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70后的30年─成长,及眼中的30年台湾社会变迁》
第53节

作者: truevoice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8-4 1:26:44
  (113)
  2000的九月,台湾某知名商业杂誌的封面,用著上海的那张经典照片:隔黄埔江远眺陆家嘴大厦群的画面作为封面,上面写著大大的五个字:「前进大上海」,好不震撼。当期用著许多的篇幅报导上海这几年来的大变化;访问了许多的上海官员对上海的未来规画;访问了许多上海台商对上海与台湾比较的看法;走访了许多上海进步繁荣的地方;最后,结论就是,上海越来越繁荣,到上海发展肯定机会无穷,创造美丽前景与人生….。这样的报导手法倒是很符合这间杂誌的风格。
  而早在不久以前,有个在上海做生意的台商陈彬,写了一本《我的上海经验》,描述他近十年来高不成低不就的事业,生意遇到的种种以及上海与台湾生活习惯的不同;本来这种极普通的描述,没想到这本书一夕火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陈彬,突然变成名人,而当时媒体也号称,台湾经香港转上海的班机上,几乎人手一本《我的上海经验》。
  从时候开始,台湾掀起了一股上海热,市面上出现一堆上海相关的书籍,教你怎么在上海买房子、怎么在上海做生意、怎么在上海生活等等,媒体也开始讨论上海好在那里,开始大力吹捧上海,上海一切都好啊!所有有关上海的资讯如铺天盖地般席卷而来,「前进上海」成了新显学。
  当然,上海在那几年硬体是有很大的翻新变化,快得让人目不暇给;但是,在台湾社会上,又是什么力量推动出这股流行与热潮的呢?我一直觉得这要从陈水扁当选总统后开始说起。
  当时民进党虽然取得执政地位,但是,国民党仍在国会中掌握多数,加上沦为反对党的国民党,似乎又常为反对而反对,所以台湾政局基本上还是属於动荡不安的;再加上民进当初突然决定停止建设第四核能发电场,又造成股市大跌;民眾的信心在那时候已经够低落了,媒体又整天报导负面新闻,简直对台湾就失去信心。
  而那几年的大陆,经济快速发展,上海尤其突出;所以,在台湾发展看似停滞不前,而上海似乎又一飞衝天的对比下,「上海热」可以说是结合了不满现实,追求发展、媒体大力吹捧、民眾心理集体焦虑之下出现的如神话般造神运动。
  上海热的高丨潮丨甚至可以在一些综艺节目里看到,比如说啦!当时有个政治模仿秀的节目,里面有个当元,就由艺人大炳来模仿当时的民进党主席谢长廷,搭配一个上海姑娘夏幃老师,将一些经典的台语歌曲改编成用上海话来唱,顺便做上海话教学,这个节目还一度引起轰动。
  我对这次上海热的第一印象是,拿起一本讲上海的书,里面刚好讲到古北,配合了一张图片:仰角拍摄一位穿著时髦、戴著墨镜的女人在高档住宅大楼的中庭花园中散步的镜头,让我对那一带有个稍微的印象,但也没想到,过了几年我也都在那里出没。
  早期到上海的台湾人都算是比较有钱的台商阶层,群聚效应的结果,几乎都在古北那一带居住,所以这里一些做台湾人生意,或台湾人开的餐厅或商店应运而生。
  而也不是所有台湾人在上海做生意都那么顺利,有时候在一些台湾人开的餐厅里吃东西,会突然有台湾人跑过来跟你攀亲带故的搭訕,跟他聊起来后,他还会告诉你一些此地人心险恶、投资风险之类的事情,最后来免不了留下一句要投资找他,一幅古道热肠的样子。等到他走后,餐厅老板又会过来跟你说那个人多坏多坏,专门骗台湾人,不要相信他之类的警告。原来这一带也是所谓「台流」的出没地,尤其是仙霞、水城路一带的餐厅;这些人大多数是早年就来上海经商,但失败后又无顏见江东父老,不敢回台湾;好一点的,就乖乖的留在这等家里微薄的接济;恶劣一点的,就专门欺骗更后来来的台湾人,造成了不少的问题与纠纷。
  但换一个方面讲,台湾人对上海也常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比如大多数人都还停留在什么”十里洋场”的风华啦!”异国情调”啦!要不就是老式留声机传来的「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的情调当中,非要亲自到这里才体会到真实的上海,还不也是柴米油盐的社会;其实上海本身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一直觉得《长恨歌》的最后其实是一个隐喻:长脚代表的是一切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杀死了王琦瑶代表的旧十里洋场的最后情调,不仅杀死她,还要继续消费”老上海风华”的最后记忆─李先生送她的首饰。
  话说回来,那本杂誌在几年后,又在封面大做一次文章,不过标题改为「上海大彻退」鼓吹大家往二三线成市发展。不过这时,大家也比较能一笑置之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