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24 12:31:00
【序】
我们在上部中介绍了公元前262年~260年的长平大战,此战秦国主将白起一举歼灭了赵国45万生力军,使得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形成了秦半天下的局面。长平大战,大大的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可是,秦国在昭王之后,又经过了三代君王的努力,经过了整整三十八年,秦国才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重任。六国奄奄一息,为什么秦国耗费了如此长的时间呢?很多学者认为,正是由于秦昭襄王发动了邯郸大战,使得秦国大败,损失了十几万兵马,才给了山东六国最后的喘息之机。
邯郸大战,是春秋战国五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攻城战,秦国和以赵国为代表的山东诸侯国展开了残酷的血战,双方先后总共投入了70余万兵力。最终,秦军在关外诸侯数十万合纵联军的猛攻下,大败回秦。从此,七大战国共同进入最后一段休整期,天下二十多年无灭国大战。
那么,邯郸大战为什么会发生?它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呢?秦国的“战神”白起为什么没有参加这次战役?信陵君又是如何率领联军救赵?在这本书中,我们来一一为您讲述。
日期:2016-11-25 11:11:26
第一章【秦国该不该退军之谜(上)】
在公元前259年十月,秦国的上将军白起继续率军攻赵,连战连捷,攻克了赵国太原城、武安、皮牢等地,在战略上完成了对赵国南北两线的合围,使得赵国的都城邯郸陷入了秦军的钳线攻势之中。在此之时,赵国派遣苏代使秦,说动范雎劝秦昭襄王退军,最后秦王向白起下达了退军令,赵国的亡国危机暂时得到了解除。
那么,关于这次秦国的退军,是否正确呢?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在这一集中,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关于这点,持反方的观点比较多,他们认为秦国根本就不应该撤军,主要的理由有:
(1)秦国的撤军,给了赵国喘息之机。此时的秦军已经打到赵国的家门口,灭赵只在一瞬间,将士们刚刚取得了长平大胜,赵国的45万精锐损失殆尽,多么好的机会呀!秦军正是应该一鼓作气,一战灭赵。这就像是一个马拉松长跑比赛,只剩下最后500米就能获得冠军,你就是再累,也能坚持跑到终点。
(2)赵国举国惊惧,秦国的长平大战,一举歼灭了赵国三代君王60余年积蓄的四十余万精兵,秦国的长平杀降二十余万,使得赵国举国悲痛,无数的父母失去了爱子;无数的妻子失去了丈夫;无数的孩子失去了父亲。
(3)赵国新军未建成,赵国刚刚征发新军,人数都没有多少,武器装备都没有打造好,新兵们都没有经过训练,如此怎么能有战力?
(4)秦国主将白起领军,白起何人,我就不用再介绍了,一生几十年在军中,百战百胜。白起认为,此时正是秦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的最好时机。
(5)山东五国只是派出使者抚慰赵国,只是“空言”而已,根本就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而且没有一国有出兵的打算,哪里有合纵?等到五国君臣商量好怎样救援赵国,秦军早已攻占了赵国邯郸。
(6)范雎的劝说秦王有私心,惧怕白起的功劳过大,害怕“白起压范雎”,换句话说,范雎的退军意见没有做到“一心为国谋事”。所以,秦军就更不应该退军了。
(7)从后来的秦王后悔,后悔没有听从白起的建议,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战机,以至于执意发动邯郸大战。
那么,正方的观点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秦国自身的状况;一个是六国的情况。
(1)秦国的在长平大战中府库消耗甚大,辎重粮草、财力、民力损耗之巨,不可计数,多年来的积蓄为之一空,现在连续发动灭赵之战,补给线再次加长,给秦国的军民带来很大的压力;秦军损耗近半,长平大战虽歼灭45万赵军,可是秦军自身也损失了25万左右,其余的伤者不计其数,也需要时间的养伤。
(2)灭国大战,恐六国合纵。先前秦国发动的是长平大战,两雄对决,五国会坐山观虎斗。可是这次不同,这是秦国发动的灭国之战,唇亡齿寒呀,五国会立即一致对外,到时六国合纵抗秦,局面难料。
这两种观点,可以说是各有各的道理。那么,秦国到底该不该退军呢?请看下集。
日期:2016-11-27 10:36:56
第二章【秦国该不该退军之谜(下)】
在上一集中,我们探讨了秦国该不该退军之谜,而且持反方的观点的人数还是比较多,在这一集中,我就来谈谈我的观点。
我觉得,在长平大战后,无论秦军是否退军,都是可以的,都是正确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争议秦国该不该退军就没有必要了)。我认为秦国的退军是保守的“长久之计”,秦军进攻是“一时之策”,秦国犯下的最大错误不在于——是否退军,而在于在退军之后,又再次攻赵。就是说秦王在错误的时机,发动错误的战争,使得秦军损失十几万,使得数十年来秦国首次跌入谷底。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理由。
一、退军是保守的长久之计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之前,我们已经知道秦国夺取上党城,百姓不降秦,反而投赵。秦法虽然公平公正,可是人们都不愿意轻易背弃“生你养你”的故乡之地,三晋一家,所以上党百姓才投赵。所以,如果秦军猛攻赵国邯郸,我认为凭借着白起的谋略,三十万士气高昂的秦军奋力一战,邯郸必破,赵国必亡。可是最关键的问题是:秦国能守得住赵地吗?秦国能化得了赵国吗?秦国在长平杀降,尽失人心,承受了如此痛苦的赵国百姓如何会归降?如果赵国的百姓不归降,赵国各地叛乱不止,那么秦军将不得不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处境。
在长平大战时,秦国的府库、钱粮、物资早已耗得一干二净;又有接下来白起进攻的邯郸大战,秦国的国内空虚。秦军攻下邯郸后,赵国的百姓却是不断反抗,这也逼着本已是历经两次大战,疲惫不堪的秦军不得不再次出动,继续作战,甚至是要分散驻守赵国各地城池。在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说过:“国民党军占据一座城池,就像背上一个包袱;占据的越多,机动的兵力越少。”那么秦军不停的背着“包袱”,力量越分越弱,如果此时,五国联军和赵地百姓联合,趁机攻击驻赵的秦军,那么秦军必然是大败,最终秦国必将人地皆失。
“要想打败敌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退守,恰恰能够做到这点。长平大胜,秦国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赵国有生力量已经被消灭,赵国必将衰弱。现在,秦国自身的消耗很大,所以先退守,休养生息,积蓄好国力、民力、军力,如此,等到秦军再次东出,更加势不可挡。
二、进攻是一时之策
那么,秦国乘胜进攻呢?《资治通鉴》中记载着孔子的孙子——孔斌与魏王谈论长平战后的一段话,我这边摘其一句:
“今又属其良将(白起),何敝之承!”意思是说:现在秦国又重用良将白起,我们哪里有空隙可趁?
所以在军事上,秦国必能攻破邯郸,白起必能灭了赵国,秦军就能取得巨大的战果。但是秦国最大的问题是在于:灭赵之后如何治理?如何抚慰赵国百姓?如何守住赵国之地?如何阻止五国联军合纵,抢占秦国的胜利果实?
所以,我说秦国的进攻是一时之策。至于为什么会有很多后人反对秦国退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秦昭襄王执意进攻邯郸,使得秦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才使很多人认为那时就应该进军。那么,秦昭襄王为什么要发动对赵战争呢?请看下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