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
第24节

作者: 一只支
收藏本书TXT下载

  门肯说“任何时候当你听到一个人说他爱他的国家,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在期待为此获得报偿”。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上,从来不缺少真正伟大的爱国者,更不缺少利用爱国做大旗实现自己野心、满足自己利益的人。
  杨应龙,属于后者。
  托这一番慷慨激昂的福,杨应龙被允许免除死罪戴罪立功,不过由于四川奔赴朝鲜的第一批明军已经出发,杨应龙便排在第二梯队,一位官员和他一起回到播州,负责监督杨应龙。
  刚到播州,这位官员就被干掉了。

  “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塞缪尔约翰逊
  日期:2016-08-05 12:46:57
  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川巡抚和四川总兵兵分三路,出兵播州。
  杨应龙一面表示愿意投降,另一面在明军必经之路白石口布下重兵,等待与杨应龙谈判的明军自然放松了警惕,被杀了个大败。
  杨应龙的叛乱在庙堂之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派认为必须对于这种乱臣贼子予以坚决剿灭,打击杨应龙的嚣张气焰,是主战派。
  与之相对的就是主和派,认为对于杨应龙还是应该以招抚为主,不能轻易动用刀兵。
  其实看似主和派窝囊,主战派硬气,但主战派大多是一帮文人,天天读论语,张口子曰,对于军事七窍通了六窍,但个个自命不凡,觉得自己文武双全,这种现象在后来与后金的战争中表现更加突出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和派不打的原因有两个,一没兵,就连西南边陲四川贵州云南的很多军队都抽调到朝鲜了,后方还在一直招兵,哪里还有空余人马去和杨应龙作战;二没钱,朝鲜战争还在不断花钱,明朝不可能在东北和西南同时运行两场战争。
  所以不是主和派窝囊,不想打,而是不能打,没法打,但主和派不管这些,他们就觉得杨应龙不堪一击,没兵?有个五六千人就够了;没钱?为了朝廷打仗,发挥艰苦奋斗精神,不仅不应该要钱,反而还应该感到自豪。
  道德解决一切。

  直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才决定招抚杨应龙,杨应龙也表示愿意,把白石口的十几名将领送给明朝,表示偷袭明军是这些人背着自己做的,朝廷随意处置。
  杨应龙得知朝廷财政困难,还主动捐献黄金四万两,并把播州当地的一种名贵木头,可能是那种顶级家具的原料大批量贡献给朝廷,这种木头比金子还贵重,杨应龙当初用这十四颗木头换了个都指挥使的职位,外带赐予锦衣卫专属、二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穿的飞鱼服,可见这种木头之名贵。
  但今时不同以往,由于上次杨应龙已经玩过一次“只要脱险马上变脸”的把戏了,明朝为了以防杨应龙再故技重施,提出了一个条件:
  质子。

  把杨应龙次子杨可栋扣在重庆当人质。
  虎毒尚不食子,人作为灵长类生物自然不会比老虎狮子低等,在重庆扣个人质,是换取杨应龙忠心的最佳方法。
  只要杨应龙不造反,杨可栋就不会死,可难以理解的是,杨应龙没造反,杨可栋却死了,死的糊里糊涂不明不白。
  可能是躲猫猫,但杨应龙不听解释,收到儿子死讯后,二话不说,带兵把余庆(今遵义余庆县)、草塘等地抢了一遍。
  日期:2016-08-05 12:47:13
  这还没完,杨应龙四面出击,向西北的江津,南面的贵州洪头、东南的湖广地区的四十八屯,都发起了攻击,而且都得手了。
  杨应龙的胜利带来的后果只有一个——四川、贵州、湖广的三个最高行政长官,第一次在杨应龙问题上统一意见,联名上书朝廷,请求剿灭杨应龙。

  杨应龙的问题已然不是地方可以应对的,需要的是中央派出一名经略,调集全国军队,而这个时候辽东半岛刚刚爆发第二次战争,在西南地区同时发起一场规模不亚于抗倭援朝、动用军队上十万人的大规模战役,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所以朝廷只是同意了建议,而没有采取行动。
  万历二十七年,杨应龙大败贵州巡抚,据史料记载,明军“无一生还”,这场战争已经使得明朝再也无法继续容忍杨应龙,无论战略准备是否充分,都要战,的尊严是不能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践踏,所以明朝找到了辽东巡抚李化龙,这位在任期间把辽东治理的井井有条的文官担任对杨应龙作战的明军总指挥,担任经略。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对于军权的警惕,从宋代开始的统治者们在对军事,对武官的态度上,开始愈加警惕和防备,文官也借此正式凌驾于武官之上,以文驭武成为了主流,到了明朝更是如此,进行一场大的战争,中央派出一位高级文官(可能是巡抚可能是侍郎尚书,巡抚级别偏低通常会加几个荣誉头衔),作为战斗总指挥,统领将领。
  李化龙刚到兵部报道,吏部办理了手续,朝廷的命令就飞速传达到四川、贵州、湖广三道,李化龙总督三地一切军政事物,为了更好的指挥,李化龙身兼四川巡抚,并赐予尚方宝剑,以示权威,这整套流程很繁琐,但效率已经很高了。
  可杨应龙的效率更高,攻破綦江,这可就离四川的治所重庆近在咫尺了,这时候杨应龙手下人就建议,立即发兵攻打重庆,继而拿下成都,劫持蜀王,这样四川就落入自己手中了。
  可惜,杨应龙觉得,太冒险,太疯狂,自己现在应该和明朝谈判,划地为王,这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目标,不过前世的杨应龙没听过后世一句名言: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
  傻子站中间。

  等待他的不是朝廷议和的使者,而是负责平定自己叛乱的总督李化龙,更要命的是还有一支来自辽东半岛刚刚饱经战火洗礼的庞大军队。
  日期:2016-08-05 12:47:33
  1598年9月18日,丰臣秀吉因病身亡,然后在朝日军就开始琢磨回国,打了个露梁海战差不多就撤退了,在这之前明军已经开始班师了,正好西南杨应龙折腾的正欢,也甭返回原籍了,直接一路杀到四川。
  我相信听到这个消息的杨应龙,此刻的心情就好比一个疯狂的股民,趁着牛市投入了自己的倾家荡产,本可以借此收手,但仍然抱着多赚一点的希望,然后,大盘暴跌三千点。
  万历二十年(1600)春,各路军队云集四川,在李化龙的统一调度下,兵分六路,每路三万人马,领兵的将军不是从东征刚刚下来的骁将,就是四川贵州等地熟悉地形情况的老将。
  杨应龙虽然慌乱,悔不听当初手下人的计策,但与常人不同,杨应龙慌乱之余还是清醒地认识到,六路大军中,只要自己集中全部力量,先给予一路当头棒喝,就可以先声夺人,或许可以有一线生机。

  他的这招,二十八年之后,在相似的情况下被另外一个人使用,可结果却截然不同。
  杨应龙选上的目标是四川总兵刘铤,他的父亲刘显就是一员骁将,刘铤也是将门虎子,这位猛人手拿一把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刀,天下人称“刘大刀”,不仅武功娴熟,刘铤还考取了武状元,军事理论也倒背如流熟记心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