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发现一百元一瓶的原酒你能消费起,那他马上就要卖二百,当你二百也不计较,那他立即就得是三百。直到你买不起,成为一小部分人的饮料。
举个例子吧,有家大酒厂几年前调整产品,主推一个新酒,就比如叫三年把,买120块左右,确实是好酒,纯原酒。不久卖的就很火,毕竟好东西市场还是能验证的。卖火以后,有了消费氛围,有了口碑影响,他们就又推了个五年,卖260,这个五年是不是更好呢?不是,这个五年就是原来的三年 他们不过是把三年装到五年的瓶子里而已,而三年呢,被酒精勾兑的所替代。
再过一段时期,又推个十年,卖到380,手法还是一样,这次增加个被酒精勾兑替代的是五年。以此类推,直到让他们赚到满意的价差。这个过程他们叫“价格发现”。
那么卖的越来越贵,销量会不会减少呢?要知道酒厂考量的不是销量多少,而是赚钱多少,卖十瓶赚十块和卖一瓶赚十块,你说他们选哪个呢?
而所说的价格发现,并不是不断更新以后,120的就不卖了,或者说销量少了,其实因为利润越来越高,广告投入以及销售力量的投入越来越多,因此消费氛围更加浓郁,再加上上市之初的口碑,可能120的反而销量更为巨大。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只是一个方面。我觉得还有一个的原因是,别人的都不是原酒,我干嘛非得是呢。我也要成本更低化。没占着便宜就觉得自己吃了亏,也是酒企的普遍心理。
所以如果法制健全了,你必须标明产品的生产工艺,固态还是液态你得写清楚,那么咱们的选择就很明了,酒企的产品的起点都一样了,他们之间的权衡也不会向现在这样无下限。
过去二十多年的酒业发展,套用经济学的话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这个过程太长了,而且越演越烈。其实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皆是如此,鸡鱼肉蛋奶,烟酒米面油,步步惊心。
有专家说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阶段,在我看来,不如说是管理部门的不作为,放任,以及管办之间利益的博弈。
咬牙切齿要做好酒,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酒厂,在这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浪潮中也偶尔涌现,但迅速的就会被浪涛打入深渊。大势如此,顺者昌,逆者亡,盖莫能免。
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板,百分百的都是从别的行业转行到白酒行业的,这些老板们是非常脸谱化的,我简单勾勒一下: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可投资资金在3000万以下,在原行业发展遇到瓶颈想寻找新的机会,同时爱酒。
都知道酒若卖开了很赚钱,同时就算卖不开也不会赔太多,因为投入基本都是固定资产。
这些外行老板转行过来,首先要买个厂,因为有钱,租别人的是不愿干的,自己建厂也不是不可以,但建厂后再去批生产许可证周期太长,等不及,所以都是选择购买一些有证的小厂。其实酒厂不值钱,酒厂一般都远离市区,在郊外或乡镇,二三十亩地,三四千平方厂房,土地一般是半批半租不值钱,房屋以及设备也不值钱,值钱的就是那个生产许可证,尤其现在要求较以前规范一些,像污水处理呀什么的要验收才行,所以更难批了。而且现在要求许可证只减不增,有计划的每隔几年验收就要取消几家,这个证也就越来越值钱了。
大致买个这样的酒厂五百万左右是绝对可以的。老板们不在乎这个五百万还是一千万,因为这个资产在这里,就算想转手也亏不哪去,所以再买厂时都很豪迈。
买厂以后要定位产品,就在这个环节选择摆在他们的面前。
他们这时候已经对酒行业很了解了,如果想赚钱就是勾兑,找个好师傅把味道调好,然后借鉴一套适合自己的营销方式,以营销带动销售,这是正途。
可这样做的缺点是投资大,风险大。卖起广告来,可比买厂时的资金需求量都多大。这个时候就开始犯嘀咕了,积极?还是保守?
日期:2016-07-24 10:18:17
选择积极的有一半能成功,举例有个“青花x”在北京卖的很火就是如此。而选择保守的,结果都是全军覆没,无一幸免,例子一举一大堆。
选择保守就是选择不对市场进行过度投入。那么他们这时候的思路就基本统一到一个模式上来,不管前面各个老板是何种原因,也不管这些老板天南海北甚至生活的时代差上多少年,到了做出保守的决定时,他们就好像同一个人似的,说辞高度接近。写到这我想起小时候看的一首诗,好像是席慕容的,有一句用在这儿最合适不过,“生命就是周而复始,历史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这个保守的经营思维是:一不做广告只做好酒。这样就算卖不掉我还有酒,钱没随着宣传打水漂。二好酒便宜卖。和做宣传的勾兑酒比质量,把营销的费用让利给消费者。三渐进式发展。赚了钱再做广告,循环投入逐渐做大,做成百年老店。
就这个思路,二十年里我见过五个。想法到这里就高度接近,结局更是完全一致。等待他们的,将是无穷无尽的烦恼,没有片刻的喘息,从踏上追寻理想的第一步开始。
他们此时还不知道啥叫“心碎”,因为他们还没有经历未来。
前面说到的外行做酒,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情怀,衣食无忧,有些闲钱,就计划着理想化的工作和生活,想着潇洒。
细琢磨“不为赚钱”这句,其实还有深一点的含义是“也不能赔钱”,起码得以酒养酒,而最理想的是还能赚一点。
而酒企是个经济体,它的功能是融资投资,资本是逐利的,不盈利就贬值。所以一旦你投入,现实立即照亮理想,逼着你不得不去赚钱。
前面说保守型的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是时势所逼。在导向一致的单边市场,无论谁逆势而动都会粉身碎骨。
生意就是生意,对于商人来说,生意只是工作,赚钱多少是衡量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从兴趣出发,这个提法这两年很多人在提,我的观点是从兴趣出发而最终有所成就的,凤毛麟角,偶尔有一个出现,被传媒放大,好像就是真理了,其实那只是特例。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职业的选择多数是被动的,被动的被推到某一个渺小的位置上,从此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为一份留之无味弃之不舍的工作而日趋平凡。偶尔夜半梦回,想来青春远去,暗自一声叹息。理想依然存在,不过闲置太久,落满了灰。
做高科技行业的,创造利绝对你能走多远,而传统行业,创造力却可能是最大的障碍。
有些生意人,剑走偏峰,目光独到,酒企中也有这些高人,但成功的不多。理念都挺好的,酒做的也正派,但后来逐渐都悄无声息了,为之惋惜。
举个例子,广州人在北京的觉得炒肝好吃,就想我去广州卖炒肝去,因为广州现在没有卖炒肝的。其实细想想,过去几百年,聪明人多了,怎么可能就只有你能想出这个绝妙主意?现在广州没有卖炒肝的,是因为前面所有来卖炒肝的都失败了,你来了也一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