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畔文谭:你熟悉却又陌生的酒》
第29节

作者: cjnsy123
收藏本书TXT下载
  假设我找到的方法是错的,虽不尽人意,但也略有小趣。假设我找到的方法是对的,我想可能也离原貌相去甚远。因为仅有这个方法还不够,还要有最合适的搭配才行,例如:用什么酒,老酒?新酒?高粱酒?玉米酒?………………;又用什么花?池栽缸栽?是花蕾还是花瓣?鲜花干花?等等。要找出最佳的那个味道,非小庙所能为矣。
  窥一斑而知全豹吧。起码印证一点,那时酒徒所传人生极乐绝非虚言:莲花白、熏雁翅、醉听秋雨!
  窗外秋雨绵绵,酒徒莲花白喝着,熏雁翅吃着,不亦快哉。说明一下熏雁翅并不是大雁的翅膀,而是猪排骨。家畜而已,为什么起了个飞禽的名字,无从参详。估摸也是酒徒的创造,起个有意境的名字,才能配上喝酒的情致,要不然莲花白猪排骨醉听秋雨,那就有点煞风景了。
  宝竹坡无疑是资深酒徒。没有莲花白的时候,宝竹坡也得喝酒,照样熏雁翅听秋雨,想必泡杨梅泡桑葚等等酒徒常备诸技皆有之。未曾诸酒洞察,何谈精益求精。
  莲花白的产生,说明能喝到的酒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已经到了更加注重细节微妙变化的境界,所以有酒在杯仍不满足,挖空心思的改造酒,以期弄出妙品,这样的酒徒我辈岂能不敬。
  凭空想一下吧,在秋雨绵绵的午后,宝竹坡望雨凝思,看荷花飘摇暗香袭人,触景生情突发奇想,莲花白的念头涌上来,那一番得意快活,诸位酒友如今想来,也定能心领神会感同身受。
  有了莲花白,就像现在手里有个畅销酒,那就是银子呀,这交在如今的酒商手里,荣华富贵垂手可得,但宝竹坡至死仍是穷困潦倒,这也是质疑宝竹坡是发明者的依据之一。
  宝竹坡姓爱新觉罗,这是个什么姓咱不用解释了,那是不折不扣的宗室子弟。官当得也可以,与张之洞、陈宝琛等人被合称为“四谏”“五虎”。且不说仕途如何,八旗子弟有铁杆庄稼在手,哪一个会去做下九流的生意人,举家食粥酒常赊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这是旗人的通病。但这是病吗?倒也未必,今人只晓从利益看世界而已。
  再深入一下,光绪驾崩,宝竹坡的三个孩子居然闭门自经,赴死国难,若从今人看来,岂不更是荒诞不经。
  其实单从酒徒心态来看,宝竹坡没有因此得利也说得通。酒徒都有炫酒的通病,发现了好酒,一定会呼朋唤友共饮,但凡得人赞赏,就是对自己酒品之佳的肯定,那真是洋洋得意快乐非凡。酒徒这点小小虚荣,古今皆同,宝竹坡也不能免俗。并且他本不是造酒的,他只是开创了一种酒的改造方法,推己度人换位思考一下,作为酒徒,有此良法岂能不到处炫技。
  改酒的蔚然成风,造酒的必然效法,好比大家都买酒泡药,那么很快酒厂就会造泡好的药酒卖给你。例如同仁堂的茵陈酒,也未必是独创,野蒿子的嫩芽不是只有乐家才能采到。之所以惟独乐家的绿茵陈最好,皆是专业人士介入后,必会将改造的技术进一步提升,品质也理所当然的更进一步。所以清末民初仁和酒店的莲花白最正宗,也无非是此原由。
  宝先生成此妙法,酒徒惬意满足就是他的最大快乐,利禄何足挂齿。岂不闻,昔人有云: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

  至情至性之人,宝竹坡名符其实。
  他最后一个官职是福建乡试的主考,结果却娶了个歌女回来,当时叫纳妓为妾。这是个不小的罪名,他的可敬之处是,回京后立即上奏自劾,也就是自己举报了自己,由此被革了职,罢了官。
  今人有考证,宝竹坡纳妓为妾而后上奏自劾是蓄意为之,因为他对天朝很失望,感到国家没有前途,所以故意给自己找个罪名,为的是脱离腐败的政局。但宝竹坡罢官后家徒四壁,衣食无着,每遇师友门生,伸手告贷。这般窘境,想必仅是因为对国家前途无望而辞官,说不过去吧?况且,辞官的方式有很多种,无需要给自己按个罪名呀。官这个事,自古只有当不上的,哪有辞不掉的呢?。
  蓄意为之是一定的,宝竹坡当初肯定知道纳妓为妾会带来什么后果,一意孤行,到底是因为政治还是因为爱情,诸位酒友,你们愿意相信哪一个?
  “新酒倾一斗,旧诗焚一首,纸灰飞上天,诗心逐风走......。”
  宝竹坡诗篇犹在,莲花白已成绝响。
  日期:2016-07-24 11:09:40
  更新三之屠苏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王安石的《元日》诗,收录在小学三年级的课本中。小时候学这首诗时,老师告诉我们,诗里的屠苏是种酒。我很喜欢,感觉这个酒的名字特高古,黄钟大吕般的深沉雅致。现在北师大版的课文里,对诗中屠苏二字的解释仍然为:一种用屠苏草泡制的酒。也有别的版本的课本注释为:代指美酒。总之,屠苏二字的官方解释确凿无疑,屠苏是酒。
  “春风送暖入屠苏”,如果屠苏在这里真是指酒的话,和前面这个“入”字连起来,极其费解。难道春风把酒吹热了?有违常理,怎么琢磨都别扭。小时候问过老师,老师也没解释通,被追问的急了,老师丢下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很妙,我不理解就是意会的不够。随着年龄的增长,意会能力有所增加,但仍然未解其味,因此对言之凿凿的课文注释有点怀疑。如今旧事重提,屠苏在这首诗里真的是指酒吗?

  如果这里的屠苏是指酒,按照课文里所讲,是用屠苏草泡制的,那就得有屠苏草这个东西,先找草吧。
  百度了很久,也查证了相关资料,貌似目前植物界并没有叫屠苏的这种植物。可能古今名字有不同,找到过去叫什么,也许就能得知现在是什么,应该有迹可寻。往前查!
  结果胆战心惊!不仅没找到屠苏草,更可怕的是,屠苏酒里竟然根本没有屠苏。例如孙思邈《千金方》,陈延之《小品方》等等文献中所记录的屠苏酒配方,没有一个方子里有屠苏这个字眼。
  因此我壮着胆子认定,屠苏酒不仅不是屠苏草泡制的,而且这世上也根本没有屠苏草。
  哎?!不对呀。我只是想要证明诗中的屠苏指的不是酒,但却把屠苏草给证明没了,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问题.更是头大,头大头大。
  真担心万一我是正确的,那课文就摊上事了。
  首先,屠苏草既然不存在,那课文给学生的正确的答案就是错的,这不叫失察,这叫无中生有、信口开河。想必注释此文的先生,习惯性的把酒前面的名词当成酒的原料,望文生义了,顾名思义了,有点过了头。

  其次,虽然有时候屠苏二字也可代指酒,例如陆游:半盏屠苏尤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这里很明显是指酒,读者一目了然。但在《元日》这首诗里,屠苏却不是指屠苏酒,盖因前面有个“入”字。
  一番曲折之后,小庙以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元日》这首诗里所用的屠苏二字,是指当时老百姓居住的茅草房子,有“家”的含义,这一句的完整意思应该是:春风把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