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一些灵异事》
第28节

作者: 上心求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故事出自清代的(子不语)是袁枚写的,当时号称南袁北纪。
  常州有个叫马士麟的秀才,说起过小时侯跟父亲在北楼读书。窗开的地方和卖菊花的王老头的露台很接近。一天早上起的早,就倚在窗口张望,这时天刚刚有点亮,就看见王老头登上露台浇菊花,浇好后,将要下露台。有个挑粪的人挑了二桶粪上了露台,想要帮忙一起浇菊花。老头有点不高兴了,不允许浇;而挑粪的人一定要上来浇,于是两人在露台坡上相争。天有点小雨露台坡上很滑,同时坡又陡又高,老头这时用手推挑粪的人,老头在上,挑粪的人有点吃不消了,哪知一失足挑粪的人掉下台去。老头急忙想去扶他起来,但是挑粪的人被双桶压在胸口,两腿已经直了。老头非常害怕,神色慌张,环顾四周,没人看到,就曳着挑粪人的脚,打开后门,把尸体放在河边上,又把两个粪桶放在尸体旁,然后回去关上门。马秀才那时还非常小,心想这是关人命的事情,不能乱说,就把窗关上了。天越来越亮,就听见外面说河边有死人,再后面就有人报官。中午,武进的知县就鸣锣到了案发现场。仵作验尸后回禀知县道:“尸体无外伤,应该是失足跌的死。”县令问了一些附近的人,附近的都说不知道。于是命人把尸体装了棺材,贴了告示寻找死者的亲属。

  这事隔了九年,马秀才已二十一岁,已经成为一个生员。这时父亲已死,家里也很穷了,就在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弄了个小学堂教书。这时督学使者刘吴龙要来这里监督岁考,马秀才早早起来温习四书五经,打开窗后,看见远巷有个人挑了两个桶慢慢走来。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个死去的挑粪人。大惊,以为要找王老头来报仇了。但是那人走过那老头的们没有进去,又走了几十步,进了一户李姓人家的门。李家非常富有,而且都是近邻。马秀才非常疑惑,赶忙出来想看看究竟,跑到李家门口。只见李家的奴仆急匆匆跑出来说道:“我们家夫人就要生小孩了,我要去找接生婆过来。”马秀才问道:“有没看到挑桶的人进来?”“没有。”话音刚落,门内有个婢女出来说道:“不要找接生婆了,夫人已生下一个小官人了。”马秀才这时才明白那挑粪人估计是来投胎的,不是来报仇的。但心想奇怪李家很富,挑粪人怎么修的这么好能投生到这家好人家?从此以后,就暗地留心观察李家这个小孩有什么举止动作。

  一晃七年,李家小孩慢慢长大,就是不喜欢读书,喜欢养鸟;而王老头也和以前一样健康,已经八十岁左右,越来越爱养菊花了。一天,马秀才又早起靠在窗口看风景,老天上露台浇菊花,李家小孩也在自家楼上放鸽子。忽然十余只鸽子飞到王老头露台的栏杆上。小孩怕鸽子飞远了,就想喊鸽子过来,但喊不动。小孩没办法,就找了几块石子仍鸽子。谁知道一块居然不小心打中了王老头。老头惊吓了一下,居然失足掉下了露台,挣扎几下,两条腿伸直了。小孩大惊,闭口不言,默默的掩窗进去了。太阳起来了,老头的儿子来找老头,知道是失足跌死的,就哭着收殓而已。

  这个事情我是听刘绳庵相公说的。相公说:“一个挑粪的人,一老头,报复之巧如此,公平如此,而在局中者彼此不知,幸亏马姓人冷观历历。然则天下事吉凶祸福,各有来因,当无丝毫舛错,而惜乎从旁冷观者之无人也!”
  日期:2016-06-17 19:46:00
  以下这个故事出自纪晓岚写的《阅微草堂笔记》。
  157. 忠厚长者

  沧洲憩水井,有个老尼姑叫慧师父。我小时侯,曾经见她出入我的外祖父张公家,戒律谨严,糖也不吃。说:“糖也是猪的脂肪所点成的。”不穿皮衣,说:“穿皮与食肉相同也。”不穿绸绢,说:“一尺之帛,千蚕之命也。”供佛的面筋,必然自己做,说:“市场上卖的都是用脚踏的。”焚香必敲石取火,说:“灶火不干净。”清斋一食,都是自己种的。外祖父家有一个仆妇,施舍一布给老尼,尼看了一下,说:“布施须用自己的财,方为功德。宅中因为失了此布,已经鞭打了小婢女数人,佛岂受如此物耶?妇就以实情相告,说:“一开始以为布有数十疋,未必一一细检,因此偷偷的拿了其中一疋,不料连累别人挨打,挨打的人也诅咒偷布的人,心里实在不安,故布施求忏罪。”尼把布掷还给妇人说:“然而你何不把步偷偷送回原处,人家也得清白,你也自安了?”后来那妇人死了数年,老尼的弟子才把这件事说出来,所以才有人知道了。乾隆甲戌乙亥间,老尼已经七八十岁了,忽然到了我家,说将去潭柘寺礼佛,为小尼姑受戒。我偶然提起此事,老尼摇首说:“实无此事,小妖尼饶舌耳。”众人都叹其忠厚。临走时,要我题佛殿一匾额,我就叫赵春涧帮我代写,然后题了我的名字,老尼合掌说:“谁写的就题谁的名字,佛前勿作诳语,把名字改为赵春涧后,老尼才拿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