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2-27 10:19:25
六、打仗到底图个啥
5
西方的殖民扩张,清廷并不是没有察觉。
康熙皇帝在位时,朝廷就有汤若望、南怀仁、白晋、张诚等西洋传教士。这些改成汉人名字的西洋传教士,一面作着大清的官,一面传着西洋的教,日子过得还蛮滋润。
康熙皇帝本人对西洋科学知识抱有浓厚兴趣,花大量的时间研究西洋数学和天文学知识。聪明的康熙皇帝当然知道西洋科学知识的先进之处,也正是他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对它保持着足够的警惕。
西方先进科技,一旦被汉人掌握,那对满清政权的统治将是一场灾难。满洲八旗入主中原,他们时刻防备的是汉人的反抗。立国之初,确保满洲政权在中国的统治,是最根本的政治路线。西洋科技如此先进,如果汉人学习了这些科技手段,用这些先进的科技,制造先进的火器对付满人,这将如何是好?
于是,康熙一面自己研究和学习西洋科学知识,一方面又对所有八旗要求,必须坚持训练骑射技艺。
他说,骑射乃满洲之根本。
对,骑射就是满洲的根本,因为那帮子粗人,除了骑射,啥也不会啊。让他们放弃骑射,改学西洋科技,改用西洋枪炮,那就真是为难他们了。这些粗人能将自己的名字写全乎了,基本就可以成的上是知识分子了。但是汉人不一样,他们聪明好学,一旦掌握了西洋科技,玩起了洋枪洋炮,满洲骑兵还有神马优势可言?
聪明的康熙皇帝就只能一方面限制西洋科学知识的传播,一方面对满人强调骑射的重要性。如此,才能维持满清对汉人统治的优势。
即便如此,康熙也对此种潜在威胁耿耿于怀。在他晚年,就曾忧心忡忡地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种担心,即是对西方强大的担心,也是对西洋文化影响汉人,进而危及满清统治的担心。
其后,雍正皇帝一直对天主教不感冒,诏令全国驱逐西方传教士。
乾隆皇帝时,宫廷倒是有几个传教士。但乾隆皇帝对西洋科学毫无兴趣,只是痴迷于西方的物件。这些传教士就被乾隆皇帝当成宫廷画师给养起来了。他们除了给皇帝画油画之外,在科学知识上,没给皇帝带来神马影响。这个自诩“十全老人”的盛世天子,远没有他祖父对西洋认识的清楚,也没有他祖父的忧心忡忡。所以,他对洋人的态度就傲慢得多。
康熙、雍正、乾隆对海防十分重视,这是在西方扩张之下,满清本能的抵制反应。他们应对的方法就是加强海禁,闭关自守。我不招惹你,你也别招惹我,怎么相安无事吧。至于通商,可以,就广州一个地方吧。
嘉庆皇帝,守成天子一个。祖宗之法不可变,就按曾祖、祖父、父亲的法子办吧,封疆禁海,一口通商。至于这样做到根本原因,嘉庆皇帝心里估计也不是十分明白。
日期:2016-12-27 19:26:50
六、打仗到底图个啥
6
等到道光皇帝登基以后,大清的日子好像一天不如一天。决心励精图治的道光皇帝提倡勤俭节约,亲自穿补丁衣服。皇上穿补丁衣服,满朝文武也不好意思穿整洁鲜亮的新衣服,于是大家都穿补了补丁的衣服。一直弄得上朝像丐帮开会,京城里带补丁的朝服比新朝服价格高了好几倍。
即便道光皇帝勤俭节约,抠抠搜搜,但大清依然财政紧缺。这都是鸦片害的,鸦片泛滥,白银外流,大清慢慢国库空虚了。于是,就不得不查禁鸦片,确保财政了。
可以这样说,从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虽然大清看起来牛逼哄哄,但实际上是,西方不断地向东方扩张,而大清却一步一步地消极退守。
闭关锁国,就是消极退守的反应和表现。这种表现越趋向于保守,就越说明实力上的此消彼长。这是一种本能反应,乾隆以后的大清君臣虽然这样做了,却没人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广州九龙、穿鼻炮声响起,更大战争的阴云即将笼罩大清的东南海疆时候,大清对即将发生的战争又是这样理解的呢?
大清对广州的炮声,有一个词的定位——“边衅”。这个词是最能体现我大中华汉语的博大精深,意蕴深远。它的意义介乎于“冲突”和“战争”之间,又可大可小,游刃有余。
这个词语准确地道出了大清君臣这次战争的理解。大清幅员辽阔,小小广东一隅,几个英人,几条舰船有何紧要?英国武装舰船开始在广州海域集结,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汇报是:“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未奉该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奕,虚张声势”、“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
道光皇帝对在广州和洋人纠缠的事跟不在乎,他一直催促林则徐赶紧北上,接替病危请辞的陶澍,出任两江总督。在道光皇帝的眼中,两江的事情要比广州的夷务重要的多。
后来,见林则徐在广州和义律为了交凶、具结等事,撕逼得不可开交。道光皇帝就立刻来了个快刀斩乱麻,明令林则徐:关闭贸易,驱逐英夷。
这些英夷不听话,就不带他们玩了,让他们有多远就滚多远,从哪来就滚哪儿去。港口一封,贸易一断,立刻就海清河宴,一派祥和了。
广州九龙、穿鼻炮战以后,中英彻底撕破脸。林则徐曾多次贴出布告,公布赏金,鼓励兵丁壮勇斩杀洋人。悬赏按职级高下不等,斩杀逆首义律悬赏20000元,其下头目依次递降,官阶每低一阶,递减500元;斩杀白洋人赏200元,黑人半之,中国汉奸与黑夷同价。在战事进行的不同阶段,沿海各省封疆大吏都有类似悬赏布告,只是因战事的缓急,赏银有所浮动,逆首义律的赏格曾达到10000元,奏赏四品翎顶。
由此可见,英国战争目的明确。知道为什么打仗,打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停下来,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
但天朝方面却不明白为啥打仗,对战争的认识还停留在中世纪的水平,竟然以消灭生命为战争的目标。今天读来,不由不觉得一股酸爽冲鼻而来。
鸦片战争也是很奇葩,战争打打停停三年,可是大的战役并没几个。为什么打成这么个鬼样子?这其实和双方的战争目的有关。要说鸦片战争是怎么进行的,敬请大家等杜哥下回分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