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12节作者:
阳光明远 王守仁回道:“不知父亲所说之眼前事是否为读书?我自问已经熟读四书五经、百家之言,但却从书中苦苦无法寻找‘如何做圣人’的方法,我自问想要积跬步积细流,但却不知这跬步和细流为何物?孩儿不解,还望父亲指点!”
王华经此一问,心中震慑,这孩子所为所思早已经超出了一般孩子太多,本想引导者王守仁向兢兢业业做学问这条路走,没想到反被这小子将了一军,问起了自己“如何做圣人?”
华夏数千年历史还真没有过怎样做圣人的经验,这个问题也真是为难王华了。
王华不知如何回答,心中思索良久,问道:“书房很闷吗?”
王守仁点了点头。
“那我带你去关外转转吧,天地之辽阔,人生之豪情快意,在关外你都可以感受到,希望这次关外之行能够让你让我都想明白一些东西!”
就这样,父子之间的这一次正面交锋以折中的方式告终,王守仁没有放弃自己心中所坚持“做圣人”的理想,王华也没能看到王守仁规规矩矩的按照世俗的方向发展,两人都是各退一步,选择暂且放下矛盾,大家一起出去旅旅游、散散心……
日期:2017-08-02 21:50:47
第一章|||第四节:壮志豪情,跃马扬鞭(上)
王华所说的关外就是居庸关,敏锐的他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非同寻常,书房已经容不下他,王华便决定带他出关去开开眼界,王华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承诺。
居庸关,作为北京的咽喉,居庸关依山起势,巍峨雄壮。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 居庸关形势险要,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实天下之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当年朱元璋怕北元卷土重来,出巨资让徐达、常遇春督造“居庸关防御体系”,可见此地之重要与凶险。
千古文人侠客梦,王华深深知道这一点,也是希望这次出游塞外可以让王守仁的价值观发生一些改变。
这一年王守仁十三岁。
王华虽然决定带王守仁出游塞外,但是心里面还是希望王守仁按照世俗的道路上走,“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所以其实这只是王华为了安抚自己这个儿子的权宜之计,虽然答应了王守仁,但是具体成行时间并没有确定下来。
恰逢在王守仁十三岁这一年,王守仁的母亲、王华的结发妻子郑氏去世,“谁眼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大人去世的痛苦从古至今都是人生大痛楚,“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更何况对于十三岁的一个孩子呢,王守仁“居丧哭泣甚哀”。
因为母亲去世以及父亲王华的故意搁缓,王守仁出游塞外的计划便搁浅了,这一搁浅就是两年。
两年之后,王守仁十五岁,王守仁已经接受母亲的离世,一方面想要纾解亲人离世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想要追寻自己心中的“圣人梦”,父亲王华也想着是兑现自己承诺的时候了,在父亲的默许下,王守仁奔赴塞外。
王守仁纵马塞外,登上烽火台。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深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乡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随着王守仁在塞外时日渐长,一首一首风光雄浑、壮志旖旎塞外诗篇的意境也是拾梯而上,王守仁望着万里晴空之上自由翱翔的雁阵,洪武年间的伟绩,永乐大帝的神武,那些曾经的风云岁月,深深地映入了他的心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沙漠上强烈的阳光照射得王守仁的双眼噙满了泪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谁能感受到他此刻沙场秋点兵、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之情?谁能理解他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壮志情怀?
当时的居庸关外早已不是朱棣时代的样子,鞑靼骑兵经常出没。
1449年,明朝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王守仁出游居庸三关,壮志豪情,又想到国仇私愤,年少的王守仁衔耻振奋了,“慨然而有经略四方之志”!
“或许我真的可以在关外寻找到成为圣人的方法”,年少的王守仁不忘初心的也这样想着。
敢想敢干,年仅十五岁的王守仁行动了!
史载王守仁“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也就是说,一方面王阳明学习方法论,王守仁遍访边境的少数民族部落,向他们请教御敌的良方良策;另一方面希望在精神上屈人之兵,发扬武力,召集了一帮人马专门围着鞑靼人骑射,胡人看到这一个小小少年,都被他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气势给震慑住了,这样的小孩天不怕地不怕,可是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的,惹不起还躲不起么?所以鞑靼人看到王守仁的人马都远远的躲着,不敢冒犯更不敢侵犯,但是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诚心找你茬你想躲也是躲不掉的。
据说有一次待王守仁下山时,迎面过来两个骑马的鞑靼人。守仁蓦地一抬头,顿时怒从中来,当下搭弓射箭,鞑靼人猝不及防,双双中箭,可惜王守仁年小力弱,未能毙命二人,但是王守仁气势不减,连喊带射,怒目圆瞪,向二人冲去,这两个鞑靼人惊恐不已,仓惶逃走。
小小年纪,所作所为,不由得让人刮目相看。
远古的沧桑豪迈与本朝的膜武宏烈在王守仁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并迅猛萌芽滋长,他的肝胆热血似乎找到了慨然施发的方向,由于发心太深,有一次他在梦中拜谒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祀庙,醒后写下一首绝句: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在这里必须说一下这一首诗,这首诗意境平平,并无新奇之处,诗中表达了对马援为汉朝中兴而戍马边障、建功立业的景仰之情,但是这一首诗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是它的预言能力。
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四十二年后,嘉靖七年(西元1528)的十月,王阳明在奉命消灭匪贼、平定民乱后,上疏要求辞职回家。路经梧州(今广西桂林),在漓江发现有供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伏波庙,他便前往谒见,一进庙门,就惊奇的发现庙里情景、摆设竟和十五岁时的梦境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之后的第三个月,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离开了人世。
所以这首诗被人们称为他对自己一生功业与离世的预言。
就这样,王守仁在塞外生活了好几个月才回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