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饭前喝酒,想到前面有哥们谈到54岁的老爷子像64岁,每晚饭前半斤酒。虽然现在不喝了,但耳朵眼睛有不健康的可疑现象。每晚半斤的量有点大,喝酒精勾兑的酒,本就不安全,何况长此以往的大量饮酒呢。
倒不必戒酒,可以喝,但喝点好的,量要小点。如从经济帐算,原酒买回来自己窖存,其实也不贵 ,一次喝个一两二两,不花很多钱,咱们老百姓都能消费起。
你能让他喝上好酒,但你未必能说服他喝酒定量。一般一次喝半斤的主,正是走在成为酒神的路上,而且到了关键一步。这个喝酒的时期,喝酒目的简单直接,就是“把头搞晕”。越是上头快的他越喜欢。
酒喝好了,延年益寿,鹤发童颜的老酒鬼最是让咱们仰慕。这样的老神仙,都是喝慢酒的,量还都不大,但喝的讲究,喝的美。
生活就是这样波澜不惊,咱一介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大悲大喜,有时候觉得人生太漫长,活的不精彩,偶尔也会壮志凌云一会,但抽完一根烟后,不靠谱的心情就很快的平息。安心的做个老百姓吧,这个咱做起来最顺手。安安稳稳,平平淡淡,有点小爱好,把日子过得安宁,把爱好搞得精致,一辈子过下来,夫复何求。
人要有点爱好,喝酒打牌唱歌跳舞下象棋皆可。用点心思,花点时间,把生活装扮的多姿多彩。有点爱好是好事,但不能沉迷,一旦沉迷即玩物丧志,没在爱好中娱乐,反而被爱好消遣。
记得06年前后,洛阳有位别某人,爱好象棋,棋下的当然也好,痴迷于此,以棋为业,但棋下的过好,名气太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和他下棋一准输,谁还和他玩呢,赌棋的更是避而远之,渐渐的就穷困了,以致杀母卖子天涯逃亡。
逃到浙江丽水,依旧以棋自娱。也不隐姓埋名,到处赌棋招摇过市,把当地的高手赢一遍,最后独孤求败了都。当地棋手不服气,人肉他,终于被探究出了来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痴迷的极端例子。
爱好是个玩,是个娱乐。下棋的不一定非下成国手,写字的也无需成为艺术家,消遣娱乐,身心愉悦即可。爱酒之人也是同理,酒是个爱好,是个玩意,是消遣的工具。爱酒的与爱下棋写字的还有不同,下棋的可以给自己定个目标在某个比赛拿个名次,写字的可以立志加入某某协会,但爱酒的很难有个标准来证明自己把爱好玩到了什么境界,没有谁决心要把酒量练到全国第一吧。
酒因此是很私密的爱好,只有自己能体会其中的快乐,哪怕你坐在我的对面,任你明察秋毫,你仍然观察不出来我当时是悲是喜。酒酣时候,有幻听,自己听自己说话,像是从别处传来一样,那个时刻很曼妙,仿佛灵魂卷缩到躯壳的最深处,像只猫。
爱酒不能痴迷酒。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这古话绝非空穴来风。就我观察而言,酒喝的高明的,是以酒为辅,利用酒来调节自己,把自己伺候的高兴,这是高人,是酒神。而那些以酒为主,用酒麻痹自己的,是低手,是酒鬼。如在群里调侃的那样,一桌子美女和你调情,结果你置若罔闻,只盯着酒瓶子就想再多喝点,这就是痴迷了,中了酒的毒了。这个毒其实也有先兆,一个爱喝酒的,先是喝酒以后不想吃饭,慢慢的发展到喝酒就不吃饭,再然后宁可不吃饭也得喝酒,这就很危险了,大凡到了这个层次,几年下来,多数大病一场甚至性命堪忧,足为爱酒者戒。
日期:2016-07-24 10:20:47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喜欢这首诗,尤其后来那一句“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有酒到酣处,烦恼殆尽,天人合一的感觉。李白诗和酒是极好的,后人爱酒的也都爱拿李白说事,用老李的名字,诗歌,典故来做酒的很多。李白酒名以诗传,我总在琢磨,老李是不是应该归类于痴迷的那一种呢?
老李一生若概括一下,我觉得应是:诗、酒、远方。一个人一辈子,游历天下,停停走走,喝酒写诗交朋友,着实洒脱。但允许在下在此庸俗一点,老李自己是很潇洒,但家庭生活搞的一团糟,身后两子一女学无所成,到了第三代,为他祭扫的两个孙女,已经是目不识丁的农妇了。诗书未能传家,也是一憾。
李白之死比较靠谱的有两个说法,一是在安徽当涂,酒后投江捉月,溺死。二是在安徽宣城,饮酒过度,醉死。不管哪个是事实,老李之死都是归结与酒。我更愿意相信第一个传闻,在江边喝酒,酒到酣处,望江中明月,喜不自胜,乐极投江。
某市搞了个李白诗歌节,很是让俺向往。除去诗歌节上那些个招商引资的项目不看的话,也算是一个很风雅的集会,诗和酒,历史与人文。
想必去的很多人都是为李白的诗,而我却敬的是李白的酒。
前面帖子说了很多,时间一久,记不太住具体都是啥了,现在发帖也断断续续,可能今后写下去不会很系统,歪了楼的话,请大家提醒,谢谢啊。
貌似说到现在,批评了酒厂,也批评了自己,但对中间环节聊的很少,今天咱就讲讲中间商,最重要的环节。
在很久以前,没有代理商这个概念,城市都有一个糖酒公司,各个零售商要到这家公司去进货,还不带选的,它卖啥你卖啥。后来市场经济了,有了批发市场,各地的批发商到各个酒厂去进货,城市里的零售商再到批发商那里进货。代理商这个概念,是从九十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引入并迅速成为酒类行业的主要运营形式。
二十年的发展,这个体系发展的已基本脱离了当初的原貌,滋生了很多畸形的现象。就像发帖歪了楼,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
靠卖酒发了大财的人很多很多,南方有个银x公司,就是卖酒卖出了名堂,现在正在谋划上市。但它并不是一家独大,各省各地都有地头蛇,在行业内是所有酒企都殷切想攀上交情的。郑州有家世x嘉公司,做汾x做的就很牛掰。
这些地头蛇在九十年代市场转型期,抓住机遇,发了大财。做大以后,基本超两个方向走,一是专拣有利润的做,因为手眼通天,只要它和酒企谈到最佳条件,它就能让这个酒火上一个时期。二是自己去酒厂开发产品,这样更能把利益最大化做到极致。
在他们的地盘,由于关系广泛,本身实力又大,只要老板敬业,可以说主流市场基本是水泼不进。所谓的主流市场是指那些产品溢价较高的地方,就是最赚钱的地方。
举个听说的例子,估计有这件事,但可能传播以后有演绎,道听途说,只是举例。有个浙江人,代理了个江苏的酒,找到一个山东的关系,去了山东卖酒,目标是这年八月十五山东一家国营企业的团购。这家山东的地方企业很无奈,因为这个浙江人来头太大,不做不行,做了却又会得罪原来的供货商,这个时候,山东当地做酒的地头蛇就找上门和这个浙江人谈,说你要卖的这个酒我也有,90块一箱进的货,你来无非是赚钱,但不能挡我们的财路,这样解决:一箱给你390,我买你一万箱,总价390万,但只限这一次,明年你不能再来。浙江人更聪明:既然你让我赚300万,这样吧,酒你也能买到,我就拿300万直接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