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统一战争》
第10节

作者: 小克TY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王邑认为,哪有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的道理,未采纳严尤的建议,陆续使用全部兵力将昆阳层层包围,并且傲慢地表示,“当先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汉书·王莽传》)!遂下令“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猛攻昆阳。新莽军“或为地道,冲輣(péng)撞城”,“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万弩齐发,矢如雨下。在形势非常危急的情况下,“王凤等乞降,(王邑、王寻)不许”。

  王邑、王寻自以为昆阳顷刻可下,“意气甚逸”(《后汉书·光武帝纪》)。这时,严尤又进言道:“围城为之阙(围城要留出缺口),可如兵法,使得逸出(逃走),以怖宛下(使围攻宛城的绿林军感到害怕)。”(《汉书·王莽传》)王邑还是未采纳,仍坚持四面包围,全力强攻。
  从王邑的决策和行动可以看出,其战略方针是倾全力先破昆阳,再转用兵力于宛城,击绿林军主力。

  宛城是荆州地区南北交通及经济的重镇,北出洛阳,南通荆襄,西入武关,是荆州的战略要地。新莽军确保此地,即是以控制荆、豫二州的形势;绿林军夺得此地,则北进可以略取洛阳,西向可以威胁长安,因此是双方必争的要地。
  王邑、王寻不知兵略之要,狂妄轻敌,骄傲自大,既不知兵,也不会用兵。拒绝严尤的正确建议,将战略目标选择错误,不去进攻包围宛城的绿林军主力,却用全部兵力围攻昆阳,致使数十万大军被一个小小的昆阳所牵制,顿兵坚城,给了绿林军集中兵力、内外夹击的好机会。决策错误影响战争全局,结果宛城失守,大军亦溃败,加速了新莽政权的崩溃。严尤的建议当时如被王邑采纳,则荆州战场上的形势可能会暂时引起不利于绿林军的变化,使新莽政权可以苟延寿命。

  日期:2017-01-14 15:17:44
  刘秀等人出昆阳后,赶到郾城和定陵,要求两地的全部军队火速驰援昆阳。但两地驻军将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刘秀说道:“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头都保不住),何财物之有!”(《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更始元年》)诸将仔细一想,觉得有理,遂调发郾城、定陵的全部兵力,赶往昆阳。
  更始元年(公元前23年)六月己卯朔(初一),刘秀与援军赶至昆阳。在解昆阳之围的战斗中,刘秀的战役指导是很出色的。他重视初战,善于趁敌松懈而击之,发挥了善于捕捉战机和机动灵活点。为消除军中惧敌心理,他亲率精锐步骑千余人为前锋,进至距新莽大军四、五里的地方列阵。王邑、王寻恃众轻敌,只“遣兵数千合战”。刘秀率兵发起冲击,“斩首数十级”。诸将在后大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还在我们前面)。请(让我们协)助将军!”于是率部掩杀,“斩首数百千级”(《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更始元年》)。

  此时,刘縯率领的绿林军主力拔宛已三日。据守宛城的棘阳守长岑彭与前队贰严说,在长期被围困中走投无路,举城投降。更始诸将恼怒岑彭坚守不肯早降,执意要杀掉岑彭。刘縯则说:“彭,郡之大吏,执心固守,是其节也。今举大事,当表义士,不如封之。”(《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更始元年》)更始帝同意刘縯的意见,乃封岑彭为归德侯【注:“守”意为“试守”,相当于现在的试用期。“棘阳守长”也就是处于试用期的棘阳县长。“贰”即“副”的意思,“前队贰”就是指前队大夫的副手】。

  由于当时受通讯条件的限制,捷报尚未传到,昆阳方面对攻拔宛城还一无所知。为了鼓舞全军士气,给新莽军造成一种压力,刘秀有意制造攻克宛城的假情报,派人伪装成刘縯派来的信使,向城中报信说“宛下兵到”,又假装不慎将书信遗失,让新莽军拾得。消息一经散布,新莽军由于久攻不下,又闻宛城失陷,士气沮丧。而昆阳城中则士气高涨,援军诸将又经初战胜利“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后汉书·光武帝纪》)。战场形势向着有利于绿林军的方面转变。

  刘秀抓住战机,趁新莽军士气沮丧和主帅轻敌的弱点,决定以新莽军中军作为突破口,速战解决问题。遂精选“敢死者三千人”,由刘秀率领,迂回到城西,出其不意地涉过昆水,“冲其中坚”(《后汉书·光武帝纪》)。

  王邑、王寻得知刘秀只有三千人马来闯中军大营,颇为轻视。于是亲率万人巡行军阵,并敕令各营按部毋得轻动,独自迎战刘秀。双方甫一交锋,新莽军便失利。其余诸营新莽军由于有“毋得轻动”的命令,均不敢擅自出兵相救。结果王邑、王寻阵脚大乱,全军陷于瘫痪,“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昆阳城中王凤、王常等部“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新莽军大溃,逃跑者互相践踏,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逢迅雷、大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水暴涨,“虎豹皆股战”,新莽军士卒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以轻骑踏着死人渡水逃走,绿林军“尽获其军实辎重,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更始元年》)。

  日期:2017-01-21 16:32:23
  昆阳大战前,王莽的备战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孤注一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昆阳之战就是新莽政权与新生的更始政权间的一场决战。其结果,以新莽数十万大军的彻底覆灭而告终。毛主席1936年12月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曾例举了七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其中便有新汉昆阳之战。
  两军作战是智与力的决斗。智是指挥员的卓越指挥;力是将士的英勇战斗。在围攻昆阳的战役中,王邑未意识到把数十万大军拥塞于昆阳小城之下,对己是极为不利的,还以为攻占昆阳易如反掌,忙着向附近郡县勒索贿赂,因而竟把攻城之事搁置一边,坐待绿林军开城出降。

  当刘秀率军回救昆阳时,王邑不阻击其于远方,而仅以数千兵力迎战,致使首战失利,动摇了军心士气。当刘秀率“敢死者”三千人向其中军冲击时,王邑见绿林军兵力不大,仍盲目轻敌,只以万人迎战,又怕部队混乱,下令各军不准擅自行动。新莽军本就是杂集而成,毫无斗志,士卒也未经训练,便仓促开赴前线,诸将遂借口有令在先,互不救援,从旁观战。统帅的愚昧无能,有优势的兵力而不能发挥,使优势变成了劣势,主动变成了被动,导致全军覆没。这说明战争的主观指导是否正确,对战争的胜负有着直接的影响。

  昆阳之战对刘秀一生的事业来讲,可以说是初露锋芒。通过这一战,可以看到他遇事有主心骨,沉着冷静,并十分善于说服团结持不同意见者等特点。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略作辨析,即关于刘秀“见小敌怯,见大敌勇”的问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