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大决战之长平大战》
第52节

作者: 福建大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23 11:50:45
  第二十三章【一言退军】
  秦昭襄王在面对着这样的局面,魏国十万大军已经出兵,准备北上邯郸,援救赵国。此时的秦军虽然约有二十五万,可是多次猛攻邯郸,面对赵军的拼死抵抗,秦军都无法攻下,疲惫不堪。如果一旦魏军到达,与城内的赵军里应外合,两面夹击秦军,如此对秦国那是大大的不利。
  此时的秦国也已经没有更多余的兵力了,虽如此,秦昭襄王不相信魏国会损耗自身的实力,真心替赵国抵挡秦军,所以秦昭襄王决定再赌一把。

  于是,秦王就派出使者到达魏国首都大梁,对魏王说:“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之者,吾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资治通鉴》
  翻译过来是:我现在攻打赵国,早晚必下,你们有谁要是敢来救赵国,我灭了赵国之后,就立即进攻它!
  魏王听了之后,思虑再三,心中还是惧怕秦军,就下令晋鄙立即停止前进,在邺城(魏赵两国边境附近)驻军防守,表面上大张旗鼓打着救赵的旗号,实际上就是按兵不动,也就是后来二战中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两国躲在“马其诺防线”背后,实施著名的“静坐战”。
  那么,魏王为何不继续进兵北上救赵呢?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有:
  (1)惧怕秦国,秦国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崛起。先是商鞅率军击魏,虏魏公子卬(记载于《史记·秦本纪》);之后秦惠文王与山东六国大战,合纵连横;至昭王之世,三次大败魏军,魏国折兵二三十万。秦军锐士之战力,令人惊惧。
  (2)此时双方力量大致平衡。

  赵魏联军 VS 秦军
  一是,联军的总人数,魏军十万加上赵军十余万,总数二十余万;此时秦军总人数也就二十余万;交战双方的兵力人数是相等的。
  二是,双方的战斗力,赵国十万新军早已折损过半,现在赵国守城的士兵是用国家紧急征兵令征募的,没有经过训练,战斗力非常非常的弱。让他们守城,在城上扔扔滚木礌石还可以,如果让他们直接上战场,与精锐的秦军铁甲正面相对抗,几无胜算。一旦与秦军大战,魏国的十万精锐必为主力,冲锋在前,与秦军血战,魏军最大的优势是长期未战,是一支生力军。秦军呢?虽然军制、兵制统一,可是先是经历长平大战,元气没有完全恢复;之后历经近一年的邯郸大战,疲惫不堪,战力大打折扣。所以,综合来看,此时联军和秦军的战斗力也是几乎相等的。

  如果魏王即使出兵援赵,那么在双方力量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就会变成:
  (1)与秦军拼死血战的是魏军,那么对于魏国的实力是比较大的削弱,魏国好不容易才积累起来的本钱,魏王不愿意投在里面。
  (2)解救邯郸之围,击退秦军。请大家注意仅仅只是击退,因为双方力量大致相等,无法给秦军重大的杀伤。
  (3)得罪秦国,遭到秦军记恨。秦军稍退之后,怒火中烧的秦王会不会下令大军南下,直接攻魏?如此,不就变成天下诸侯救魏了?
  如此,魏军救赵的好处是获得了救赵的美名,可是也同时得罪了秦国,两者利害大致相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魏国那十万兵马不就白出了,徒耗那么多钱粮,还白白死伤数万将士,没有寸利于魏。所以,魏王这才下令停止进军。
  魏王虽然下令停止进军,可是他派出了一个人,想要用一个计谋,拯救赵国邯郸,计退二十余万秦军。那么,此人是谁?他的计谋又是什么呢?请看下集。
  日期:2016-12-25 12:27:33
  第二十四章【尊秦为帝】

  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姬发定都镐京,西周王朝正式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分封天下,最高统治者周天子为“王”,从此,周朝的“王权”至高无上建立。可是西周末期的周幽王昏庸无能,为博得美人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之后西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东周建立,周天子的“王权”开始衰落,从此开辟了五百多年春秋战国。在春秋时期,郑庄公励精图治,“小霸”诸侯,还在繻葛(ru ge)之战中,射伤了周桓王,从此,周天子的“王权”名存实亡,天下诸侯纷纷陷入相互征战,标志着大争之世的开启。
  在公元前704年,楚国芈姓熊氏(熊通)率先称王,公然挑战天子王权。之后,楚證hong王称霸天下,路过周室,问鼎中原。随后,天下的一些诸侯纷纷称王,比如:吴王、越王等等。反之,一些有实力的、强大的诸侯(晋、齐、秦、燕)反倒未称王。
  在三家分晋之后,天下进入战国之世,战国七雄和三四十小诸侯林立。魏国由于最先采用了法家李悝主持变法,魏国最先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大国,并且最先称王(除了自春秋以来,就一直称王的楚国),而后其余战国纷纷称王。当今之世,有着七大战国,十余位大王。你是王,我也是王,这么多的大王,如此,也就显得王权、王号因此而贬值了。
  因此,魏王派将军新垣衍(怎么会有人姓“新”的,百家姓里都没有,我后来查了一下,原来“新”通“辛”)偷偷潜入邯郸,想要劝说平原君和赵王,由赵国倡议,赵、魏两国共同尊秦王为“帝”,以此来使秦国退军,解决赵国邯郸之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有国家提出“帝”之称号,这也为后来秦始皇建立真正的“皇帝制”,提供了参考。
  第一次“称帝”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88年,当时是秦昭襄王十九年,齐湣王十四年,十月,秦国的穰侯劝秦昭襄王自称为“西帝”,并派使尊齐湣王为“东帝”,两国结盟,先攻赵国,之后两帝共分天下。
  当时,齐湣王听从了苏代的劝说,认为称帝会失去天下人心,而且攻赵不如攻桀宋[3]有利。最后,湣王从之,齐湣王仅称“东帝”两天,就去除了“帝”号,可以说是“称帝不满月,千古第一人。”秦昭襄王在两个多月后,也同样去除了“帝”号,改称王。
  所以说,称帝事件并不是凭空须有的,魏国的计谋是想给秦国更尊贵的名号,使得自己不出一兵一卒,从而达到救赵的目的。
  那么,赵国会接受魏国的计谋吗?尊秦为帝又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请看下集。
  [3]补充说明一下:此时的宋康王,穷兵黩武,东征西讨,使得宋国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们把他比如为“夏桀”,后人称为“桀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