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国家早就要求酒企要在产品上注明,酒是固态发酵还是液态发酵。液态发酵,就是酒精勾兑。但现在没有一家企业在认真执行,就算执行也是拿这个做噱头,欺我酒徒对鉴别真假无能为力。
如果有一天,法制的进步,使白酒的产品必须标明是否固态发酵,那么这就简单了,首先是液态发酵不能喝,只喝固态发酵的,界定了这个标准后,接下来就是选择谁的便宜,谁的好喝。
希望这一天终会到来。
现在酒企都在研究经销商,都在想方设法的赚钱,不管这个钱是怎么赚来的,反正有奶便是娘。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目的都是一样的。国企起码还是有所顾忌,在过渡透支自己的金字招牌时,也有维护之心。而私企就不同,只想火一把,赚快钱。
比如大品牌的开发酒,这些开发商拿到产品以后就靠招商销售,相信不少看到帖子的筒子被这也业务代表忽悠过。这些酒商的招商目标很明确,两个条件:一完全没有白酒从业经验的。二在当地有社会关系或官方背景的。
没做过酒的好忽悠,因为他不懂,在某某大品牌的大旗感召下,很容易就被说动了,而又有官方背景的就最好了,有人脉又有资本。这个人可以不是书记市长,但随便哪个实权单位的一把手,这个生意就好做了。而一般做的基本都是这些一把手的亲戚,不管他是洗钱也好,正经创业也好,反正他们是这些开发商的首选目标。他们有钱,有权。能把垃圾卖到黄金的价钱。
国企也好不哪去,按说一个产品的代理商,必须在当地有一定的商业基础,比如有一批销售队伍,流通也好,餐饮也好,有自己的商业关系以及售后等等。但现在他们招商其实不看这些,重点看的是你是否有钱,你一次能拿多少钱出来。就是在赚代理商的钱,好在这个赚完了,还有下一个,中国人是骗不完的。
一般大品牌都有自己的主要市场,中国那么大,其实前几名的大牌子,各自的市场都有重点,某个城市的老百姓就认某个牌子的酒,那么这个市场就得重点保护,说具体点就是严防串货。
因此,博弈来了。
按说北京的酒企在上海的代理商,应该是上海人,但现实可能是上海的代理商不仅是北京的人,还可能是酒厂某个官员的亲戚。他之所以去上海代理北京的酒,目的不过是再发回北京卖。因为北京是这家酒厂的重点市场,老百姓都认,只要稍稍便宜些,就很快完成销售任务,拿到返利。这就是串货。
酒厂也知道这点,所以都有严格的罚则,其实就是告诉代理商,别被逮住,逮住我就要没收你的品牌押金。
这个事情反过来讲,其实就是越是喜欢我的酒的老百姓,越是不能让你买到便宜的。
这很奇怪。你开个饭馆,有熟客天天来,你也得大打折吧。卖酒的就不这样,你越喜欢我就越是保护市场,这就是“利益最大化”。
其实这始作俑者就是酒厂,你乖乖的做好你的重点市场不就好了吗,为啥还要在不可能卖火的市场发展代理商呢?你就是贪心,就是想多赚点。而这些你清楚了解的目的本不纯的代理商就是要赚你的差价,你其实就是想再反过来罚人家钱,总之就是钱钱钱。
酒企不会因为你支持他的产品而优惠你,反而因为你喜欢,所以更加贪婪。
现在酒厂,尤其是国企的那几个大品牌,都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各省省会设有“团购队伍”,这个最可笑呀。
所谓团购,就是以一次购买数量的巨大而取得优惠的价格,团购的目的是买个便宜。所以美团网才火呀。你白酒企业要想搞团购,你直接在网上搞呗,为啥要在各地搞团购队伍呢。因为他们所谓的团购,不是要卖的多,而是要卖的贵。
其实,他们的团购队伍,是名符其实的“直销”队伍。
一大群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到各个单位跑,就是奔着一把手,奔着企业主,承欢献媚。而这些买酒的,貌似团购的酒水,其实不仅没买到便宜的,反而买的是最贵的。当然,他们可能也知道这是贵的,但他们依然乐滋滋的喜不自胜,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花了冤枉钱,而他们其实在乎的并不一定是钱。
权贵们的心态,咱们小老百姓理解不了,也无从体会。
日期:2016-07-24 10:14:30
酒精勾兑,这个我说的不一定专业,试着说说。酒精就是“乙醇”,乙醇从粮食或薯类或蜜糖里提炼。我说的固态发酵指的就是粮食压在窖池里自然发酵的,发酵后蒸馏出原酒,然后调和一下,我们叫“破度”,就是把度数降下来。
现在多数酒厂用的酒精是薯类提取,把薯类拌上酵母菌放在发酵罐(注意是罐不是池,一个是密封的,一个是敞口的)里快速发酵。尤其是某省出酒精最多,但原料基本就是越南的红薯,或叫山芋。成本那就和粮食固态发酵的天差地别了。只有极少数是用蜜糖的,更次。
酒精勾兑就是把乙醇加水,加香料等等添加剂,然后稍微加一点固态发酵的粮食酒。
说了酒厂就来气,这几天发帖子慢慢有点心得就是,说完现在的酒厂,就得说说爱酒的百姓,不然平复不了俺的满腔怒火。就好像翻墙多了,睡不着觉,看段新闻联播心情就好了。
有些喝酒的老故事很久远了,时代在发展,在改变。现在回想起来,大概就是九二年以后,随着程控电话以及有线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先进,越来离传统越远。甚至更早时候,从搬着板凳到邻居家蹭黑白电视看仅有的一个中央一套开始,我们就已经与传统背离。
记得八十年代初,一次家族里一位女性出嫁,按老规矩要这边晚辈里边选代表去男方家送嫁妆。我这一辈同族堂兄弟有三十多,我排行最大,就带两个堂弟去了。
到了那里就进了堂屋坐上了主桌,人家六个人陪着就喝开了,从中午十二点喝到下午三点多,不管我们怎么推辞不能喝了,人家就是不上饭。中间我坐不住出去上厕所,看到满院子二三十桌酒席都没上饭,全等着呢。回头我就问主家,怎么不上饭呢?人家笑咪咪的说“得让你们喝好呀,你们喝好了辞个盅就开饭”。
我想起来,来时就听大人交待“辞盅”的规矩,但给忘的死死的。年龄小呀,第一次经历这场面,当时把我臊的无地自容。
所谓“辞盅”,就是一项很传统的规矩,意思是家里来客人喝酒,酒席上说不能喝不算数,那是客人在谦虚,非得客人向主厨的敬杯酒,说一句酒够了,赏饭吧,这才是真的喝好了。
我当时直奔这家的大厨去了,人家厨头等着呢,见我来了作个揖说“多喝点啊”,我也作个揖,说“酒够了,赏饭吧”,恭敬的端杯酒递过去,厨头一饮而尽,回头喊了一声“上汤”,这才开蒸笼,上下饭的菜。
从那次怀羞以后,我就特留意这些喝酒的细枝末节,渐渐的也对酒产生喜爱。
想想那时候摆宴席,上的都是散酒。每个桌子上放一个装满酒的老式酒壶,快喝完时会有专门添酒的换壶慢的。虽然现在看来散酒不值钱,那可都是好酒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