,也是他们的劣根性。夏天很快就充分感受到了周围同学空前高涨的学习热情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学新闻的人,知识面一定要广泛,必须是一个杂家,必须是个超级杂货铺。同屋四年级的老郑谆谆告诫夏天,并给夏天提供了一张长长的参考书单。据他说这是集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同学智慧凝成一份读书宝典。这份宝典上的书涵盖了文、史、哲、经、法律、社会、军事、宗教、天文地理等各个范畴的主要经典著作,读完这份宝典上的书,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便可大功告成,今后纵横江湖不在话下。
此时老郑书包里每天背的书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每晚睡觉前的卧谈会,老郑都会大谈把马克思和康德放在一起比较学习的心得,并把康德的批判再批判一番,有时候批判得来劲了,连马克思的一些观点也敢批判,把夏天他们几个一年级新生听得心惊肉跳,云里雾里,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但夏天知道,自己根基尚浅,学好新闻,要先从写作基础开始抓起,其他高深的学问,后面慢慢再跟上。夏天计划,除了第一学期学校安排的各项必修课,还要利用一切时间通读书单上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边读边写文学笔记。
作为文科生,夏天文学名著自然已经看过不少,但系统阅读开始后,夏天发现自己还有许多知识缺漏。毕竟,高中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花大把时间看文学书也是一种奢侈。而作为大学文科专业的学生,堂而皇之地享受这种奢侈却能美其名曰刻苦专研,夏天心里不禁暗暗偷笑。当然,让夏天偷笑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可以一场不拉地看各种电影,因为看电影也是文学赏析课的一部分。这段时间,是夏天刻苦而快乐学习的美好时光。
夏天在各种时代、地域和故事场景中自由切换、穿越,肆无忌惮地享受着文字的芳香、情节的刺激、故事的鲜活并和各种灵魂进行从容、深入的对话,夏天开始学着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发掘人物的内心,再比照到现实中,并根据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尝试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这是对文学和文字感觉进行淬炼的一个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夏天觉得对驾驭文字更有信心了。
新闻系的专业课程安排也非常给力。为了让一年级学生迅速找到新闻专业的感觉,系里结合《新闻事业概论》课很快就安排大家参观了首都几家主要的新闻媒体,让大家了解各类新闻产品出炉的全过程。
日期:2016-11-03 10:09:00
《北京晚报》是大家参观的第一站。《北京晚报》当时号称全国第一大晚报,文丨革丨中一度停刊,八十年代初才刚刚复刊。
夏天了解《北京晚报》是从邓拓的《燕山夜话》开始的,《燕山夜话》里的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夏天在中学时就很喜欢读,写作风格也深受其影响。夏天对作者的敏锐敢言、博学多才深感钦佩,也为作者因言获罪,在文丨革丨中被迫害致死唏嘘不已,内心希望自己也成为邓拓那样有才华、敢于仗义执言的杂文大家,当然前提是不要再重演邓拓被迫害的悲剧。
夏天和同学们怀着景仰的心情沿长安街穿行至建国门内的晚报小院楼前,晚报楼房的破旧让大家吃惊不已。地处城市中心,这栋红砖楼的外观却沧桑斑驳,颇有点影响市容的感觉。进到楼内,裂缝的墙壁、吱吱作响的楼梯、昏暗的灯光以及老旧的办公家具让人仿佛回到了五十年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