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畔文谭:你熟悉却又陌生的酒》
第28节

作者: cjnsy123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这小小得意只是肤浅的愉悦。朝深里说,这是初衷的部分实现。因为常相遇就是希望酒商们觉醒,做出物美价廉的酒来。假如常相遇是一次启迪,那最好能激发更多的回响。
  不足之处是模仿无需面面俱到。可能因为我一直自称小庙,所以有几位的酒也都在名字前加个“小”字,叫小X酒,我估计这文字他们也会看到,在此奉劝一句,画蛇添足了,大可不必。希望你们不要把心思全花在三圣小庙身上,而是要多关注怎样做出超越常相遇的酒来。只要能拿出好酒,不管你说过我什么,小庙也一定为你喝彩。
  好酒难得。酒真就不容易,酒好则难上加难。常相遇也仅仅是个真字而已,离好字那还远的很。就目前环境看,咱们也只能权且求真。清蒸清吊是必须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以外,我们抬起脚尖勉强能够到的,无非是这秋天的第一池子酒,压池子酒。这个名词无需过多解释,无非是发酵时间长点而已,前面详细讲过,大家都知道。
  可要是深入思考一下,也能反映一些问题。既然发酵时间越长越好,那么酒厂为什么不让每批酒都发酵时间充允呢。春天的料到秋天好喝,那秋天的料春天再蒸岂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究其根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白酒原本就是隔季出酒,一个池子一年只出酒两次。而自从勾兑酒的魔盒打开,从此万劫不复。
  起初原酒所占勾兑酒的成本比例较高,为了压缩成本,“专家”发现原酒作为基酒的原料,经过勾兑而出的口味并不受发酵时间所限,所以酒厂为了压缩成本,就缩短发酵时间,现在二十多天的发酵期是普遍现象,这样一来,一个池子从每年两次增加到七到八次,池子使用率高了,那成本自然降低不少。当然还有发酵时间更短的,有种方法的标准时间是七天,那个嘛,呵呵,不在此议。
  缩短发酵期盛行一段时期以后,同行皆行其法,成本逐渐趋同。“专家”又想出了好办法,“混扎续蒸”工艺开始盛行,原本三斤粮食只出一斤酒,使用这个工艺以后,可以出一斤半,成本再次降低。

  但这还不够!所谓欲壑难填,当成本再次趋同时,“串香”横空出世,假设一个池子原本出600斤60度的酒,现在出800斤900斤也还是60度。
  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你想要酒降到酒精的价钱,那就一定会有“专家”做出酒精一样的酒来。酒精是酒吗?这个问题也有人博弈。我想最好的回答是:糖精是糖吗?
  往前追溯三十年,有迹可循的现实很残酷,成本越来越低,而酒价却越来越高,成本与价格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搭眼朝这个空间看去,适用于某段京剧的上半句:看~那~里,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
  谈到这里,诸位一目了然。愿意多花钱,包个池子的话,想发酵多久就多久,不受限制。但仅从酒业现实出发,想买到接近传统白酒的一个“真”字,也就只能是在这秋天才有可能。所以压池子酒并不是酒老板们良心发现,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矣,我们绝不心怀感激。顺势而为,拾遗捡漏吧,不亦快哉。“俺不免~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
  秋天说话就到了,距离出酒季已为时不远,记忆中每到农历八月初,前后几天功夫,周围酒厂就都开了工,压池子酒的味道本就浓郁,况且几乎同时开蒸,蒸完酒的酒糟再露天摊开晒上,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酒的味道,无孔不入。
  小时候可没觉得这味道好闻。放学路上遇到躲不过的酒糟子,就捂着鼻子趟过去,每每一仰头,或许就看见乌压压的大片鸟雀,遮天蔽日的伴着巨大声响飞进视野,缓缓地又从视野里飞出去。
  回想一下,好像进入九十代后,就再也没见过鸟群飞过了。它们都去哪了呢?!
  生存还是毁灭?依然是个问题。

  日期:2016-07-24 11:08:11
  更新二之醉听秋雨
  承蒙酒友错爱,寄来两瓶莲花白酒,甚是高兴。仰慕此酒久矣,夙愿得偿实乃快事。赶快整了几个小菜,但求一醉。
  先看了酒的说明,说此酒是为历代贡品,汉高祖刘邦钦定御酒。这顶帽子戴的虽大,却不合适,汉朝时候还没有蒸馏酒,怎可能被定为御酒?
  又说用了二十多种中药材制成。这与我所知道的莲花白也有不同,莲花白不是药酒,也没有保健作用,为什么要用中药材呢?
  另外莲花白虽有两种颜色,但不是黄色和透明无色,而应是粉红色和青绿色。粉红色的是用荷花制成;青绿色的是用荷叶制成。
  手中此酒与我已知的信息出入很大,是我书读错了吗?参详了一会,想出了办法能解决这个冲突,可能也是唯一的正解,那就是断句。手中的这个莲花白酒应该读作:“莲花、白酒”。而不是我以为的:“莲花白、酒”。
  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即没推翻莲花白的美好形象,也无需认定“莲花、白酒”与史不符。无事无非,皆大欢喜。只怪我和酒友会错了意,断错了句,且不管酒厂是无意还是有意。
  我倾慕的莲花白,出现在清末,靠谱的说法是爱新觉罗·宝廷的创造,宝廷有号称作竹坡,后人都称他为宝竹坡。这位兄台是牛人,堪为酒徒表率。
  引证的这个说法出自安徽人周寄梅,周先生1883年也就是光绪九年出生,宝竹坡1890年去世,算来时间隔得不太远。并且1913年也就是民国二年,二十九岁的周寄梅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正是莲花白盛行的时期,想来以清华校长之尊,应不会空穴来风,当必言出有据。

  莲花白是把白酒用吊药露的方法,把酒与荷花一起吊出来。吊这个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提取,怎么个提取前人没有明确说法,能找到的资料到吊这个字就结束了,今人自然也难以全晓。虽然做酒的没有说,可吊药的师傅还是有的,小庙曾留意中药提取的方法,传统中药的提取方法有很多种,较为接近的是蒸煮法、浸渍法、渗漉法、蒸馏法。
  蒸馏法明显不是,若要与荷花蒸馏的话,可以在蒸酒时就把荷花掺进去一起蒸,那就不是改造酒了。况且酒再次加热温度过高的话,也会改变品质,因此需要把酒加热到较高温度的蒸煮法应该也不是。而浸渍法类似于浸泡,假如仅是泡酒那么简单,莲花白自当是寻常可见,如今也不会消声灭迹。所以参详很久,小庙以为,这其中能符合莲花白的这个吊字的,极有可能是传统中药提取方法中的渗漉法。

  结合一下简单说,其实也不难,把荷花弄碎了,放在纱布筛子上,筛子下面是酒缸,把酒一遍又一遍的舀出来,浇筛子上的荷花,让酒循环往复,不断通过荷花过滤,渲染上荷花的清香。
  荷花的清香是哪种香呢?很多年前小庙曾小试一次,入口时若苦若涩,口感不尽人意,但喝完以后,似有似无的清爽感觉反冲到鼻腔口腔,久久不散。对,所谓的清香不是嗅觉,而是味觉。很难描述的奇妙感受,带来的是清爽的愉悦,就像痛痛快快刷了个牙似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