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全面解析神话、传说与历史的一种尝试(草稿帖)》
第2节作者:
执着的尘埃 正是基于这个感慨,我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包括我在旧帖《烽火戏诸侯——史学之父司马迁的一个谎言》中所使用的学究式的研究方法,可能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宜粗不宜细,不要过于执着于具体细节,而应该着眼于大时代大背景的还原与复活。
在这个想法的启发下,才会有现在这个帖子的产生,但我是迟迟不敢动手来写。主要还是因为要写一个好一点的帖子其实很不容易,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不断跟进最新的学术成果,毕竟不是专业的,很难做到这两点。
所以一开始的定位就很重要,定的高了自己搞不定,定的低了又没什么意思。
所以我虽然也自学了多年,来混天涯也有一年多了,但迄今为止只开了两个相对比较大的专贴,但也只敢于研究一些比较细节的题目,大题目轻易不敢涉猎,倒不是怕搞砸了自己丢人,主要是怕误导别人就不好了。
但是如果不去做,眼看时间一天天流逝,总是觉不做点什么对不起自己,希望自己能够最终迈出这一步并坚持到底吧
在本贴中,我依然采用开放式的格局,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也欢迎各路朋友拍砖砸场,百无禁忌。还是那句话,我从来不指望在论坛里说服任何人,我只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至于判断,我交给所有看帖子的人去负责,大家求同存异,我不见得同意别人的主张,但我尊重并珍视别人独立思考的权力。
当然,别有用心者和脑筋缺根线的人除外,这两种人我鄙视他们。
是为序!
日期:2016-08-13 16:18:47
补序一:
本帖正文中开头的一部分内容在我旧帖中已经出现过,其中一部分内容我会进行适度调整,有些则直接照搬到这个帖子之中,如果是看过旧帖的朋友,还请原谅则个>(o)<
日期:2016-08-13 16:29:22
正文第一:
按照笔者的惯,还是要从讲故事开始我们的探讨之旅。
首先来看看《国语》中所引述的一段记载:“《训语》有之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乃布币焉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藏之,传郊之。’及殷、周,莫之发也。及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也。王使妇人不帏而噪之,化为玄鼋,以入于王府。府之童妾未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当宣王时而生。不夫而育,故惧而弃之。为弧服者方戮在路,夫妇哀其夜号也,而取之以逸,逃于褒。”
这段引文出自《国语.郑语》。还是为大家先翻译一遍:
《训语》上说,“夏朝衰败的时候,褒君之神化为两条龙,共同停留在夏王的宫廷,龙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位君主。’夏王占卜,是杀死两条龙,还是把两条龙赶走,或是把两条龙留下来,结果得到的卦象都不吉利。夏王又占卜,请两条龙留下龙漦(据韦昭注,漦,龙所吐之沫,龙之精气也。其实可以理解为就是龙的**之类,一般文献翻译为龙的口水,误矣)”而加以收藏,结果卦象显示吉利。于是夏王命令陈列玉帛,以简策之书告求龙漦。龙就飞走了,而龙漦还在。夏王就用柜子将龙漦收藏起来,在城郊祭祀。一直到商朝和周朝,都没有人打开过装龙漦的柜子。直到周厉王末年,厉王将柜子打开观看,龙漦流到了宫殿的地上,怎么也去不掉。周厉王就让宫中妇女裸露下身而喧哗鼓噪,结果龙漦化为一只黑色的鼋,进入了王宫内院之中。恰好宫中有一个刚刚七岁的小女孩(韦昭注,毁齿曰龀。女七岁而毁齿也),刚刚到了换牙的年纪,遇到了这只黑鼋。等到这个女孩长到十五岁成年时(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行加笄之礼,窃以为这个年纪是古代女子月经初潮的普遍年纪),就奇怪的怀孕了,到周宣王之时,这个女孩生下一个女儿。因为女孩未婚先育,所以就害怕的将女婴丢弃大路边。一个对卖桑木弓和箕箭袋的夫妇,正好此时正在受罚,听到女婴的哀嚎而心生怜悯之心。于是他们在惩罚结束后将女婴抱养然后一起逃到了褒国。”
这段文字在《史记.周本纪》中被司马氏所引用,并通过接下来所引用的周太史伯阳的言论,来说明一名叫褒姒的美女(也就是前面引文中提到的那个小女婴)将会对大周朝所产生的不可挽回的损失(用伯阳的话来说就是“周亡矣”)。为了表达自己的急切忧虑,太史伯阳特地引用上面出自周代官方史书《训语》的一番记载,来说明褒姒的神奇来历和她的妖孽身份。
日期:2016-08-13 16:50:24
正文第二:
按照一般性的说法,褒姒来自褒国,是褒国国君为了向请罪而送给周天子的礼物。根据笔者在旧帖《烽火戏诸侯——史学之父司马迁的一个谎言》中的分析,基本可以确认褒姒被送来的时间大约应该是周宣王后期。“褒姒”这个名字,意思就是“褒国来的姓‘姒’的女子”。笔者在旧帖中也曾提到,褒姒并非普通的平民女子,而是出身自久远的贵族血统。其姓氏“姒”来自大禹后代之一。
关于褒姒的来历,闻一多先生在其论文《伏羲考》中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给笔者以很大的启发。综合闻一多先生的考据以及笔者个人的一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猜测:
首先来看看褒国国君的身份。
按照《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
可见,按《史记》的说法,褒国为大禹之后,其姓为“姒”,与大禹同,跟夏王乃是血亲。
这还只是字面上的含义,如果我们继续深入发掘,就会发现褒君及其化身为龙,与夏朝,或者不如说跟大禹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是褒国的“褒”字是什么来源。
我们知道,“伏羲”本来写作“包羲”或“包牺”,如《易.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而闻一多先生指出,包 和 褒 同音,“伏羲氏与褒国果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而说到伏羲,就不能不提到他的一个重要形象:
上图为著名的伏羲女娲交尾图,见于东汉晚期武梁祠石室壁画
伏羲与女娲的这个形象是很多人都知晓的,而其中包含的意义也很明了,就是意味着伏羲女娲是夫妻关系,交尾的下身乃是一种明显的交媾形象。
伏羲和女娲的标准形象为人面而蛇神,而蛇则为龙的基础形态之一,在这里笔者暂时就不打算对从“蛇”到“龙”的演变过程加以详细介绍了。但很明显的是,交尾的蛇(龙)是古代神话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比如新郑出土的彝器上部花纹上就是交尾的两条龙,秦汉的瓦当中有大量的双龙交尾图案。
由此,闻一多先生想到了交尾的“蛇”与同时出现的褒国二君化身的“二龙”。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